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90后”大师巨额捐赠轰动清华,获奖无数却无人知晓

 晨晓光 2020-07-20

有这么一个“90”后,他“冷板凳”一坐就是一生。

师从梁思成,深耕清华数十载,默默打造了一个个“难以置信”,培养的学生大多是业界名人。

他低调一生,走在路上几乎无人知晓,却就不久前,他在清华校园大大“高调”了一回,让所有人都惊呼“不可能”!

如果不是圈内人,或许你永远都不知道他的名字,关肇邺(zhao ye)。

01

名师如此,却无人知晓

1929年,关肇邺出生于北京一个官宦世家。

祖父是光绪年间大才子,大伯父是北大教授,父亲不仅是京汉铁路局长,更是近现代颇有影响的词学家和诗人。

生于这样的家庭,关肇邺或许本该是文学大家,他却选择了一条完全不同的路。

作为家中最小的孩子,他与父亲相差近50岁,自幼他就自觉与父亲距离太远,便总是调皮。

常常偷偷打开父亲曾经出国考察时收集回来的建筑图册,里面各种都市风光、宫廷建筑都让他叹为观止。

那时还在上小学的关肇邺,就对外国很多著名建筑深谙于心。

而这,也是后来他对城市、建筑的看法总能高人一筹的诀窍之一。

1947年,关肇邺考入燕京大学理学院,彼时燕大校园的湖光塔令人心旷神怡。

但更令他着迷的是第二年梁思成到燕大做的一次讲座,讲坛上梁先生渊博的学识和学贯中西的风度令关肇邺沉迷不已。

梁思成

这场讲座不仅改变了他入学时的想法,更决定了他的余生,就此关肇邺与建筑结下了终身的缘分。

讲座中,梁思成以中西贯通的思维将中国建筑娓娓道来,台下的关肇邺听得如痴如醉,更在讲座结束后特意跑到清华去看建筑系的校庆展览。


一场讲座,一场展览,便让这个刚入燕京一年的年轻学子毅然退学,转而考入才建系两年的清华建筑系。

求学期间,在建筑设计中特立独行的关肇邺很快得到梁先生的重视;

大二时,就被选中作为设计助手,参与任弼时墓的设计。

刚毕业时,本被分配到沈阳东北工学院任教的关肇邺因太过优秀,又被点名跟着林徽因一起设计中国人民英雄纪念碑。

彼时林先生已重病不起,才23岁的关肇邺就开始与老师共事;

工作地点就在老师家里,从设计到图案纹样,边画边在林先生指导下修改。

由此,关肇邺不仅得到了两位老师同时面授,更经常接触到前来探望的众多文化大师。

然而,谦虚好学如关肇邺,依旧不骄不躁埋头钻研学业。

或许因为太过低调,无数人都知梁林博学,却少有人知其得意门生关肇邺。

02

世人只知清华园,

不知清华出谁手

古语云: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用这句话来形容关肇邺,再合适不过。

第一次在圈内引人侧目,关肇邺只有27岁。

人生的第一独立设计,连他自己都没有想到会如此耀眼,又艰难。

年纪轻轻的关肇邺,被委以清华大学主楼的设计重任。

关肇邺与同事在工地上

83000㎡的建筑面积,是当时国内最大的教育建筑之一,却没有助手,没有指导,更难的是,连经费都要一省再省。

就算如此,领导们还要求学习莫斯科大学的庄严宏大……

在这样的条件下,关肇邺毫无怨言开始干起来了。

为了花最少的钱,盖最气派的楼,关肇邺不得不在兼顾课业的情况下没日没夜地思考,反反复复地修改……

时局动荡,一座校园教学楼,终于在十几年后落成。

目光所及之处,前瞻的设计,恢宏大气体现得淋漓尽致。

直到今天,其内部公共空间仍能毫无压力胜任清华接待国外元首、国际大师的需求。

关肇邺手绘清华理学院鸟瞰图

至此,关肇邺在圈内一炮而红,但走在校园内,他依旧低调得如邻居大爷。

几乎没有人知道,清华主楼不仅不仅仅是屹立在清华园的庄重,此后,它的设计更是在中国校园随处可见。

换言之,关肇邺凭借一己之力,开创了中国校园建筑设计的新风向。

那个年代,中国建筑师鲜有实践机会,连“美观”都要避讳,关肇邺始终没有放弃对建筑“美”的追求和传播;


哪怕是出于教学目的的“假题假作”,他仍认真对待,一丝不苟。

认真二字说来简单,做起来却从非易事。

众所周知,无论何事,人太容易随波逐流,让自己三分钟热度,偏偏只有认真,才能让人坚持做好一件事。

因为认真,关肇邺迎来了自己事业的巅峰——清华图书馆新馆的设计。

1983年,清华图书馆三期工程开始。对此,略知一二的人都说,宁可失业,也不敢接。

因为,一期图书馆出自著名建筑大师墨菲之手;

二期是中国公认的建筑第一人杨廷宝先生设计,他们之后,来者只敢望其项背,何谈与之平起平坐!


而要开始的第三期,面积更是前两期之和的三倍,面对这样一个“庞然大物”,放眼建筑界,几乎没有人有信心。

久经苦思冥想,关肇邺独创了一条跌破眼球的路子:争当配角。

他不仅让图书馆在色彩、空间、尺度上延续清华一贯风格,同时把三期高楼设计拉后,让老馆保持C位,细节之处又融合时代特色……

因为他的设计,新旧合二为一;

一幢兼具历史与时代,且极具清华特色的图书馆拔地而起。

新馆的建成,不仅是关肇邺生涯重要的一笔,也是清华建筑史上重要的一页。

对于新老校友,这处庄严气派始终是他们心中的白月光。

因为这座“甘为绿叶”的设计,关肇邺捧回了“国家工程设计金奖”、“建筑部优秀设计一等奖”等若干个举足重轻的奖项。

1995年,关肇邺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而后清华图书馆第四期,再度由关肇邺设计。

就是这样一座恢弘且独具一格的校园,成为了国际公认的全球最美唯一的中国校园。

可世人皆知清华美,少有人知出谁手。

“全国工程师设计大师”、“中国民族建筑事业终身成就奖”、“梁思成建筑奖”…

可以说,中国建筑能拿的奖,他都拿了个遍。

殊荣如此,他终于有了些许变化。

变的是,他手中的建筑设计越来越多,不变的是,他仍是校园内不知其名的教书先生,设计一如既往深沉、雅致。

他的作品遍布全国各地。

北大图书馆、海南大学、西安欧亚学院、中国工程院办公楼……一幢幢和谐古典的建筑,无不出自他手。

中国工程院

海南大学

03

“我首先是一名教师,

之后才是建筑师”

如果仅用建筑作品来体现关肇邺成就,怕是远远不够。

从1984年晋升教授开始,关肇邺开始培养研究生。

然而做研究生导师三十多年,他带过的研究生总数不过三十几人。

为了能带好学生,他每年最多只招收一名硕士生、一名博士生,对每一个人,他都亲自教导。

就是这为数不多的学生中,不少人都已成为建筑界的领军人物。

有北京冬奥设计总负责人张利,知名建筑师、高晓松之母张克群、知名建筑学家傅克诚…

他桃李满天下,春晖遍四方,作为恩师的他,始终如一地低调淡然。

但就在不久前,他终于“高调”了一回:将自己的毕生积蓄100万悉数捐赠,设立奖学金,鼓励建筑人才。

而这,也是清华首次以教师个人名义设立奖学金。

让人不敢相信的不是奖学金的设计,而是一位如此德高望重、殊荣成就之高的先生,毕生积蓄竟只有100万,还是老人家省吃俭用积攒而来。

学生个个皆英才的他,吃的是和学生一样的食堂;设计了无数名满天下的作品,住的是老旧小区。

不愿专车接送,不愿麻烦国家,他的家里,只有简简单单的书柜、沙发,唯一的“值钱物”就是满柜子的书…

而如今年过九旬的他,仍在思索着他在清华园的第12个作品:动振楼改造项目,这是他准备送给清华110周年校庆之礼。

知乎上有人问,什么样的人才能被称为大师?

其中有一条高赞回答:我眼中的大师是这样的人,倾尽一生用作品说明一件事,这个世界值得走一遭。

像关先生这样,他或许未曾想过成为大师,但他纯粹地热爱着建筑,一如既往坚守初心。

其胸怀之大,勇气之盛,不论面对怎样的局势都保持着宽容向上,始终平和之心,这样的人,大抵才是大师。

这样的人,才是当之无愧的“男神”,是真正值得尊敬的人!

参考资料:
《重要的是得体,不是豪华与新奇——访中国工程院院士关肇邺》;
《建筑大师、首届梁思成建筑奖获得者关肇邺极及其主要作品》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