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疯狂的麦克斯》系列,何以成为最具代表性作品

 影视资讯梦工厂 2020-07-20

人类对于未来的恐惧由来已久,从宗教教义到经典文学,从诗歌绘画到戏曲影视,人类无时不在探讨着一个永恒的话题——生存还是毁灭?

进入工业时代,扎根在人类内心深处的末日恐慌,在全球范围内孵化出了诸多影视作品,它们不约而同地向我们呈现出了一个荒凉、极端、弱肉强食的未来世界。

这些影片大致可以划分为两类:灾难片和废土片。与灾难片侧重于世界因何毁灭所不同的是,废土片更深一层地探讨了在“毁灭之后”,幸存文明和人性将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早期的“废土片”,并没有这么个很酷很拽的名字,那时只是一个比较模糊的类型划分。废土片从出现到自成一派,经历了一个不短的过程。


《人猿星球》首次涉及“废土”概念

影史上首个涉及“废土”概念的影片,是1968年的《人猿星球》。

电影改编自法国作家皮埃尔布勒的同名小说,讲述了一艘出发自20世纪的宇宙飞船经过近六个月的光速飞行后,最终坠落在公元3978年的地球上。

此时人类早已在贪婪和互相残杀中几近灭绝,具有自主意识的人猿,成为了地球的主人,人类反而成了供人猿捕猎研究的野兽。

谁能想到,在两千年后,人类与猿类在自然界的位置竟然发生了对调。

片中最经典的一个镜头,定格在了大海边那座残败不堪的自由女神像上。她象征着末日世界人类文明的终结。

虽然《人猿星球》没能完整的定义“废土电影”的概念,但是它的世界观设定和关键镜头,已经非常接近后来的“废土片”,影片整个的世界观架构直击人心。


小成本电影《疯狂的麦克斯》

如果说1968年的《人猿星球》,是对“废土片”的浅尝辄止。那么,十一年后的“疯狂麦克斯”系列影片的出现,则称得上是一个完整的尝试。

1979年4月12日,澳大利亚导演乔治·米勒推出了他的新作《疯狂的麦克斯》,这是一部小成本电影,投入不到40万澳元。

影片描绘了一个“人命如草芥”的末日世界:核战之后,澳洲大陆文明尽毁,只剩下广袤的沙漠。在这个荒凉的废土世界里,“原油”和“强力的发动机”是最稀缺的资源。

残忍暴戾的飞车党,暴躁的公路巡逻队,崩坏的社会秩序,被渐渐遗忘的道德,随意被夺取的生命,无端被烧死的妻儿......

警察麦克斯为了朋友和家人,展开一段暴力与血腥的复仇追逐战,最终子然一身地走上了流浪之路。

电影刚上映时,受到了舆论的激烈抨击,有人指责该片是一系列罪恶的萌芽。但有不少影评人却在心里为影片默默点赞。因为这部影片的风格实在是太独特了:

年轻的梅尔吉布森穿着黑色铆钉的皮衣,驾驶着发动机轰鸣的机车,带着熊熊怒火穿过广袤无垠的荒漠,用最暴力的复仇方式,以牙还牙,以血还血。

虽然这部《疯狂的麦克斯》还不符合“末世废士”的世界架构,一般被看做公路片,但画面中广袤无垠的黄沙、风驰电掣的机车以及蒸汽朋克的装饰风格,都为之后的“废土世界”描绘出了一个雏形。

影片无意间透出的“末世感破败美学",为之后三部《疯狂的麦克斯》打下了基础,片中对世界毁灭后,荒漠中人类的生存状态及末世生存规则的探讨,也为随后“废土片”这一全新的电影风格的成型,做出了一次大胆的尝试。

这部成本不到40万澳元的影片,当年在全球斩获了1.08亿美元的票房,创造了电影成本利润比的吉尼斯纪录。30多年后,《疯狂的麦克斯》还从一颗蒙尘的影史遗珠,一跃成为《纽约时报》史上1000部最佳电影之一。


乔治·米勒的洪荒之力

1979年的《疯狂的麦克斯》,或许只是增加一部公路动作片,但1981年上映的《疯狂的麦克斯2》却极大的拓展了这个系列。

第一部《疯狂的麦克斯》推出两年之后,乔治·米勒爆发了洪荒之力,拍出堪称神作的《疯狂的麦克斯2》。

这一次,影片的背景设置更进一步,资源枯竭后的地球,生命凋零,梦想毁灭,秩序荡然无存,一切回到了原始的状态。

杳无人烟的荒漠,挂着骷髅头的机车,梳着莫西干头、身着铆钉皮衣的摇滚战士,头戴铁面具以及脏兮兮的画面,一幅粗粝惨淡的末日图景跃然银幕。

在弱肉强食的末日生存法则下,只有残忍的掠夺者才拥有活下去的权利。为了赖以生存的燃料,流浪者麦克斯和公路战士展开了更为残暴的追逐拼杀。

“废土美学”从此成型,《疯狂的麦克斯2》成为了这一题材的里程碑式作品。

《疯狂的麦克斯2》开创了“废土热”,深刻地影响了之后的一系列“废土题材”作品,包括各类游戏。比如,日本格斗动画《北斗神拳》,以及美国艺电公司研发的、为“废土片”定名的电子游戏《废土》。


“废土”之名的由来

因为本身有着原子弹之觞,又因岛国资源有限,日本人骨子里对于末世的担忧相对其他国家只多不少。受《疯狂的麦克斯》启发,日本漫画家武论尊和原哲夫,于1984年创作了格斗漫画《北斗神拳》,同年由东映改编成动画。

《北斗神拳》中席卷世界的核战争葬送了整个人类文明,大地龟裂,海水干涸,侥幸存活下来的人类为了生存,不得不为淡水和食物争夺厮杀。

为了解救沦为奴隶的人类,“北斗神拳”继承人健次部,独自行走在破败的天地间,成为对抗强权势力的救世主。

《北斗神拳》的色调暗淡、场面暴力,颓废而荒凉,在《疯狂的麦克斯》卡车朋克、机械工业的基础上,融入了不少东方元素,从而形成了一种复合多元的末世美感。

四年后的1988年,“末日风潮”吹到了游戏领域,美国艺电公司研发了一款名叫《废土》(Wasteland)的电子游戏。游戏的主线故事设定在2078年核战争之后一片荒芜的地球,此时的人类文明已经彻底崩溃,玩家需要在被核弹轰炸之后的一片“废土”上求生。

最初,《废土》仅在美国国内享有一定的知名度,但并未在世界范围产生巨大影响。

直到九年后的1997年,美国英特威公司推出了另一款灾难后游戏《辐射》。故事发生在经过核战摧残的北美大陆,游戏剧情以战后幸存者们在充斥着变种生物和辐射尘埃的废土中挣扎求生存的动人故事为背景。

该款游戏的故事主线和九年前的《废土》差不多,但其概念设计和各种细节更趋完善,被认为是《废土》的延续。

《辐射》系列一经推出,受到了游戏迷的疯狂追捧,成为了一款具有超高人气的游戏。人们也因此追根溯源,将九年前的《废土》尊奉为“灾难后游戏风格教父”,“废土”一词由此被作为这一类作品的名称。

这种从二战后逐渐兴起的“未世破败美学”,从雏形到完善再到拥有“姓名”,整个过程花费了二三十年的时间。


“废土美学”的巅峰之作

2015年5月,乔治·米勒的《疯狂的麦克斯4:狂暴之路》上映,一时之间引爆网络,各类媒体、无数导演、无数的影评人为之疯狂。

浓浓的末日狂欢充斥银幕:高饱和色彩的画面,让人肾上腺素飙升的爆炸追车,带恐怖面具、衣着血红的乐手,歇斯底里的用喷火贝斯弹奏起死亡摇滚,躁到炸裂。

两台1959年款式的凯迪拉克与大脚车底盘叠加,组成了四米高的首领座驾,肆无忌惮的在荒漠中横行,满载着珍贵的原油和“种母”的重型机车,径直冲入席卷天地的风暴当中......

这些粗粝原始、充满末日狂欢气氛的图景,营造出了一种饱满立体、有血有肉的末日后人类生存画卷,组成了一个最为典型的废土世界。

据悉,这部充满了爆炸、追车、危险动作的电影,有80%的场面都是实拍,只有20%的CG画面,实在是够燥够野,炫酷到无法用语言形容。

这部“神片”让“疯狂的麦克斯”系列,彻底从B级片进化为影史留名的商业大片,烂番茄新鲜度达到97%,IMDb评分为8.2。

不仅如此,《狂暴之路》还横扫了当年的奥斯卡,一举斩获最佳服装设计、最佳艺术指导、最佳化妆与发型、最佳电影剪辑、最佳音效剪辑、最佳音响效果六项大奖。

与30年前的《疯狂的麦克斯3》相比,《疯狂的麦克斯4:狂暴之路》不管是美学风格还是画面细节,各种质感都飚到了极致。

《狂暴之路》的极致美学和狂热气氛,使得“废土电影”趋近成熟,让“废土”的美学风格达到了巅峰。


不经意的“开山鼻祖”

电影史上总是不时出现这样一类影片:风格强烈,前所未有,一朝横空出世,评价却两极分化,恶评多于赞美。

它们往往很难被当时的观众和评论家理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作品的真正价值逐渐显现了出来,逐渐被主流审美所接受和追捧。甚至有一小部分影片,还成为了某一类型电影的“开山鼻祖”。

乔治·米勒的“疯狂的麦克斯”系列,就是这样一类在不经意间推动了电影发展的“开山之作”。该系列几乎每一部作品,都在“废土片”的发展历程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疯狂的麦克斯1》建立了“废土世界”的雏形,《疯狂的麦克斯2》成为“废土电影”里程碑,《疯狂的麦克斯3》进一步拓展了“废土美学”的世界观,《疯狂的麦克斯4》达到了废土美学的极致巅峰。飘零影院

因此,我们可以说,废土电影虽然有很多很多,但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还是乔治·米勒的“疯狂的麦克斯”系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