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说乡村集市上的“讨价还价”

 愚伯的自留地 2020-07-20

文:刘金

图:刘向民

讲价格,在老家也叫“讨价还价”。这是我国集市贸易的一种活动方式,也是人与人进行物质交换时一种智慧的表现。讲价格源于集市,我国集市贸易的历史渊源,可追溯到原始社会后期的“物物交换”。

《易经.系辞》记载:“神农氏作,列廛于国,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物,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诗经.卫风.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可见,集市是老百姓的生活家园的一部分,是习俗文明的摇篮,地域文化的标本。随着文明的进展,出现了货币。金属货币于黄帝后期黄河中下游开始充当等价物,进而广泛使用。随着人类文明的进程,货币便充当一种价格,在社会上流通,为农耕经济发展时期的物质交流设置了诸多的有利条件。

集市、货币、价格,带着迷人的细节,历经群雄奋起的战国,漫步武帝扬鞭的西汉王朝,追随南北朝驰骋的马蹄,丈量大唐疆域的遥远,揪心宋帝的白银的外流,欣赏蒙元盛世的粗狂,留恋明代的江南水乡,疾首大清帝国的丧权辱国,哀叹民国的腥风血雨。

历史的车轮碾碎了愚昧,碾碎了落后,碾碎了污秽丑陋……碾出了“美的空间”在大中原定格。在这美的空间里,集市活跃起来了,人民币通用了,价格也千奇百态的。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个人不会算账,人家会说你憨;不会谈价论价,人家会把你当作二百五。

那个时代,老百姓在农田里劳作,还要隔三差五地到集市上去购买日常生活用品,或出售自己生产的农产品。他们劳作时是粗布烂缕,去集市进行交易时穿的戴的要焕然一新。男的身穿青色的粗布对襟衫,家境富裕点的腰上缠着一条大围巾;女的大多穿蓝色的印花布做的衣衫,头上围着一条白毛巾(大多是自家织的)。男女是灵动的古朴,凝固的时装也是一个时代的体现。

集市一般设置在乡政府所在地,一条主街道的两旁便是一个五颜六色的地摊。四邻的庄稼人将自家生产的农副产品摆放在那里,蹲在那里守候着,耐心地等待买主。买主在地摊旁细心地挑选自己所需要的东西,看中了便问价。

物主要价,买主还价。价要得一本正经,还得也非常认真。一个鸡蛋那时也只值四五分钱一个,而讨价还价精确到厘,四分五,四分六,四分七。在这分厘之间沿袭古老的交易图式,律动着大中原浑厚的动脉。交易成功后,其中的甘甜苦辣可有谁知晓?

集市一般分为粮食市、柴草市、蔬菜市、禽蛋市、棉花布匹市、骡马市。骡马市中有行人在调解说合,促成双方成交。行人说的是市语,即行话,也叫隐语。市语其中有一种袖口经纪型,也就是“袖口摸指”,被称之为无声的市语。

用手指表数值,即买卖双方将右手置于草帽下,或袖口中,衣襟里,用摸手指头的方法来表示价格。食指代表一;食指、中指为二;食指、中指、无名指为三;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并排为四;五指齐伸为五;拇指、小指伸开为六;拇指、食指、中指相捏为七;拇指、食指张开为八;食指弯曲为九;握成拳头为十。

因此,民间有捏七別八勾子九的说法。这种“捂行”的交易是艺术,是智慧,是中原人意味深长的一种生活符号。市语,可以说是农村版的商业秘密。

无论是争分论厘,还是行人说的市语,都是中原人高天大野、热爱故土的一种情愫。尤其那些一辈子和黄土打交道的人,分厘必争后,便生出温润安稳的心境,也觉得日子有趣。

如今,城里的、乡村的人们很少因为缺斤少两而争得面红耳赤,也不为一毛两毛的你推我搡的。集市上也不说行话,只数手中的钱,有的还用手机付款。

今年6月1日,总理李克强在山东烟台考察时表示,地摊经济、小店经济是就业岗位的重要来源,是人间烟火,和“高大上”一样,是中国的生机。哇!地摊经济将要带来“讲价格”的美学——人心、慧心、天地心,一齐重塑中原人美丽的永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