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5种具有补气强身功效的常见单味中药材举例

 药师小华花猫 2020-07-20

    1、人参

    【来源】五加科植物人参的干燥根和根茎。

    【性能特点】甘而微苦,微温而不甚燥热,药力强大,为补气强身之要药。

    【功效】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

    【主治病证】(1)气虚欲脱证。(2)脾气虚弱的食欲不振、呕吐泄泻。(3)肺气虚弱的气短喘促、脉虚自汗。(4)热病津伤的口渴,消渴证。(5)心神不安,失眠多梦,惊悸健忘。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大补元气可用15~30g,文火另煎,与煎好的药液合对;研粉,一次1g,一日2次;或人丸散。野生人参功效最佳,多用于挽救虚脱;生晒人参性较平和,适用于气阴不足者;红参药性偏温,多用于气阳两虚者。

    【使用注意】为保证人参的补气药效,服用人参时不宜饮茶水和吃白萝卜。因属补虚之品,邪实而正不虚者忌服。反藜芦,畏五灵脂,恶莱菔子、皂荚,均忌同用。


    2、党参

    【来源】桔梗科植物党参、素花党参或川党参的干燥根。

    【性能特点】甘补而平,不燥不腻,人脾、肺经。补气之力逊于人参,多用于脾肺气虚之轻症。

    【功效】补中益气,生津养血。

    【主治病证】(1)脾气亏虚的食欲不振、呕吐泄泻。(2)肺气亏虚的气短喘促、脉虚自汗。(3)气津两伤的气短口渴。(4)血虚萎黄,头晕心慌。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30g;或人丸散。

    【使用注意】本品虽性平,但甘补,故实热证不宜服。


    3、黄芪

    【来源】】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干燥根。

    【性能特点】甘温升补,人脾、肺经主以扶正气、兼能除水邪。既善补中气、升举清阳,又善补肺气、益卫固表,还能托疮毒利水消肿。

    【功效】补气升阳,益卫固表,托毒生肌利水消肿

    【主治病证】(1)脾胃气虚,脾肺气虚,中气下陷,气不摄血,气虚发热。(2)自汗,盗汗(3)气血不足所致疮痈不溃或溃久不敛(4)气虚水肿、小便不利。(5)气血双亏,血虚萎黄,血痹肢麻,半身不遂,消渴。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30g;或人丸散。补气升阳宜蜜炙用,其他宜生用。

    【使用注意】本品甘温升补止汗,易于助火敛邪,故表实邪盛、气滞湿阻、食积内停、阴虚阳亢、疮痈毒盛者,均不宜服。


    4、白术

    【来源】菊科植物白术的干燥根茎。

    【性能特点】甘温苦燥,入脾、胃经,主以温补扶正,兼能祛除水湿。善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治脾胃气虚、脾虚水肿、痰饮、表虚自汗及胎动不安。

    【功效】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

    【主治病证】(1)脾胃气虚的食少便溏、倦怠乏力。(2)脾虚水肿,痰饮。产(3)表虚自汗。面严(4)脾虚气弱的胎动不安。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2g;或人丸散。补气健脾宜炒用,健脾止泻宜炒焦用,燥湿利水宜生用。

    【使用注意】本品苦燥伤阴,故津亏燥渴、阴虚内热者不宜服。


    5、山药

    【来源】薯蓣科植物薯蓣的干燥根茎。

    【性能特点】甘平补虚,归脾、肺、肾经、虽药力平和,但兼涩敛之性。既平补气阴,为治气虚或气阴两虚之佳品。又滋阴益气而生津、为治肾阴虚及消渴所常用。还固精止带,为治肾虚不固之要药。

    【功效】益气养阴,补脾肺肾,固精止带。

    【主治病证】(1)脾虚气弱之食少便溏或泄泻。(2)肺虚或肺肾两虚的喘咳。(3)肾阴虚证,消渴证。(4)肾虚遗精、尿频、带下。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30g;或人丸散。健脾止泻宜炒用,补阴宜生用。

    【使用注意】本品养阴收敛助湿,故湿盛中满者不宜服。


    6、甘草

    【来源】豆科植物甘草、胀果甘草或光果甘草的干燥根及根茎。

    【性能特点】味甘性平,主人脾、肺经,兼人胃、心经。既益气补中,又缓急止痛、缓和药性,还祛痰止咳、解毒。蜜炙平而偏温,补气缓急力强;生用平而偏凉,能泻火解毒。

    【功效】益气补中,祛痰止咳,解毒,缓急上止痛,缓和药性。

    【主治病证】(1)心气虚的心动悸、脉结代。(2)脾虚乏力、食少便溏。(3)咳嗽气喘。(4)疮痈肿毒,食物或药物中毒。(5)脘腹或四肢挛急疼痛。(6)调和诸药。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10g;或人丸散。泻火解毒宜生用,补气缓急宜炙用。

    【使用注意】本品味甘,易助湿壅气,故湿盛中满者不宜服。反大戟、甘遂、芫花、海藻,均忌同用。大剂量服用甘草,易引起浮肿,故不宜大量久服。


    7、西洋参

    【来源】五加科植物西洋参的干燥根。

    【性能特点】苦凉清泄,微甘能补,人心、肺、肾经,为凉补之品。既善补气养阴,又善清火生津,主治气阴两虚或阴虚津伤诸证,兼热者尤宜。

    【功效】补气养阴、清火生津

    【主治病证】(1)阴虚火旺之咳嗽痰血(2)热病气阴两伤之烦倦(3津液不足之口干舌燥、内热消渴。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6g,另煎,与煎好的药液合兑;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本品性寒,阳虚内寒及寒湿者慎服。


    8、太子参

    【来源】石竹科植物孩儿参的干燥块根。

    【性能特点】平而偏凉,甘补苦泄,人脾、肺经、补中略兼清泄。功似人参,而药力甚弱、能补气生津,多用于气津两伤之轻症,或兼热者更宜。

    【功效】补气生津。

    【主治病证】(1)脾虚食少倦怠,气津两伤口渴。(2)肺虚咳嗽。(3)心悸,失眠,多汗。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30g;或人丸散

    【使用注意】本品味甘补虚,故邪实者慎服。


    9、刺五加

    【来源】五加科植物刺五加的干燥根和根茎或茎。

    【性能特点】甘补辛散温通,微苦能泄。人脾经善补气健脾,人肾经善益肾强腰,人心经善养心安神,走脉络善活血通络。

    【功效】补气健脾,益肾强腰,养心安神,活血通络。

    【主治病证】(1)脾虚乏力,食欲不振,气虚浮肿。(2)肾虚腰膝酸软,小儿行迟。(3)心悸气短,失眠多梦,健忘。(4)胸痹心痛,痹痛日久,跌打肿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20g;或浸酒,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本品甘苦辛温,能伤阴助火,故阴虚火旺者慎服。


    10、大枣

    【来源】鼠李科植物枣的干燥成熟果实。

    【性能特点】甘温,能补能缓,入脾、胃经。既补中益气,又养血安神,为气血双补之品。与峻烈之品同用,能调和药性、健脾护胃。

    【功效】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

    【主治病证】(1)脾虚乏力、食少便溏。(2)血虚萎黄,血虚脏躁。(3)缓和峻烈药的药性。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g;或入丸散。人丸剂当去皮、核,捣烂。

    【使用注意】本品甘温,易助湿生热,令人中满,故湿盛中满、食积、虫积、龋齿作痛及痰热咳嗽者忌服


    11、白扁豆

    【来源】豆科植物扁豆的干燥成熟种子。

    【性能特点】味甘微温,补而不腻,除湿不燥,入脾、胃经。既能健脾化湿,治脾虚夹湿;又能化湿和中而消暑,治暑湿吐泻;还能解酒毒,治食物中毒等。

    【功效】健脾化湿,消暑解毒。

    【主治病证】(1)胖虚夹湿之食少便溏或泄泻、妇女带下(2)暑湿吐泻。(3)食物中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或人丸散。健脾化湿宜炒用,消暑解毒宜生用。

    【使用注意】


    12、蜂蜜

    【来源】蜜蜂科动物中华蜜蜂或意大利蜜蜂所酿的蜜。

    【性能特点】甘平补润,人脾、肺、大肠经。既补中缓急,治脾胃虚弱、脘腹疼痛;又润肺止咳,治肺虚咳嗽、燥咳;还润肠、解毒,治肠燥便秘、疮疡、烫伤。

    【功效】补中缓急,润肺止咳,滑肠通便解毒。

    【主治病证】(1)脾胃虚弱之食少倦怠、脘腹疼痛。(2)燥咳少痰,肺虚久咳。(3)肠燥便秘。(4)疮疡,烫伤。

    【用法用量】内服:15~30g。冲服;或人丸剂、膏剂。外用:适量,局部外涂。内服宜用熟蜜,外涂宜用新鲜生蜜。

    【使用注意】本品甘润滑腻,易助湿滞气,令人中满,故湿盛中满、痰多咳嗽及大便稀溏者忌服。


    饴糖

    13、饴糖

    【来源】米、麦、粟或玉粟黍等粮食经发酵糖化制成。

    【性能特点】温补甘缓,质润不燥,人脾、胃、肺经。善补脾益气、缓急止痛,治脾虚乏力、虚寒腹痛。能润肺燥、止咳嗽,治肺虚咳嗽。

    【功效】补脾益气、缓急止痛,润肺止咳

    【主治病证】(1)劳倦伤脾,气短乏力。(2)虚寒腹痛。(3)肺虚咳嗽,干咳无痰。

    【用法用量】内服:人汤剂,30~60g,分次烊化冲服;或人丸散

    【使用注意】本品甘温,易助热生湿,故湿阻中满、湿热内蕴及痰湿甚者忌服


    14、红景天

    【来源】景天科植物大花红景天的干燥根和根茎。

    【性能特点】主以甘补,兼以苦泄,性平偏凉,人肺、心经。能益气、平喘、活血通脉,善治气虚体倦、久咳虚喘,以及气虚血瘀、血脉不畅所致诸证,兼热者尤宜。

    【功效】益气,平喘,活血通脉。

    【主治病证】(1)气虚体倦。(2)久咳虚喘。(3)气虚血瘀之胸痹心痛、中风偏瘫。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6g;或人丸散。

    【使用注意】不可过量久服。


    15、绞股蓝

    【来源】葫芦科植物绞股蓝的干燥全株。

    【性能特点】甘补苦泄,寒能清解,人脾、肺、肾经。能健脾益气、祛痰止咳、清热解毒,治气虚兼热、痰热咳喘、热毒疮痈、癌肿。

    【功效】健脾益气,祛痰止咳,清热解毒。

    【主治病证】(1)气虚乏力,气津两虚。(2)痰热咳喘,燥痰劳嗽。(3)热毒疮痈,癌肿。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研末吞,3~6g;亦可沸水浸泡代茶饮。

    【使用注意】少数患者服药后有恶心呕吐、腹胀、腹泻或便秘、头晕等不良反应,应加以注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