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提到这个“餶糘子”的味道,绛县人的脸上都是乐哈哈

 焦际空间 2020-07-20



       电线杆上的小小鸟在唧唧喳喳,让我想起了不久前流传的一个笑话:

       说树上的配老挖给黑老挖佛:你浩武案挪一哈,嘿理佛:挪不尝辣,灾挪球灾哈起啦”。

       回忆起小时候去西边沟里捉小鱼捉小虾,还用毛毛草穿起一串长长的蚂蚱,和小朋友们一起去偷别人地里的大西瓜,把“黄鼠”身上浇上煤油点着了看得我们乐哈哈······

       最爱吃我奶奶亲手做的鸡蛋炒馍花,还有姥姥蒸的包子捏下的“馉架”,想起来就会流口水的红红的大山楂,还有那满山坡的酸枣叫人难忘啊!

        每个人的脸上都乐哈哈······

——白亮《乐哈哈》

       在昨天的文章里,我提到了一个名叫“餶糘”的食物,就有好事者私下里找我来刨根问底,追问此物到底是什么东东?

       因为离家已久,本地市场上不见有卖的,即便是在绛县老家,也很难见到实物了,而且网上也搜不到相关的资料与图片,一时间竟不知道该如何给人家做出解释。

       好不容易寻到一种“馉圈馍”的图片,这才有了参照物。这么说吧,餶糘就是馉圈馍的放大版,放大了多少倍呢?

       本人保守估计,二十几倍总有。

       你想啊,能戴在“懒汉”脖子上的,小了能行吗?

       餶糘是绛县承传悠久、独具地方特色的面食制品。据记载,明清时期即有此食品。

        绛县餶糘,就是把面粉和上鸡蛋,放上花椒叶、芝麻和盐,揉面后放醒,然后捏成直径尺把左右的圆圈形,也有的是40厘米左右的长条形,寓意着圆圆满满、一帆风顺

       然后放在烧饭后刚熄的草木灰火中埋好,烤个大约半小时,掏出来翻一下身。再加入火灰重新埋好,再过个三四十分钟,扒出来清除灰尘,看上去外边焦黄,里边却是松软的。

        那些年,在我们当地很是流行,是小孩生日、新人订婚、男娃当兵以及走亲访友的必备礼品。

        小时候,特别爱吃餶糘,因为它和馍一样顶饥,但要比馍香得多,而且是越吃越香,后味无穷。

        一个餶糘足足有四五斤重,都是用切面刀剁成一截一截的,拿在手里吃的,就是一个大人都要两三天,才能吃完。要是懒汉稍微勤快点儿,保障饿不死的。

         虽说我的老家绛县只是个山区小县,但它是先秦历史典籍中首次出现的“县”,拥有“天下第一县”之称。

         它还是尧王的故乡,尧的传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面积高达500万平方米的周家庄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本地区最大的人类聚集地。

        晋国在绛县建都84年,留下了晋献公墓、晋文公墓、晋灵公墓、车厢城等诸多遗迹。

       大自然的馈赠加上深厚的文化底蕴,成就了绛县特有的饮食文化。

       餶糘不过是其中之一,其它的美食还有很多······

      待我慢慢说给你听! 




 2017.11.29于山西运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