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都说“春秋有信史”,今天的我们反倒没了秉笔直书的勇气?

 焦际空间 2020-07-20

        春秋时期的历史家当中,出过许多敢于坚持实理、敢于秉笔直书的人。

        例如,晋国的史官董狐曾不畏赵氏的权势而直书过“赵盾弑其君”;齐国的史官们因为坚持写明“崔杼弑其君”,而不顾一个一个地被杀头……

        正是因为史官们的这种刚直不阿的品德,才保证了那个时期的历史具有较高的真实性,被后世称赞为“信史”。

         2019年的10月12日,也就是昨天,又是一个周六。我又去了蚩尤文化讲堂,又听了一堂李吉续老师的《春秋演义》。

        因为新换了地点,讲座的风格也跟着换了。

          昨晚,李老师讲的是这部书的第六十三回《晋灵公丧命广囿,楚庄王问鼎中原》。

         如果按照李老师的原著来说,这一回恰好是下册的开始。

        整部《春秋演义》,内容很丰富,人物很繁杂,结构很庞大,阅读时确实很吃力。但经李老师这么一讲,我们就很容易读懂了。

        昨晚的内容,李老师用两个成语做了概括,一个是“秉笔直书”,另一个是“问鼎中原”。

         别急,咱们一个一个的来,先说“秉笔直书”。

         晋灵公当晋国的最高领导时期,是个有名的暴君。

         他小时候的那些打打闹闹的破事儿,大家还能忍着。没想到的是,这家伙成年后,变本加厉的坏了。

         他经常站在高台上,用弹弓射路上的行人,把路人打得头破血流,自己却和一帮子宠臣乐得前仰后合。

        还有一次,因为厨师煮的熊掌没煮熟,晋灵公便下令将厨师大卸八块,用竹篓装着抛尸荒野,没想到让赵盾看到了。

        赵盾身为相国,自然要苦苦进谏。

        晋灵公不但不听,还怀恨在心,嫌这老家伙唠唠叨叨坏他的好事,就和屠岸贾密谋要暗中干掉赵盾。

        连下杀手之下,赵盾被逼无奈,只好带着一家老小躲进了山里。

        赵盾的族弟赵穿可是个二杆子,他才不能忍受这个混蛋领导兼混蛋小舅子,就布了个局将他杀死在后花园里。

        然后,邀请赵盾回来官复原职,立五十多岁的黑臀为新君,晋成公为国君。

        由于赵盾非常能干,做事公道,人又长得很帅气,有“谦谦君子”之风,得到晋国上下的普遍赞誉。

         但我们的史官董狐董大人很不给赵盾面子,直接在史简中给赵盾记了这么一笔黑账:“某年,赵盾弑其君”。就是说,赵盾杀了晋灵公。

         我估计啊,这段话当时还要在朝堂上大声宣读的。

         赵盾听了后感到很冤,辩解说: 是我那个二杆子兄弟赵穿杀的,又不是我杀的。老董你能不能不要这么直接?

         没想到,董先生很执拗:您好歹也是相国,虽说是逃亡但并没有跑到国外,原有的君臣之义就没有断绝。可您这次回朝,为啥没有追究弑君者的罪责呢?反正这个事情也是您老赵家的人做的,再怎么说,赵穿也是替您出头的。这个“弑君”之名,您就背着吧……

        老董就是这么任性,坚持一字不改,咱们的赵相国到底是个厚道人,也就认了。毕竟,他还有很多大事要忙。

        接下来,再说说“问鼎中原”吧。

        楚庄王不甘于一直被中原诸候唤做“南蛮子”,总想找机会弄个好名头。机会很快来了,他率大军赶跑了周邑附近的外族入侵者,还在周天子境内检阅军队。

        周定王见这小子赖着不走,估计是想捞点好处,就派大夫王孙满去慰劳。

        说过了一番场面上的客套话,楚庄王就开始询问周九鼎的大小轻重什么的,还有亲自去放鼎的地方见识一下的意思。

        王孙满心里明白,这小子光去看鼎不是问题,可他要是不走了咋办?不行,说啥也不能让他去看那几个大铜疙瘩……

        想到这儿,王大夫的话就如滔滔江水般连绵不绝:政德清明,鼎小也重,国君无道,鼎大也轻。咱们大周的国运长达八百年,眼下才不过五百多年,楚王您怎么就(此处省略N个字)所以我劝您,这九鼎的轻重,还是不要知道的好……

         就这么,连唬带蒙地,外加一顶“楚王”的高帽子,算是暂时断了楚庄王的春秋大梦。

         还有几处小的知识点,不妨也拿出来晒晒:

         1、弹弓起源于何时暂无可考,但却是在晋灵公时期卖得最火;

         2、首阳山不止一处,赵盾曾在今永济市南的首阳山避祸;

         3、赵盾平日里就很注意扶危济困,在被晋灵公追杀时接连被提弥明、灵辄等一干义士舍命相救,说明了“善有善报”的道理。

         现在都六点半了,我的春秋大梦也该醒了。趁着还没忘光,赶紧总结一下:

          越是真实的东西,生命力也越是长久的。

         正因为有着一大批历史学家的坚持真理,敢于秉笔直书,才让今天的我们还能读到真实的历史。

        也正因为有着足够的真实度,我们的中华文化才得以恒久传承,连绵不绝!

2019.10.13于山西运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