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反转一千次\"!浅谈影片《调音师》中的后现代主义风格展现

 昵称GYL89 2020-07-20

以张扬自我、展现浓郁个人主义为特点的现代主义风格随着极端的发展走向虚无,后现代主义应运而生,是对现代主义的"反动"以及"承续"的逻辑必然性,"旨在超越现代主义所进行的一系列尝试"。(柯勒:《后现代主义:概念史的考察》,载《美国研究》,1977年第22期,第1页)后现代主义推崇为群体所享用的大众文化,以解构主义作为理论基础,打破整体性模式,从过去晦涩的特定"艺术圈层"中扩张出来,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消除了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之间的界限,拉近了与平民大众的距离。

"反转一千次"!浅谈影片《调音师》中的后现代主义风格展现

导演奥利维耶·特雷内在2010年执导的影视短片《调音师》屡获好评,甚至被称为"史上最精彩的微电影"。短片用简短的十三分钟叙述了一个悬疑故事,故事内容环环相扣,扣人心弦。

"反转一千次"!浅谈影片《调音师》中的后现代主义风格展现

2018年印度导演斯里兰姆·拉格万将短片的内容扩充,改编为同名电影《调音师》,并获得2018年度IMDb评分最高的印度电影。两个版本的《调音师》都具有后现代主义风格,具体表现在叙事结构以及叙事特征上,这种叙事手法为我们当下电影叙事学理论发展提供了借鉴意义。

"反转一千次"!浅谈影片《调音师》中的后现代主义风格展现

【 叙事结构的后现代主义风格 】

伴随着人们的生活节奏加速,大众逐渐开始依赖移动便携式设备,并不断利用碎片化时间接收微短型故事,以便及时获取信息。微电影在这样一个新媒体环境下迅速发展起来,各种媒体软件为微电影投放提供了技术支持以及平台。正是由于微电影传播平台的高包容度,使得微电影题材、内容包罗万象。

"反转一千次"!浅谈影片《调音师》中的后现代主义风格展现

此外,微电影时长有限,制作成本和门槛也较低,相较于院线电影,微电影的拍摄更易上手,具有强烈的后现代主义特征更符合普罗大众的审美趣味,据此,一部影片之所以诱人,在于它自成体系操控观影者的叙事特色,这种特色将作品视为非外部规定性的内在实体,也成为了进一步推动微电影发展的原因。

"反转一千次"!浅谈影片《调音师》中的后现代主义风格展现

法国微电影《调音师》的整体时长约为13分钟,内容结构颇有欧亨利短篇小说的特色,主要集中于对主线剧情的讲述,开放式结局更是令观众们意犹未尽。印度改编版悬疑电影《调音师》的整体时长大约为139分钟,院线电影拥有更多的时空对故事内容进行细化和完善,拓展主要的故事线索,增加本土化叙事,创造更加丰满立体的人物形象。相比较于微电影叙事,院线电影保持了叙事的完整性,开端、发展、结局三要素缺一不可,但在叙事结构上依然承袭了原著的环形叙事结构以及开放式结局,令观众在接受圆满性叙事之后依然对影片回味无穷。

"反转一千次"!浅谈影片《调音师》中的后现代主义风格展现

两版《调音师》都采用了倒叙结构以及环形叙事结构,在整个叙事学的领域内,情节的因果性变换了表达方式。罗兰·巴特认为情节中"叙事的主要动力正是后事与后果的混淆,阅读叙事时,居后的事件就是被前事所造成的事件"。居后的事件即指打破时间顺序过后的事件,所谓后事之果,即是打破逻辑顺序的结果。法国原版微电影《调音师》的开头,一个赤裸着身体的调音师面对着一个闭着双眼歪着脑袋瘫坐在沙发上的老人,全身僵硬地演奏面前的钢琴。他的身后站着一个人,看不到面容和性别,接着是调音师几句引人入胜的内心独白。随后影片便进入了正序。

"反转一千次"!浅谈影片《调音师》中的后现代主义风格展现

随着故事的发展,观众可知假扮盲人的调音师亲眼目睹了凶杀现场,而为了撇清关系和保全性命,他只有继续假扮盲人。影片在结尾处重新演绎了开头的情节,观众开始明了开头处云里雾里的内心独白真正的含义,也终于看清站在调音师身后的人正是杀人凶手,她正用枪指着男主。"只要我还在弹奏,她就不会杀我。"最后一句内心独白念完,叙事戛然而止。影片在叙事上使用环环相扣的连锁语境,使得观影者们处于前后不间断的期许和探索当中。

"反转一千次"!浅谈影片《调音师》中的后现代主义风格展现

印度电影《调音师》承袭了原版故事冲突,并对影片故事情节及人物设置进行了扩充,融入了印度的本土化叙事。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细化,并且饱满而立体。电影同样采取倒叙结构,开头是一个农夫携枪追赶盲兔的情节,在射杀兔子时画外音出现女人的尖叫声以及汽车剧烈刹车时产生的巨响,随后是刺耳的撞击声。接着影片正式进入叙述,结尾处我们又看到了开头的情节,形成首尾呼应的环形叙事结构。

"反转一千次"!浅谈影片《调音师》中的后现代主义风格展现

印度电影的叙事结构与原版微电影如出一辙,这样的叙事方法在前后故事之间加入了情节的可追踪性,在一整条叙事体系中不间断地拓展和产出,使得整部影片形成了封闭性的叙事段落,满足了观众对影片的期待心理,具有强烈的后现代主义叙事风格。

"反转一千次"!浅谈影片《调音师》中的后现代主义风格展现

两版《调音师》都拥有开放式结局。微电影《调音师》在结局处并没有交代主人公调音师的生死。在印度电影《调音师》的改编中,扩充了男主人公逃出犯罪现场的可能性,续写了出逃后的男主人公何去何从。但在结局处导演仍然留给观众一个悬念:男主人公究竟是否恢复了光明?

"反转一千次"!浅谈影片《调音师》中的后现代主义风格展现

这样的开放式结局十分耐人寻味,引人入胜,使得观众们久久无法忘怀。虽然印度电影《调音师》的剧情被加长,但叙事节奏却把握得十分巧妙,每个悬念环环相扣,影片因此被戏称为"反转一千次"。丰富的故事内容,埋下各种伏笔以及对叙事节奏的把握,使得影片虽然时间较长但不存在枯燥无味之处。

"反转一千次"!浅谈影片《调音师》中的后现代主义风格展现

【 叙事特征的后现代主义风格 】

当下我们处于科技发展所带来的新媒体时代,大众能够利用便携式设备表达自己的声音,这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后现代主义色彩。作为新媒体时代的新兴产物——微电影以及各大媒体平台提供将院线电影投放于网络的服务,也自然具有后现代主义的叙事特征。微电影《调音师》用简短的13分钟展现了一个完整并且扣人心弦的故事,全片没有晦涩难懂的暗示,仅仅是关注个体性并利用蒙太奇的手法打破传统的时空顺序,在开头设置悬念。

"反转一千次"!浅谈影片《调音师》中的后现代主义风格展现

印度电影《调音师》在原故事的基础上扩充了情节,但仍然保留了在开头设置悬念的叙事手法。同时故事的结尾具有极强的开放性,能够充分调动观众的想象力。这种叙事特征带有强烈的后现代主义风格,是一种碎片式,更加平面化且个体性极强的叙事特征,同时也呈现出一种叙事的不稳定性。

"反转一千次"!浅谈影片《调音师》中的后现代主义风格展现

【 碎片化、平面化叙事 】

碎片化叙事着重于强调故事的主线,描绘故事的高潮。由于受时长和投放平台的限制,微电影的内容常常包含几个主要典型情节,观众能够通过这样的高潮去了解故事的发展脉络,从而带动影片与观众之间的互动感,观众不再仅仅是观看者,而是需要在这样的观看中充分调动自己的想象力,融合生活经验和感悟去体会影片中人物的行为动作。

"反转一千次"!浅谈影片《调音师》中的后现代主义风格展现

而院线电影虽时间较长于微电影,但为避免观众产生审美疲劳心理,在叙事结构、人物语言以及故事节奏的安排上,需以简洁、快速的方式推动情节发展,这就需要打破传统的叙事原则,将故事高潮进行扩充,并尽量压缩故事的其他部分,在人物语言的安排上尽量短小精悍,并一针见血,这样才能够加快故事节奏,在有限的时间内讲述更多的故事内容而并不显得拖沓、冗杂。两个版本的《调音师》都体现了碎片化叙事风格,以故事主要冲突——男主人公目睹了一场凶杀案为主线,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并充分调动观众的想象力,具有强烈的后现代主义特征。

"反转一千次"!浅谈影片《调音师》中的后现代主义风格展现

平面化叙事以及叙事的个体性使得影片不再具有枯燥的说教意味,电影故事不论从内容还是取材都需更加接近生活,采取陌生加熟悉化的叙事原则,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寻找灵感,关注平民百姓生活的影片,更易引起观众共鸣。将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点滴用陌生机制展现在屏幕上,充分体现了"艺术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

"反转一千次"!浅谈影片《调音师》中的后现代主义风格展现

电影《调音师》中所展现的故事不再局限于具有特殊性的群体,不再仅仅只诠释"大人物"形象,而是更加接地气地深入生活,将故事聚焦于一个贫苦并渴望成功的普通钢琴调音师身上。观众在碎片时间中能够迅速找到故事主旨并感受其中的趣味。电影的平面化叙事特征能够迅速抓住观众的痛点和笑点,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导演的要求有所提升,导演需要充分深入人民生活找寻人民群众所需要的艺术,并在普罗大众中逐渐形成后现代快餐文化的审美特征。

"反转一千次"!浅谈影片《调音师》中的后现代主义风格展现

【 不稳定性叙事 】

法国微电影《调音师》的故事开头即是一位盲人调音师赤裸坐在钢琴前演奏,交代了缘由后,故事依然以这个镜头结尾。导演奥利维耶·特雷内用环形叙事结构冷静、简洁地进行叙述,颇具欧亨利短篇小说的特色,故事虽短小精悍,但每个镜头却都能够安排得恰到好处,引起观众的揣摩以及哲理性深思。印度电影《调音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精彩的扩展,在导演富有哲学性的思考以及加入精心布置的悬念基础上,通过对主人公性格的扩充,情感经历的扩充,使得影片更加完整,可信度提升。电影将故事背景转移至印度,将原作中的哲理性思考以及对现实环境的反思都成功融入印度本土环境。

"反转一千次"!浅谈影片《调音师》中的后现代主义风格展现

此外,导演还增加了故事的悬疑性,设置了多重矛盾与冲突,将原片的核心故事放进电影当中,成为主要导火索。整个故事围绕这个导火索产生激烈的矛盾与斗争,并添加数次剧情反转,构成完整的叙事逻辑和严密的推理过程,并运用黑色幽默的形式反应印度的社会问题,诸如非法器官交易等。

"反转一千次"!浅谈影片《调音师》中的后现代主义风格展现

影片的原叙事是通过男主人公阿卡什目睹妇人西米出轨警察局局长并杀害自己丈夫,随后西米为了摆脱罪名从楼上推下目击者邻居老妇人,甚至用极端的方式导致阿卡什真失明这样的故事,去传达情与法之间的道德界限,但在电影情节的多次反转当中,后期叙事不断推翻前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后现代叙事对元叙事的疏离以及反逆,道德审判和价值判断被不断推翻。

"反转一千次"!浅谈影片《调音师》中的后现代主义风格展现

影片结尾处,看似男女主人公冰释前嫌,但阿卡什在离开时用盲杖打飞易拉罐这一行为,又引起观众颇多猜疑,打破了主人公在镜头前叙述的话语真实性。这一举动意味着阿卡什视力恢复,导演在此揭开了假装善良的男主人公的面具,或许他已移植西米的眼角膜,并贩卖了西米的器官,再来到伦敦享受盲人身份带给他的便利。整个观看过程,观众具有极强的体验感,根据自己的经验对影片悬念进行阐释并参与到影片当中。两个版本的《调音师》在叙事特征上都具有不稳定性,将观众引入电影情节当中,成为整个故事发展中的一员,而不再仅仅只是具有一定疏离性的冷静旁观者,使得整部影片带有一定的玩家趣味。

"反转一千次"!浅谈影片《调音师》中的后现代主义风格展现

叙事不稳定性构成叙事进程的结构性要素,这一观点由当代新修辞学叙事理论的代表人物詹姆斯·费伦提出。这种叙事不稳定性在电影版《调音师》中颇具特色,具体展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不稳定性源自于剧中每个人物之间。主人公阿卡什需要时刻警惕身边的人拆穿自己是假盲人。他需要在女友苏菲面前小心地隐瞒。当苏菲踏进他家时,家中不合时宜的照片、镜子,使得阿卡什的伪装变得不易相信。与此同时,阿卡什还需要不断应付院子中的男孩刁难般的好奇心。

"反转一千次"!浅谈影片《调音师》中的后现代主义风格展现

虽然他识破了男孩的一些雕虫小技,却依然无法躲开男孩拍下视频作为他并非真正盲人的证据。面对凶杀现场,他需要使西米完全相信他是盲人来求得自己的生路,厕所隐匿的男人并没有使他原形毕露,但颤巍巍的指尖下演奏出不成形的琴音却流露出男主人公内心的恐惧。其次,不稳定性来源于剧中人物与他的世界当中。阿卡什伪装盲人是为了寻求一些便利,博得外界世界对弱者的同情,因着这一身份大众无不为他对音乐的天赋禀异赞不绝口。人物的特殊身份能够直接反映社会的认同,间接反映一种社会现象。最后,叙事的不稳定性来源于一个人物内部。

"反转一千次"!浅谈影片《调音师》中的后现代主义风格展现

固有印象中的身份象征黑化更加尖锐地讽刺了人性,揭露了社会黑暗。结婚纪念日这一天西米的丈夫为了给自己美丽并宠爱的妻子一个惊喜,却意外发现对方出轨并被杀害。自己宠爱的妻子竟然成为杀人凶手,并不断利用狠毒的方式祸害看到真相的人。警察局局长成为西米婚外出轨的对象,并试图掩盖真相。局长夫人曼诺拉在为案件分析潜在隐情时,险些和真相不谋而合,最终本应负有责任与担当的警察,却在面对知道真相而发疯的妻子时蹲在马桶上不敢出来……贯穿影片始末的不稳定性因素架构起全片多达50余次的剧情反转以及栉次鳞比的悬念。

"反转一千次"!浅谈影片《调音师》中的后现代主义风格展现

结尾处男主人公阿卡什给苏菲讲述事情的经过,他作为故事的第一叙述者,口中所描绘的故事却有着极强的不可靠性:他作为一个盲人如何看到被杀害的兔子,并用兔头拐杖作为纪念?而这种区别于全知视角下的叙事特征充分调动起了观众的主观意识形态,观众据此产生了不同维度的剧情猜想:有的完全信赖于剧情和主人公的叙事,有的则对故事保持完全的冷静,并根据导演的拍摄细节进一步分析影片的真实结局和导演所表达的真正含义,这样的叙事特征有效地满足了不同阶层观影者差异性审美需求。而法国原著影片时长虽短,且故事高潮单一,但以上叙述中的不稳定性也均有体现,颇具意犹未尽且发人深省的特点。也正是这种不可预测性的剧情带给观众与众不同的观影体验。

"反转一千次"!浅谈影片《调音师》中的后现代主义风格展现

【 结 语 】

法国微电影《调音师》主要投放平台是网络,观众们利用碎片化时间获取故事信息,所以它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将故事主线交代清楚,迅速地将观众引向故事高潮,用极强的冲突性带动观众的观感体验,刺激观众的神经系统,也因此短短13分钟的微电影《调音师》屡获好评。相较之于印度电影《调音师》,原作像是一篇沉稳冷静的短篇小说,叙述语言点到即止,引人深思,颇具欧亨利色彩。而印度电影《调音师》对其的改编需要在院线上映,它承袭了原作的故事发展,在故事内容上进行扩充,拥有一个完整的叙事结构,将故事的开端、发展、结局交代清楚,并在叙述情节中使得人物具有鲜活感,更加饱满和立体。

"反转一千次"!浅谈影片《调音师》中的后现代主义风格展现

电影《调音师》作为一部印度电影,在改编上打破了原法国本土化叙事原则,融入印度符号化象征,加入了许多代表印度风格的元素,有效地将印度电影特有的歌舞元素和本土宗教文化元素融入故事情节当中,且不显得牵强。不仅使得剧中角色更加立体生动,悬疑的推进更加引人入胜,故事中增加的感情线和身份冲突也在反映着印度地区的种种社会现实问题。同时导演在原作悬疑剧的基础上又融入了印度特有的喜剧元素,增加了一定的可视性,完美地将法国微电影印度本土化,巧妙地融入了印度电影特有的歌舞元素和宗教元素,实现了印度符号化象征,保障了故事的张力。在整个电影改编中,导演忠实于原著,而不困限于原著,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进行故事情节和人物设置的扩充,从而达到院线上映电影的标准,总体来说,更加高于原著,是一次成功的向原著致敬的作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