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3.第三节、中医诊断学基本原理和方法——“司外揣内,见微知著,已常衡变,因发知受”理解吗?
2020-07-20 | 阅:  转:  |  分享 
  
《诊断学》第三节课程重点课程主要内容总结:今日【课程总结】【第三节、中医诊断学基本原理和方法--“司外揣内,见微知著,已常衡变,因发
知受”理解吗?】见微知著:是指机体的某些局部的、微小的变化。因发知受:“发”指人在疾病中出现的证候表现,“受”指感受的邪气和机
体反应状态。以常衡变:是指在认识正常的基础上,辨别、发现太过、不及的异常变化。“四诊合参”,是指四诊并重的诊断。中医学强调要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有利于对疾病本质的全面认识。更多内容大家点击视频学习!《诊断学》第三节:课后思考题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是
受古代什么思想的影响?哲学。中医诊断学基本原理的“司外揣内”的“内”是指什么?在内的病理变化。中医诊断学基本原理的“见微知
著”的“微”是指什么?微小、局部的变化。右手切脉切的是哪些脏腑?肺、脾、肾。中医诊断学基本原理的“以常衡变”的“变”是指什么
?异常的病理状态。中医诊断学的学习方法之一是什么?中医临床思维的培养。《诊断学》第三节:知识点梳理诊断学原理是什么?对于人体
疾病的诊断过程是一个认识过程,认识的目的在于进一步指导实践。而望、闻、问、切四诊,是认证识病的主要方法。什么是司外揣内?外,指因
疾病而表现出的“症”,包括症状、体征:内,指脏腑等内在的病理本质。由于“有诸内者,必形诸外”,故《灵枢》说:“从外知内。”就是说通
过诊察其外部的征象,便有可能测知内在的变化情况。《灵枢》说:“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说明脏腑与体表是内外相应的,观
察外部的表现,可以测知内脏的变化,从而了解疾病发生的部位、性质,认清内在的病理本质,便可解释显现于外的证候。《丹溪心法》总结说:“
欲知其内者,当以观乎外;诊于外者,斯以知其内。盖有诸内者形诸外。”什么是见微知著?“见微知著”,语出《医学心悟》。微,指微小、
局部的变化:著,指明显的、整体的情况。见微知著,是指机体的某些局部的、微小的变化,常包含着整体的生理、病理信息,局部的细微变化
常可反映出整体的状况,整体的病变可以从多方面表现出来。通过这些微小的变化,可以测知整体的情况。中医对脉、面、舌、耳等的诊察,都是这
一原理的体现。什么是以常衡变?常,指健康的、生理的状态;变,指异常的、病理的状态。以常衡变,是指在认识正常的基础上,辨别、发现太
过、不及的异常变化。什么是因发知受?“发”指人在疾病中出现的证候表现,“受”指感受的邪气和机体反应状态。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是?
中医学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内外协调统一的有机整体,这种统一不仅存在于机体自身结构与功能方面,而且存在于对自然界与社会的适应调
节能力方面。因此,中医诊断在诊察局部的同时,还要注意全身状况,并充分考虑自然与社会环境等因素可能对人体产生的影响。当医生面对错综复
杂的病情,千变万化、纷纭复杂的临床表现,若要抓住疾病的本质,对病、证做出正确判断,除了应熟悉中医学的理论与知识外,还要遵循中医诊断
的基本原则。什么是整体审查?整体、联系的观点,是中医诊断时强调整体审察的认识论基础。由于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内在的脏腑与体表的
形体官窍之间是密切相关的,人体又受到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当人体脏腑、气血、阴阳协调,能适应社会、自然环境的变化,便表现为身心
健康的状态,当内外环境不能维持在一定范围内的和谐统一,便可能发生疾病。什么是四诊合参?“四诊合参”,是指四诊并重的诊断。疾病
是“个复杂的过程,其临床表现可体现于多个方面且千变万化,而望、闻、问、切四诊是从不同的角度了解病情和收集临床资料,各有其独特的方
法与意义,不能互相取代,若仅以单一的诊法进行诊察,势必造成资料收集的片面性,对诊断的准确性产生影响。什么是病证结合?在中医学中,
“病”与“证"是密切相关的不同概念。病是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与发展变化规律所做的概括,证是对疾病当前阶段的病位.病性等所做的结论。
病注重贯穿整个疾病的基本病理变化,即从疾病发生、发展全过程纵向把握病情;证着眼于疾病某-阶段机体反应状态的病理变化,即从横向认识
病情。辨病的目的是从疾病全过程、特征上认识疾病的本质,把握疾病的基本矛盾;辨证的目的则重在从疾病当前阶段的表现中判断病变的位置与性
质,抓住当前的主要矛盾。由于“病”与“证”对疾病本质反映的侧重面有所不同,所以中医学强调要“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有利于对疾病本质的全面认识。
献花(0)
+1
(本文系红米anlv98o...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