分享

皖浙一号线(雄村、南源口、徽州古城、石潭)

 老范藏书阁 2020-07-19

雄村、南源口、徽州古城、石潭二日线

D1,雄村小南海--桃花坝---竹山书院---朱村---浦口---南源口---渔梁。或雄村桃花坝---竹山书院---朱村---卖花渔村---渔梁。晚上,入住徽州古城。晚上赏古城夜色。

D2,石潭云海花海--昌溪古镇--新安江春色 回程。

欢迎俱乐部、散客咨询:线路安排、食宿等。

咨询热线:吴老师  18055923088(微信同号)18955925445


第一站, 王村镇烟村

烟村,位于华东黄金自驾线路--皖浙1号风景道歙县段始端第一村,是一个发源于东汉、兴于宋代的千年古村落。

村庄北靠古荔山,藏风聚气,南临渐江,云蒸霞蔚;一条清溪如玉带从西南东三面环绕抱村庄。烟村村名来源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渐江早晨的雾气、村舍中的炊烟弥漫环绕于村落迟迟不散,因此得名;另一种说法是古时烟村境内遍布采石场,烧山取石产生烟气而得名。

玉带河上横亘六座古桥:

一、兴农桥:明正统(英宗)年间官封御史册的方贵文(正统六年进士)所建,二、榜登桥:为方贵文早时所建,方贵文为纪念荣登进士金榜提名而建桥

三、三锡桥:明嘉靖年间,官授工部主事的方堂曙所建

四、拢舟桥:清道光18年(1838),烟村人汪老顺在上海开洋行致富所建。

五、外婆桥:清道光18年汪老顺募资建桥。

六、便农桥:清光绪28年(1848年)汪老顺修建此桥。

第二站,雄村小南海

 歙县小南海,又称“岑山”、“小焦山”。环广六十亩,古木修篁,四面环水,林木修篁,如一大元鼋兀立江中,是皖浙1号风景道新安江上第一个岛屿。唐末五代天佑八年(公元911年)建成“周流寺”,取四周流水之意。

从岑山渡乘小舟登上小南海,沿“之”字形的盘山石阶而上,环流荡波,尽收眼底。在山顶上透过林荫间隙眺望,江畔边的岑山渡村,在山水之间,层楼叠院,就是一幅如诗的水墨山居图。

岑山渡为古歙六大名渡之一,渐江在这里遂渐形成宽阔的水面,是古徽州重要的水路码头。 近200米护岸河堤建于清代,由盐商程大功捐建。如今的古渡口主要承担与对岸的柘岱村往来功能。

对岸柘岱村的富岱杨梅,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富岱是低山丘陵地带,所产杨梅果型硕大,肉质细软,汁液饱满,甜酸适度。红梅鲜红带紫,白梅白嫩似玉,观其色食其果,回味无穷。

从埠头拾级而上的南端,有一座古石拱桥,一端连接进村口,一端通往黄山的古道。桥长约20米,宽约4米,老人们说此桥已有400多年历史。桥上石栏杆被代代村民当作磨刀石,被磨成了一道道弧形。

岑山程,亦贾亦儒多才俊”的俚语广传徽州.

村落代表性建筑是程氏宗祠,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

 进入程氏宗祠,是一条行道,两旁是花坛,据说原先花坛中间有座八角亭楼,现无存。到了中进,一对用青石雕成的大石狮,一雌一雄,左顾右盼。在中进、大厅和后进之间,还有四个面积不等的天井。

与岑山渡村比邻的航埠头村,有古巷、古井、古树、古道、古民居,仍存徽州古村落的肌理。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在这里被贡生出身的王藻老先生收为学徒。

航埠头村曹霆声是歙县民国四大富绅之一,其与曹九如等堂兄弟承祖业,商号分布于上海、杭州、太源、汉口、宣城等地,形成庞大的近代工商集团。抗战时期,出巨资资助抗日军队,救济难民。

出了航埠头村,往雄村方向至荃村地界,路边一株形态奇异的千年古樟引人注目,人称“夫妻树”,临江而立,斑驳的树身盘虬卧龙。

第三站,雄村

雄村——


父子丞相、四世一品、代理皇上,曹氏家族在這裡創造了太多的輝煌。

昔日「歷史文化大觀園」,今落得:夕陽殘照、陋室空房、衰草枯楊……

走进雄村就是走进了《红楼梦》里的大观园。我没有考证过曹雪芹祖籍是否就与这里一脉相承,但是雄村的曹家确实与曹雪芹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歙县雄村曹家是富甲天下的扬州盐商,雪芹祖父是显赫一时的江宁织造,往来应酬自不会少。《歙县志》上记载:歙县人姚潜,明亡后无意做官,以诗酒自娱,中年妻子具丧,到曹雪芹祖父曹寅家教书达二十多年,彼此关系十分密切,85岁辞世时,曹寅厚葬了他。我不知他教授的子弟中是否就有曹雪芹,但曹雪芹所写的《红楼梦》里难免会有歙县和雄村的影子。

雄村距歙县县城仅有9公里,是一个人口不足2000的小山村。我与它的结识还得益于与歙县雄村人曹度先生的邂逅。他向我讲述了历史上雄村的辉煌。使我吃惊的是,眼前这个贫困潦倒的农民“二哥”,明清两代他的祖先曹姓学子竟有52人考中举人,还出了一个状元,两个丞相。创造过“同科五进士,一朝三学政”的科举奇迹。顿时,我对这位农民兄弟刮目相看,发现这位曹姓“遗民”果然气宇不凡……

桃花坝就是曹姓家族的水上公园。登坝远望,碧波荡漾的浙江,逶迤而去,江水清清,游鱼可数对岸连绵的群山,竹丰林茂,郁郁葱葱。江面偶有轻舟数点,山间或有樵歌酬唱,好一派“江作青罗带,江面偶有轻舟数点,山间或有樵歌惆怅,好一派“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如诗如画的意境。陪同而来的朋友十分惋惜地告诉我:当年雄村曹氏沿十里长堤遍植桃花,既保持水土,更是一道独特的风景。

寻访“代理皇上”

而我并不悲观。我以为无论是何方游子,只要他点击一下清朝历史,就不能不被曹氏家族创造的历史奇迹所震撼,就不能不来徽州雄村。仅乾隆一朝,雄村曹姓子弟中进士者就有曹文埴、曹坦、曹城、曹振镛、曹学诗等多人。特别是曹文埴、曹振镛父子,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到道光十五年(1835),历三代皇帝,把持朝政75年,清王朝几乎有三分之一历史都在他们的影响之下,难怪人们称雄村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缩影了。

▲清乾隆年间,军机大臣曹振镛的姐姐曾在慈光庵修行

▲竹山书院建于乾隆年间,曹氏私家园林,亦为诵读之所

▲雄村竹山书院“所得乃清旷赋”

曹文埴的祖辈是扬州盐商。父亲曹景宸在赚足了银子之后,富而思退,归隐家乡,过起了锦衣玉食、赛似王侯般的生活。曹景宸是个很有心机的人,他从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他的“退”只是一种以退为进的战略转移。他对三个儿子打以下分工:留文埴的一个哥哥继承祖业,在扬州继续经营盐务;派文埴的另一个哥哥在家乡管理田产,巩固后方阵地;让曹文埴在他的呵护下潜心读书,专攻仕途。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曹文埴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高中京殿传胪(第四名),后担任户部尚书,总裁四库全书,在皇帝身边干了20多年,成为皇帝老子最信任的人。乾隆五十二年(1787),51岁的曹文埴以母亲年老多病为由,要求回乡尽孝,获得批准,此后,乾隆总是很惦记他,多次传他进京晤谈。在他母亲八十大寿、九十大寿时,都亲自书写匾额、诗文送给他,真正给足了面子。老朝奉的新投资算是大赚了。

▲雄村竹山书院文昌阁

▲雄村竹山书院

曹振镛生于乾隆二十年(1755),当时乃父尚未发迹。他从小就受到严格的儒家教育,勤学上进。乾隆四十六年(1781)考中进士,年仅26岁,被授以翰林院编修,父子同朝为官达6年之久。一来是曹振镛行规蹈矩,进退行止,不离典训,确实有料;另一方面也许乾隆老爷子也有点爱屋及乌吧,故而对他十分欣赏,夸奖他有其父曹文埴的遗风,所以振镛官运亨通,一路扶摇。到了嘉庆朝时,他先后被升为侍读学士、文渊阁直阁事、工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太子太保;进入道光朝代,他又荣任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兼上书房总师傅。直至道光十五年(1835),81岁时病逝。54年官场生涯始终荣衔不断,立于不败之地,堪称正涯中最风光的一件事就是在嘉庆年间,当皇帝到塞外巡视时,委托他代理军国大事三个月,成为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代理皇上”。可见嘉庆对他的信任程度。至今游客来到雄村游览,村人都会津津乐道地夸耀说:“宰相朝朝有,代君世间无。”而这民谚并不是要说明“代君者”没有,他们其实要炫耀的是:这里就有一个!

“植树节”的最早倡导者

我以为,今天的游人了解曹氏家族最便捷的办法就是走进“竹山书院”。该书院建于乾隆二十年(1755)左右,大约与曹振镛同时出现在雄村。创办人就是振镛祖父、老朝奉曹景宸。也许他压根儿就是给孙子准备的。所幸的是,历经240多年,书院依然保存完好。


▲竹山书院桂花厅。相传书院落成之初宗族变立下约定:“凡曹氏子孙中举者,可在此植桂树一株”。

▲现厅前有桂树数十颗


竹山的书院最值得赏玩的地方就是桂花厅了。桂花厅的学名就叫“清旷轩”,听听这个名字就足够清心旷达的了。小巧的庭院内,残存有16棵古老的桂树。每当金秋时节,满院飘香,沁人心脾。据记载:院中原有古桂52株,皆为明清时期曹氏族人手栽。原来曹氏家族规定:凡是族人中举后,每人需在院中植桂一株。曹氏共出了52名进士举人,所以就有52棵丹桂。几百年过去了,雄村曹家早已如同心造“大观园”的那位宗家一样败落了。所不同的是,大观园已是残梦,清旷轩清芳永存。如今,金风送爽时节,当游人重新站在这桂花厅里吮吸满院芳馨、追思十里桃林时,不禁要对曹氏投以深深的敬意,他们就是我国“植树节”的最早倡导者和力行者。

“突击提干”的四世一品

距竹山书院不过百米,在今雄村乡政府门前,有一座高大的石坊,三间三楼,四柱冲天,这就是“大中丞坊”,又称“光分列爵坊”。它建于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也就是曹文埴京殿传胪后的第三年。坊上镌刻了曹氏家族自明成化年间首开进士曹祥,到刚刚金榜题名的曹文埴在内的所有进士、举人的芳名,是一次集体表彰活动。


▲雄村四世一品坊,位于雄村曹氏祠堂前,建于清代乾隆年间。村人曹文埴官至户部尚书,其父、祖父和曾祖父均被乾隆授衔“一品官”,此坊故名“四世一品”

▲雄村中美合作遗址

▲牌坊背面,题有“世济其美”四字及科举题名榜与官宦榜

相比下,屹立于村头曹氏宗祠前的“四世一品”坊,就更加巍峨。它是为突出表彰曹文埴而建造。其实,曹家这个“四世一品”是掺有水分的。曹文埴的祖上都是盐商,从未当过一品官。但一是文埴深得乾隆欢心;二是乾隆六次南巡均得到徽商赞助。皇帝一高兴,文埴的父亲,祖父和曾祖父统统“突击提干”,一概封了个一品虚衔,于是这座全国罕见的“四世一品”功名坊就名正言顺地胜利诞生了,成为曹家历史上登峰造极的丰碑。关于建造这座牌坊的确切年代尚不清楚,不过可以肯定它是在曹振镛位居一品之前所造,否则就应当是“五世一品”了。

雄村历史上还有一座非园,惜已焚毁。最近读到一本书,书中写道“在曹姓权责的园林中,以曹文埴的非园为最。曹雪芹笔下的‘大观园’其原型就是雄村的非园。”我以为这不过是“红学家”们故作高深的惊人之笔罢了。非园当建于曹文埴归隐的1787年之后,其时曹雪芹已死去20多年,想是不会重新睁开眼睛来徽州考察了。

▲雄村古民居,“大观园”里果然满园春色管不住啊!

相反,非园倒有可能是仿《红楼梦》中的“大观园”而造的。所以,也许这就是命运的一种昭示吧,也许这就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曹家也就无可避免地重复了贾家的命运,非园也与大观园一样化为烟雾。

“陋室空房,当年笏满床”。雄村是“一部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值得每一个游人去细细品读。

第四站,义成。

义成村,位于皖浙1号风景道歙县雄村镇境内,渐江如一条碧玉带静静地呈弧形围绕着的一个千年古村落。纵横交错的阡陌、青绿连片的田野、静静流淌的渐江,古朴的村落聚居其间,构成一幅迷人的田园风光图 。

特别是春天,油菜花盛开的季节,小径两旁,阡陌深巷,到处是花开的浪漫。

村口一株古樟,向路人昭示着义成村的历史悠长。据村干胡建成介绍,最早村内周姓最盛,因名周村,古为歙县治所。隋末汪华迁新安郡治于乌聊山,县治附郭,遂改名“义成”,表示大义告成。


进入村内,映入眼帘是一幅岁月静好的画面。义成村如今成了徽州的一个符号,缘于一座名人故居,一个传统民俗。 马克思《资本论》中唯一提到的中国人王茂荫终老于此;义成传统民俗跳钟馗因其原始古朴,央视等媒体均进行过录制报道。义成跳钟馗源自唐明皇的钟馗舞,流行于明万历年间,有其独有的特色,只有鬼卒而无五毒,主要以蝙蝠引路,以驱五鬼、醉酒舞、喷火等形式来表演,着重于“跳”和“醉”上下功夫,以壮观、威武的气势取胜,原始味浓。


王茂荫故居位于义成主街中段。王茂荫是道光十二年(1832年)进士,歙县杞梓里人。历任户部、兵部、工部、吏部侍郎等职,是我国第一个提出具有现代意义金融理论的思想家,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的唯一一位中国人

1865年四月,王茂荫扶继母灵柩回到故乡杞梓里时,祖宅已经被太平军焚毁,王茂荫选择把家迁到了歙县城南5公里、渐江北岸的义成村。王茂荫只在这里生活了两个月,便于当年的六月在这里与世长辞了。

除了王茂荫故居,义成还残存朱氏宗祠、、社屋、官厅、和朱氏大宅(朱晟为娶雄村都宪曹祥之妹为媳而造,有 108个门阙)等建筑,村里巷道不宽,纵横交错,贯穿整个村落。义成古树是另一道奇特的风景,村口及社屋旁边的古樟树龄均在四五百年以上,造型罕见,每一株古樟树冠相叠,枝柯交错。其形古奇沧桑,其神超逸绝尘,令人不由的心生敬畏之感。

走出村外,放眼望去,满山坡都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板粟树群。

为了弘扬王茂荫求真、廉洁的精神,当地政府专门为王茂荫树了雕塑,修建了王茂荫文化公园。公园前方就是清丽渐江。

第五站,卖花渔村

卖花渔村,一个深藏大山深处的古村落,一个芬芳四溢如诗画的地方,一个遇上就终生不忘的梦境。

著名的老树画画(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刘树勇教授),其作品集里有幅卖花渔村的画作,配的白话小诗如此形容卖花渔村;“曾去卖花渔村,鸡犬之声相闻。花深不知归路,岭上都是白云。

唐乾符六年(公元879年),洪氏迁徒此地聚族而居,以姓定名曰洪川,曾称梧村,后称洪岭村,民间一直称卖花渔村。位于皖浙1号风景道支线歙县雄村镇境内,距徽州古城10公里。卖花渔村四面环山,花木遍野,至今已有一千一百多年历史。

明永乐及后,21世宗仁公栽花自适,族人皆称其“花香草色,风雅宜人,克笃和煦如春之神。”成化和弘治年间村里多人取梅字为号,可见此期村人就已植梅为生,至清代植梅成俗,梅花渐远销苏杨杭嘉湖,扬名在外。

老树教授曾临卖花渔村,迷醉不知归途,欣然挥毫留墨墙上,上表达他对卖花渔村的钟爱:“隐居山间,时到人前。做梦一世,卖花千年。”老树留画处如今成了卖花渔村一处新景,游人一般都要在此留影。

卖花渔村村民来由有两种说法:原称“悟(浯)村”,因以卖花为生,大家都习惯叫“卖花悟村”,方言梧村与渔村音相近,渐渐衍变成“卖花渔村”;另一种说法说村庄屋宇递增,村貌似鱼形,且溪渠环绕,族人以鱼水合一为“渔”字,改梧村为“渔村”又以卖花为荣,谓“卖花渔村”

家家户户以种植盆景花卉、培制花桩、制作盆景为生,村中形态各异的盆景处处可见,庭院内、房前屋后、山洼溪边,各种各样高低错落的树桩将庭院装扮得犹如花园一般,天井里、窗台上、阳台上到处都是树桩盆景,就像一个巨大的盆景公园。

老书记洪定勇说有句俗话“爷爷种花,孙儿卖。”道出了徽派盆景是门需要耐心的艺术活。徽派盆景在培植的花木桩头上取舍枝条,艺术构思经过定向、做弯、扎片等特技手段制作并养活在花盆里,得耐得住等待才终能有所收获。

小贴士:

卖花渔村位于皖浙1号风景道歙县雄村镇境内。

1:杭瑞高速/G56(徽杭高速)歙县金山出口;至卖花渔村村5、4公里,车程约17分钟,途经X004线。

2:京台高速/G3(合铜黄高速)徽州区出口:至卖花渔村30、1公里,车程约50分钟,途经谢裕大东路、S324线。

3:游览采风线路:皖浙1号风景道--南源口大桥--瀹岭下右转(岔口处有路牌)--沿路到山顶狮庆亭(观景台、摄影点)--村委会停车场(泊车)--中村摄影点(沿村道观赏农户庭院盆景苑)--门前山摄影点--洪岭摄影点(观景台)--下岭到底进村停车场(泊车)--沿村道两旁都是农户庭院盆景苑--积善亭--左转百步云梯--老渔村小学--维新庙--清山路-洪氏宗祠-村史馆-洪岭摄影点(观景台)-门前山摄影点(观景台)。

第六站,徽州古城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新春东巡至会稽(今浙江绍兴),面对一片山越蛮荒之地,赐了一个名:“歙”。自此,歙县历为郡、州、路、府所在地 ,“千古一县”歙县是古徽州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徽州古城内古桥、古塔、古街、古巷、古坝、古井、古民居、古牌坊构成一座气势恢宏的历史博物馆。

歙县古城又名徽州古城,是保存完好的中国四大古城之一。1986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14年,被列入国家5A级景区古徽州文化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人说,只有进了这座千百年文化沉淀下来的城,才算真正到了徽州。

徽州府衙,被誉为“徽州的故宫”。2009年,按照明弘治年的建筑规制,采用“原工艺、原材料、原规制”的模式在原地址对徽州府衙进行了修复。徽州府衙总占地面积2.4公顷,建筑面积9800平方米。主要包括南谯楼、仪门、公堂、二堂、知府廨组群,整体建筑气势雄伟,规模庞大,体现了徽派建筑的精髓。

许国石坊,又名大学士坊,俗称八脚牌楼,明万历十二年(1584)建,坊石质为砾凝灰岩(茶园青石),八柱,口字形平面,南北长11.56米。南、北二面依二柱三楼式,东、西二面依四柱三楼冲天柱式,结构稳固,造型丰满。石坊施以仿木构建筑彩绘的雕饰,图案典雅,刀法娴熟。许国石坊是徽州石牌坊中最杰出的代表,综合体现了石坊建造技艺的最高水平,其四柱三楼冲天式石坊形制,垂明清数百年,在石坊建筑史上占有突出地位,全国独一无二。

许国(1527——1596),字维祯,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进士。万历十一年(1583),许国以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万历十二年,因云南平叛决策有功,晋少保兼太子太保、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赐建牌坊。卒赠太保,谥文穆。

南谯楼,始建于隋末,为歙州(今徽州)人汪华吴王府外子城的正门门楼。后历代均有维修。三重三开间,高约20米,宽约15米,进深约10米。砖木结构,悬山顶,重檐高脊,紫墙青瓦。下为门厥,门阙宽4.5米,左右各有木柱13根,中门阙门扇隐去二根,只显出二十四根,所以当地人。又称它为“二十四根柱”。每根柱围1米余,每柱均呈10度左右斜倚墙壁,用以支撑大梁。虽历经风雨,多次修缮,但古制古风依旧,为江南一座有名的古谯楼。

陶行知纪念馆,陶行知(1891—1946),原名文睿,大学时代曾名知行,歙县黄潭源村人、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民主革命家、大众诗人。他于1917年从美国学成归国,着力推行平民教育,创办南京晓庄师范学校,推行”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九·一八事变后,他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1984年由崇一学堂旧址改建。纪念馆大门为东向,用青灰色水磨砖砌。门额镌刻“陶行知纪念馆”六个填金大字。门外两旁置兽环石鼓,门厅正中设陶行知胸像。后进为展厅,陈列陶行知生平介绍和有关文献、实物。

斗山街,因形似北斗星状而得名,建于明清时期,街长300多米,集古民居、古街、古雕、古井、古牌坊于一体,并浓缩了徽派建筑的主要特色,以许、汪、杨、王四大家宅为主要代表,气势恢宏,造型古朴,雕饰精致,自成一格,是古徽商的群居地。

徽州古城一直是徽郡、州、府治所在地,故县治与府治同在一座城内,形成了城套城的独特风格。建于明、重修于清的歙县古城,分内城、外廓,有东西南北4个门。此外还保留着瓮城、城门、古街、古巷等。

歙县是“中国歙砚之乡”,歙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歙砚的制作材料被称为歙石或歙砚石,一般需要5-10亿年的地质变化才能形成。歙砚为历代文人所称道。南唐后主李煜说“歙砚甲天下”;苏东坡评其“涩不留笔,滑不拒墨,瓜肤而縠理,金声而玉德”;米芾说:“金星宋砚,其质坚丽,呵气生云,贮水不涸”。

歙县又是“中国徽墨之都”,徽墨有落纸如漆,色泽黑润,经久不褪,纸笔不胶,香味浓郁,奉肌腻理等特点,素有拈来轻、磨来清、嗅来馨、坚如玉、研无声、一点如漆、万载存真的美誉。

行走古城巷陌间,品尝徽州风味小吃除了可以解馋以外,还可以藉此了解当地风情。徽州风味小吃就地取材,能够突出反映当地的物质文化及社会生活风貌,是一个地区不可或缺的重要特色。

徽州笋干肉丝面,当地人称之为浇头面。徽州浇头面吃过后令人意犹未尽,回味无穷,究其原因,当然重在浇头好,徽州传统浇头的主料大多为豆干,笋干和肉丝。是很多徽州人的早餐首选,更是离乡游子们对家乡的思念。

徽州茶叶蛋的起源已经无从查考了,默默地飘香于街头巷尾每一间早餐小吃店。

上了《舌尖上的中国》的徽州毛豆腐,被称为徽州一大怪,独具风味,相传其起源与朱元璋有关系。

徽州烧饼又名皇印烧饼、救驾烧饼、蟹壳黄烧饼,是很多游客到徽州给亲朋必带的手信之一。刚出炉的烧饼色泽金黄,吃起来酥脆爽口,油而不腻。

徽州又一怪,臭鳜鱼是每一家徽菜馆的招牌菜,徽州鳜鱼闻起来臭,吃起来香,肉质鲜嫩、醇滑爽口,保持了鳜鱼的本味原汁。

歙县还有一道鱼头炖豆腐在唐代时曾令诗仙李白大为迷恋,名曰“太白鱼头”,其原料讲究,鱼头来自新安江,豆腐所用黄豆为新安江畔的“六月黄”,水则是徽州国家森林公园内的千年古泉“五明寺泉”。

城内逛吃逛吃,别忘了去古城河对面披云峰下的新安碑园转一转。新安碑园依山傍水而筑,显得幽深而奇巧,它因陈列了两套著名帖刻《余清斋》和《清鉴堂》而驰名。园内还有一座太白楼,唐代诗人李白来歙访隐士许宣平不遇,曾在此饮酒,后人为纪念李白,特将酒肆改名为“太白楼”。登上太白楼,便可遥望建于北宋时期的长庆寺塔。

出城经过太平桥即到新安碑园。站在太平桥上,可以观赏四方景致;北望黄山巍巍;下看练水潺潺;东瞧秀丽的河西公园;西观披云峰下的太白楼和长庆寺塔。华灯初上,古城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重现“清明上河图”般的繁华。

古城仁和楼前徽园广场上的美食夜市,是古城晚上最热闹的地方,本地人来这里开心,外地人来这里体验。海内十分宝,徽商藏三分。徽州古城不是遇见就能完全触摸,如果想解开徽州密码,浩潮徽州还有新安理学、徽派朴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版画、徽派篆刻、徽剧、徽商、徽派建筑、徽州“四雕”、徽菜、徽州茶道、徽州方言等徽州文化等你慢慢去研游。

第七站,渔梁古镇

渔梁古镇,犹如束之高阁被遗忘的一幅古画,千年的容颜已经满是岁月的烙印。走进渔梁,仿佛走进了木心先生的诗歌《从前慢》,令人萦怀于心,难以忘怀。

渔梁古镇位于歙县徽州古城东南1.5公里,是国家5A级景区徽州古城的组成部分,渔梁于公元759年形成街市,距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是古徽商外出经商往返的必经之路,也是府衙官员们出门的必经之道,被称为“徽商之源”

渔梁街蜿蜒一公里,一色的鹅卵石排列有序,俗称鱼鳞街。一色的木板房屋布于街道两侧,重楼挑檐,鳞次栉比。当秋日阳光与老街交织,无尽的温暖,蔓延在心底和眼里,徜徉街巷中,浮华不扰,慢慢行……街两侧“巴道夫运输过塘行”、“泰源盐栈”、“同和堂”、“缮方草堂”这些依稀可辨的老字号,静默诉说着昔时的盛景。今日繁华落尽,只有街坊们散淡日子里的烟火味

除了节假日,渔梁街巷里会有游客带来一阵阵喧闹,平时里复归寂静清浅。本地的匠人,在自家的宅铺里,守着祖辈的传承,成了流光岁月里一道生动的风景。

位于渔梁街中段的巴慰祖纪念馆,经巴氏后裔精心修缮而成,其后进与中进分别为明式建筑和清式建筑起居区,皆为带楼阁的三合院,另有东厅、西厅和后花园。里面摆放的既有康熙皇帝送给巴慰祖爷爷的“莲淑长春”匾额,还有乾隆皇帝赐予巴慰祖的“星璨南天”匾额。

巴慰祖,清(1744―1793)字予藉,又号莲舫,歙县人。清代著名篆刻家,有《四香堂摹印》、《百寿图印谱》留传。

渔梁之所以成为古徽州的商业枢纽,是因为紧依被誉为“江南都江堰”的渔梁坝,这一始建于隋朝的大坝是用重达数吨的花岗岩砌成,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说,当年徽商最兴盛之时,码头上时常停靠着300余艘大小船只。可以想像,宽阔的新安江上千帆竞渡,挑夫与商人穿梭在码头与商行之间,这一繁华竟延续了数百年之久。那些富可敌国的古徽商,如“红顶商人”胡雪岩、“以布衣上交天子”的江春等,均从这里起步,渔梁坝故又被称为古徽商“梦开始的地方”。

张婉婷执导,汤唯、刘青云等主演的电影《三城记》,影片中的裕溪口就是在渔梁古镇取景。汤唯饰演的陈月荣背井离乡这段重头戏,就是在这里拍摄的,在影片中可以看到熟悉的狮子桥、渔梁坝。

新安古道是明清徽商往返徽州的必经之道,把徽州古城和渔梁连在一起。诗仙李白当年为寻访歙县隐士许宣平,沿新安古道来到渔梁,登上一翁独撑的渡船。在船上,李白向老翁打听许宣平的住址,老翁笑答:“门前一杆竹,便是许翁家。”李白访仙心切,一时竟没有悟出话中含义,待下船后才突然想到“门前一杆竹”不就是渡船吗?原来撑船老翁便是隐士许宣平。回头再找,老翁和渡船早已不知去向,后人便在此修建了李白问津亭。

渔梁时光很慢,渔梁的小吃也很传统。凡歙县本地人都知道,传统的徽州馄饨就数渔梁最地道,渔梁馄饨手打的四方皮,薄如竹衣,馅鲜汤清,喷香的猪油渣、土辣椒糊依个人喜好添加。这一碗怀旧的徽州馄饨,可以让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游子吃出泪来。

石头粿是徽州小吃的符号之一,渔梁的石头粿用猪的五花肉丁和炒黄豆粉拌成馅心,烙时用用石头按动,当馅心熟透,内部油脂便渗出弥漫至粿皮面,咬食时既有嚼劲,又香气扑鼻。渔梁新安关酒酿仍沿袭古法制作工序,用红蓼花制成酒曲进行酿制,吃起来甜丝丝夹杂着隐隐的草木香。夏天冰镇,冬季温煮,一碗食罢,回味怡畅。

小贴士:

1:杭瑞高速/G56(徽杭高速)歙县金山出口:至渔梁古镇8.8公里,车程约15分钟,途经昌歙线、徽州路。

2:京台高速/G3(合铜黄高速)徽州区出口:至渔梁古镇15公里,车程约22分钟,途经X010、紫阳路。

3、游览线路:皖浙1号风景道--渔梁景区停车场--进景区望仙桥--新安关--紫阳桥--折返至渔梁古街--崇报祠--百步石阶--渔梁坝--姚家巷--巴道夫运输过塘行--巴慰祖故居--方思政堂--同和堂--狮子桥(施氏桥)--新安古道--白云禅院--李白问津亭--复入渔梁古街返回停车场。

以上图文采集:徽州古城公众号及网络 封面照片:无锡幽幽青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