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死刑存废,以谁之名?——阅读《死刑犯:破解死刑的密码》

 秋水长天居士t2 2020-07-20

在保姆纵火案中,相比于辩护律师退庭风波而言,这个案子本身的审判以及对于死刑的问题,人们却表现得没有那样的“沸腾”,甚至难得的沉静,我们疲倦了。这无疑是一场人间惨剧,杀掉一个杀人犯,这看是悖论式的结局,却可能是我们最能够接受的结果。这让我想起法国的罗贝尔·巴丹戴尔的一句话:“在执行死刑的规矩里铭刻着'以命抵命'的赎罪祭献,为的是平息上帝的怒火。然而,这一切只不过是我们自己的不可克服的痛苦情绪的折射。”我们只是借上帝之名而发泄自己心中怒火。犯罪最该谴责的地方是我们教科书中所写的那样,而是对于人的情感的冒犯,使人们在情感上无法接受,更难以宽容与原宥。

我还记得,小时候第一次进城就看到死刑犯游街示众的场面,那样的情景,让我至今难忘。争相竞逐的人群,奔走相告的场面,我感受到的不是肃杀与血腥,而是一种狂欢。我依然记得死刑执行完成后,目睹现场的人们聚在一起高谈阔论的情景。原来死刑可以是一场笑谈,让他们有了谈论的材料与资本。在之后的岁月里,我也时常给小伙伴们添油加醋地描述当时的场景,将我看到的,听到了,以及未曾看到的,未曾听到的都讲给他们听。每当我看到小伙伴们惊奇的眼神,心中就会暗暗的窃喜。那就是死刑第一次留在我记忆深处的情景,竟然是那样的热闹,那样的刺激。没有一丝的悲凉与恐惧。死亡什么时候变得如此繁华,竟然像节日一样,人们奔走相告,笑逐颜开。

上面所展示的两幅图景只是就我个人所看到与体会的,而在我看到熊红文检察官撰写的《死刑犯:破解死刑的密码》,尤其是作者在以书相赠时写下的那几个字:“为废除死刑而战”。这是一本由死刑公诉检察官所讲述的每一个死刑犯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我也曾经看过林森浩在被判死刑之后所接受的采访的片段。有人问我,他面对确知的死亡,为什么还可以如此从容地侃侃而谈?我想起史铁生对于死亡的定义,他说死亡是必然降临的节日。或许,在他确知死亡的那一刻,他已经设想过无数次——自己将以什么样的方式去面对死亡的问题。

《死刑犯:破解死刑的密码》正是以一个又一个的死刑犯来阐释死刑的问题。只有直面死亡,才能一次次地叩问我们的灵魂,死刑是是善是恶?一个社会的秩序需要通过刑杀来维护,这样的社会是善的吗?乱世与重典的关系,想必也不只只是经验之谈吧?这让我想起华强杀人抢劫案中,华强在与记者对话时这样说道:“无所谓,该死的该死,我想看看天底下有没有报应。”为什么需要看到报应?而他们正是通过大开杀戒来验证报应的存在。而这也就像我们通过死刑来减少死刑犯一样的荒唐。这让我想起贝卡利亚说过的话“人的心灵就像液体一样,总是顺着它周围的事物。随着刑场变得日益残酷,这些心灵也变得麻木不仁。

死刑存废,以谁之名?而我不敢轻易的回答这问题。即便你寻找一千个理由来废除死刑,而你还需要面对来自第一千零一个反对废除死刑的理由的诘难。但是,我想起培根的一句话“在有关人命的大案中,为法官者应当在法律的范围内以公平为念而勿忘慈悲:应当以严厉的眼光对事,而以悲悯的眼光对人。”我非常赞同熊红文检察官提倡的“司者仁心”。“恻隐之心,人之端也。”在我合上《死刑犯:破解死刑的密码》这本书的时候,暗红色的阳光洒在窗帘上,我不能够想得更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