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侦探简易档案

 芸斋窗下 2020-07-20




1841年,第一部侦探小说《莫格街凶杀案》诞生,第一位名侦探奥古斯都·杜宾也随之登场。此后的180年,侦探小说经历了柯南·道尔带来的辉煌、阿加莎·克里斯蒂为代表的“黄金时代”,而后从欧美影响至亚洲,出现了无数名侦探形象,他们穿梭于各种离奇的犯罪现场,凭着智慧与勤奋破解谜团,漂亮地识破凶手。时至今日我们依旧喜爱他们,即使他们让我们看透人性的恶,但仍然使我们相信正义和英雄。

案件会被遗忘,但名侦探永存。

1 马普尔小姐

让一位老太太当侦探,这个想法本身已经够疯狂了,更别提阿加莎·克里斯蒂笔下的马普尔小姐几乎足不出户,成天在家做毛线活儿。但这位老奶奶算是侦探小说史上最出名的女性侦探角色。简·马普尔个子挺高,穿着过时的粗呢外套和裙子,加上两条围巾和一顶有鸟翅的小呢帽。手中提个大提袋,脚边放个上好质料的旧手提箱。马普尔小姐的形象与阿加莎的姨婆有相似之处:“虽然性格直爽,但总是会把事情往坏处想。”但克里斯蒂亦强调了马普尔“并不是我姨婆的再现,她要比我姨婆更大惊小怪、更有老处女的味道。”你以为她只是个普通的独居老人,整日以打毛线为乐,热衷于讨论八卦,谁知她只通过闲聊就摸清了你家的成员简历,财产状况和感情纠葛,还给凶手布下了精巧的陷阱。一旦稍有不对劲,她的一切日常活动——观鸟、种花、喝茶——都变成了查案的管道,她也会立刻化身“复仇女神”,帅气地戳破真相。

以她为主角的作品:十二本长篇小说,二十一篇短篇故事

第一案:《寓所谜案》(1930)

最后一案:《沉睡谋杀案》(1976)

著名案件:《黑麦奇案》《谋杀启事》《死亡草》《魔手》

2 林肯·莱姆

要论“科学严谨”,没有侦探比得过林肯·莱姆。实际上,随着警察机构的完善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刑侦鉴定技术”被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又因为现实中以个体为单位的只专门从事刑事调查的侦探几乎不存在,所以越接近现代科技的侦探小说,警察的角色越显重要。林肯·莱姆的出现融合了二者,他本人的全知全能被发挥到异乎寻常的地步,但同时他作为纽约警察局刑事鉴定组首席鉴定官,绝不相信脱离物证而存在的任何证人证词,并且他是一位全身瘫痪的真·安乐椅侦探。林肯·莱姆对细节,即“微物证”极度痴迷,他建立了详尽的资料库用于对比从犯罪现场采集来的样本。在《冷月》中,除了与他的劲敌“钟表匠”的对决,林肯还结识了一位人类行动学专家凯瑟琳·丹斯,丹斯擅长审讯,通过分析嫌疑人的表情、动作、语言进行行为预测,林肯在这一案中对只信任物证的想法有所动摇,铺垫了之后更加全能的道路。

以他为主角的作品:十四本长篇小说

第一案:《人骨拼图》(1997)

最后一案:《快乐至死》(暂译)(2018)

著名案件:《人骨拼图》《石猴子》《棺材舞者》《冷月》《钢吻》

3 福尔摩斯

福尔摩斯是“侦探”的代名词,这一点几乎没有人会否认。在影视剧中,福尔摩斯拥有标志性的长风衣、烟斗和猎鹿帽,以及著名的口头禅“这是常识,我亲爱的华生!”(Elementary,my dear Watson)但这一切,统统没在原作中出现过。口头禅出自英国幽默小说家P.G.伍德豪斯的一次戏仿,之后以讹传讹,广为流传。而衣服帽子的搭配则是他的扮演者的灵光一现。事实上,柯南·道尔在书中为他勾勒的外貌已经十分有特点:高个子(大概一米八三),瘦削,有细长的鹰钩鼻子、方正而突出的下颚和锐利的灰色眼珠,果敢坚毅的样子很具有说服力。说他是天生的侦探一点儿都不过分,刚上大学他已经立志以私家侦探为毕生的事业,并为此学习钻研多年。他的知识结构奇特,用华生的话说就是“知识贫乏的一面和他知识丰富的一面同样惊人”。除了熟识近百年间的灵异事件和恐怖故事,文学方面的储备几乎为零,但他精通化学、英国法律,也了解诸多解剖学和地理学知识,退休后还出版了《养蜂实用手册,兼论隔离蜂王的研究》一书,甚至还掌握了一种“神秘的东方武术”,凡举对破案有效的学问——密码、痕迹、枪支——他无一不精。作为“全能型”侦探的始祖,他最大的贡献在于利用科学的“演绎推理”破案,即在大量对细节观察的基础上做出符合逻辑的推理,这从他与华生初见面说的第一句话就开始了“你好,我看得出,你从阿富汗来。”

以他为主角的作品:四部中篇小说,五十六篇短篇故事

第一案:《血字的研究》(1887)

最后一案(假):《最后一案》(1893)

复活:《空屋》(1903)

真正的最后一案:《退休的颜料商》(1927)

著名案件:《血字的研究》《巴斯克维尔的猎犬》《恐怖谷》

宿敌:詹姆斯·莫里亚蒂

*括号内均为作品出版年份

4 酩酊四人组

匠千晓、高濑千帆、边见祐辅、羽迫由起子

日本的侦探形象大部分喜爱沿用福尔摩斯模式,古畑任三郎、御手洗洁、汤川学,无一不是。有一组人马,格外特别有趣。就是西泽保彦笔下“酩酊系列”的大学生侦探组,我们姑且称为“酩酊四人组”。名字来源于他们的爱好——喝啤酒吃烧烤,喝到酩酊之时,就是案件破解之处。常常被莫名卷入案件中,以匠仔(匠千晓)为核心的四人组靠着一起吃饭喝酒聊天,一起闲逛,一起聊八卦,就能把案子推理得七七八八。四人组正式“成团”是因为闯入了山中别墅,别墅中除了啤酒空无一物,于是年轻人们开始了纯粹的逻辑分析和“买醉”。不同于“退休警察”“物理学教授”等等会自然而然成为警方“顾问”,四个人因为学生的身份并不能大摇大摆介入案件,所以无穷无尽的“脑洞”被打开了。这组侦探更吸引人的是他们本身的命运,匠千晓和高濑千帆都深藏秘密,而他们互相拯救的革命友谊是从不会出现在那些标榜个人的“神探”身上的。

如读者对四人组的评论:当人们开始关心起侦探本人的身世及命运时,他们才有牢固存在的意义。

以他们为主角的作品:六本长篇小说,二十六篇短篇故事

第一案:《她死去的那一晚》(1996)

最后一案:《替身》(2009)

著名案件:《啤酒之家的冒险》《苏格兰游戏》《解体诸因》

5 赫尔克里·波洛

比利时人,出生于十九世纪,身高不到一米六二,举止稳重庄严,拥有极高贵的情操。上唇留着笔直工整的八字胡。全身上下保持得一尘不染。仿若鸡蛋的脑袋里装着无数“小小的灰色脑细胞”,只要稍微动一动就能破解重重谜案。他曾为比利时警方工作,成效卓著。二十世纪初,波洛辞去警察职务,开始了私家侦探生涯,声名大震。因为总是想着种西葫芦,波洛曾一度退休到乡下“务农”。因为众所周知的“吸引案件”的体质,在乡间也免不了破几次案。后来干脆还是回到伦敦又当了十年侦探。波洛为人挑剔成性,毫不谦虚(这好像是大侦探们的通病),但并不妨碍他成功打入英国“上流社会”,识破了不少身世显赫的嫌犯,甚至还拯救过首相。波洛是典型的“逻辑型”侦探,也就是通过不断地走访和询问了解案情、探查动机、进而推理出真相,尤其擅长通过聊天“诈”出嫌疑人的破绽,最经典的访谈来自于名作《东方快车谋杀案》中对火车上十二位嫌疑人的问询。作为经常故意用错语法的外国人,他倒是真没在与哪位受过良好英式教育的凶手“辩论”时败下阵来。与名侦探齐名的,应该是波洛“美食鉴赏家”的头衔。坚持法式早餐,会为了买好吃的面包跑老远的一家丹麦点心店;花费大量的时间打听搜集美味佳肴的信息,以确定他要去的下一个餐馆。他的名言是:“可惜的是一个人一天只能吃三顿饭……”

波洛对“秩序”的顽固坚持,在饮食上也体现得淋漓尽致,鸡蛋如果不是同样大小,就使他的胃口大打折扣。“一个蘑菇蛋卷,白汁牛肉,法国青豌豆,还有——下面是——一块罗姆酒水果蛋糕。”

这是最重视晚餐且偏爱甜食的波洛破案后的日常轻松一餐。

以他为主角的作品:三十四本长篇小说,五十五篇短篇故事

第一案:《斯泰尔斯庄园奇案》

最后一案:《帷幕》

著名案件:《斯泰尔斯庄园奇案》《东方快车谋杀案》《ABC谋杀案》《尼罗河上的惨案》《罗杰疑案》

宿敌:所有无秩序和不整洁的东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