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其实是个误会。误会的原因,是当年大学生极少,国家渴求人才造成的。 我大学的历史导师是个50年代的大学生,老师回忆说,在他上大学的年代,不但免收学费,而且在校期间吃住全免,到要考试的时候还会加餐,比平时伙食好很多。毕业了,甚至毕业前就包分配,而且就是干部岗位。上了岗因为知识能力比较强,只要不犯大错误,干几年就会有很大几率提拔到领导岗位。毕竟当时人才缺乏到大多数行业只能靠“外行领导内行”撑局面了。 当年大学生的人生轨迹真的可以和古代的举人乃至进士媲美,所以老百姓有考上大学相当于考上进士的说法。 但大学毕竟是学历教育而不是公务员选拔考试,随着大学教育的普及,社会积累人才的增加,大学生不再那么“紧俏”,而且老百姓逐渐理解大学教育之后,这种说法就不再流传了。大学毕业,也并不是只有当官一条路。 其实简单对比一下就能明白:在科举制度成熟的明清,正常情况下三年才有一次“会试”和“殿试”,每次批次录取的,也就三四百人,算下来平均一年一百多人。现在即便是清华北大,也一年要招超过2000的学生。现代学生考上清华北大的概率,比古人中进士的概率可大多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