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类为何如此钟爱太空恐龙,还为此编写了一部宇宙侏罗纪简史?

 造就Talk 2020-07-21

恐龙和太空。

这两个话题令人心驰神往、充满儿时遐想,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跨入科学的大门。恐龙拥有异乎寻常的体型和外貌,有力地体现了时间的深邃。深邃的太空是发现和冒险的乐园,无数年来一直吸引着人类。

但由于恐龙困囿于地球(这个限制是它们灭绝的主要原因),把它们想象成太空生物似乎是荒唐可笑的。然而,正如《侏罗纪公园》里的混沌理论学家伊恩·马尔科姆所说,生命总能找到出路(至少是在小说中)。

在任何搜索引擎中输入“太空恐龙”或“恐龙宇航员”,你都会看到无数的离奇桥段:在《神秘博士》里,志留人把恐龙送入太空;在《星际迷航:航海家号》里,沃斯族是智慧生物鸭嘴龙的后代,白垩纪-古近纪灭绝事件发生后,鸭嘴龙离开地球,寻找新的家园;在《卡尔文与霍布斯虎》里,恐龙驾驶太空飞船是一个经常出现的情节。

还有一些不那么出名的作品,比如《恐龙星球》和《迅猛龙舰长》。在《恐龙奇幻小说》中,有一整章都在讲述蜥蜴类外星人的历史,他称之为“太空恐龙”。此外,动画片《恐龙人》也在1987年播出。

把恐龙置于太空之中的这股热潮甚至蔓延到了科学领域。化学家罗纳德·布雷斯洛在2012年的一项研究中谈到了太空恐龙的设想。现在,恐龙真的已经进入太空,只不过是死的——多块恐龙化石被送上了太空轨道。

科幻作品为何如此钟爱太空恐龙?人们希冀着这种早已灭绝的地球生物还存在于宇宙中的其他某个地方,这种渴望说明了我们的什么心态?

作为一名太空恐龙迷,十多年来我一直在思考这些问题。我清楚地意识到,太空恐龙虽然表面上看起来荒诞不经,但常常反映了我们对人类在时空中所处境况的恐惧和希望。以下太空恐龙的悠久历史,希望能对各位有所启发。

太空恐龙的起源

19世纪后期,第一波恐龙热潮席卷北美和欧洲,由此播下了太空恐龙的种子。那时,在两位美国古生物学家爱德华·科普和奥塞内尔·马什的影响下,民众对恐龙痴迷不已。

从19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科普和马什跑遍美国西部,拼命挖掘恐龙化石,试图超越对方,成为头号古生物学家。两人共发现了130多个新的恐龙物种。

▲太空中的恐龙

这些已灭绝动物的遗骸被运往自然历史博物馆,它们的庞大体型和奇特外表令观众目瞪口呆、难以置信。但吸引人们的不只是它们庞大的身躯,还有它们所代表的范式转移。

“19世纪后期,人们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迁和科学革命,他们在所有层面上对世界运行方式的认知都被完全颠覆。”《古生物艺术:史前历史的想象》作者佐伊·莱斯卡兹说。

在这一时期,西方人普遍认为,地球和地球上的所有生命都是在大约6,000年前由上帝创造的。但恐龙把那个时间表扫进了垃圾堆,迫使人们去想象那个不可思议的年代,以及人类出现之前地球上就已存在的生命形态。

“我认为当时,人们对人类的重要性、对自身生存的保障以及对上帝的仁爱之心,都发生了根本的动摇,因为我们发现,上帝会抹除他创造出来的东西。”莱斯卡兹说,“这令人非常不安。”

在发现史前大规模灭绝事件的同时,还发生了人类导致的灭绝事件,比如消失的旅鸽和濒危的野牛。在美国边界发现的化石证据显示,整个动物种群可以突然之间死绝,人们虽然对此感到惊愕,但却在同一片土地上加速当代的动物灭绝。

人们渐渐明白,在人类出现之前,地球上早已存在其他生物。当民众(有点)适应了这一观点后,人类与恐龙搏斗的想法便开始出现。人们热切地幻想恐龙和人类之间的交锋,恐龙往往代表凶恶的怪兽,而人类拥有先进的武器和正当的优越感。

毕竟,与地球野蛮历史的化身进行终极对决,没有比这更能证明西方人探索世界、研究技术和征服自然的正当性。

边界龙

芝加哥大学媒体历史学家W.J.T.米切尔在《最后的恐龙之书》中,深入探讨了狂野西部主题与恐龙形象之间的联系。这只是在概念上朝太空恐龙迈出的一小步。

“就恐龙而言,美国边界和外太空难道不是一回事吗?”米切尔说,“‘太空,最后的边界’是20世纪版的美国梦。”

在儒勒·凡尔纳的《地心游记》中,恐龙生活在地底深处;在阿瑟·柯南·道尔的《失落的世界》中,恐龙藏身于丛林高原;在弗兰克·麦肯齐·萨维尔的《南墙之外》中,恐龙突然出现在南极洲;在古斯塔夫斯·W·蒲柏的《金星之旅》中,恐龙在那个外星球上出没。

金星上有恐龙的观点曾经非常流行,以至于在1980年美国公共电视台的《宇宙》节目中,天文学家卡尔·萨根觉得有必要亲自破除这种不实之言。

萨根解释说,在20世纪早期到中期,人们普遍认为,恐龙可能隐藏在金星上的温暖雨林中。但苏联Venera探测器后来证实,金星上的环境非常恶劣,如同地狱。

与被认错的火星上的运河一样,金星恐龙也是望远镜性能提升的结果。更强大的望远镜使天文学家可以更清楚地观察周围星球的特征。“火星上存在运河”在公众的想象中迅速演变成了“肯定是心怀敌意的外星入侵者”,“金星上有云”变成了“肯定是一颗恐龙星球”。

早在Venera探测器登陆金星之前,天文学家就已经怀疑金星恐龙的真实性了,不过,那些富于想象的言论依然影响了很多人。对《恐龙人》创作者迈克尔·奥斯兰来说,关于火星和金星的这些言论给他提供了启发,促使他对太空恐龙题材进行改造。

“我是婴儿潮一代,所以我们是最后一代会提出这种问题的人:谁修建了火星上的运河?金星的云层下面有什么?会是恐龙吗?”奥斯兰说。

“科学赶走了我们的那个念头。”他说,“所以我们需要一种新的好奇心。于是,我们创作科幻作品,同时尽量符合太空旅行、技术和恐龙研究领域的事实。”

如此一来,在一个多世纪里,太空恐龙题材适应了不断变化的科学和文化版图。最初,在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的那段时间,太空恐龙题材反映了人们对强势文化和野生动物的普遍痴迷,夹杂着很快将没有未知地域可供探索的不安预感。

那些故事把恐龙描述成面目狰狞、性格暴戾的怪物,费尽心思为人类角色的杀戮行为辩护。当代古生物艺术则把恐龙刻画得更加残暴。

▲1939年8月出版的《恐怖惊奇故事》

“以前的书总是把恐龙描绘成怪物。”《太空中的恐龙》儿童系列书籍作者普拉纳斯·诺乔凯蒂斯说,“那个邪恶的蜥蜴类爬行动物有6米高,嘴里全是香蕉般大小的尖牙利齿。这很吓人。如果你把那副形象放在书籍封面上,能取得不错的销量。”

那个年代,狩猎大型动物是男子气概的主流表达方式,这种环境下,人类经过艰苦战斗杀死恐龙的桥段很能引起观众的共鸣。但到了20世纪40和50年代,随着边界地区的动物被带到城里的动物园进行大规模展示,社会态度发生转变,动物保护运动开始兴起。由此产生的结果是,科幻作品里的恐龙开始被关进笼子供人研究,这样的情节不比杀戮恐龙的情节少。

太空中的侏罗纪公园

科幻作品的主题从为了生存而与怪兽搏斗,转变成捕捉怪兽供人参观。《金刚》就是很好的例子。虽然那只巨猿在骷髅岛上的恐龙对手逃脱了和它一样的命运,但科幻作品中的其他很多恐龙却没有。

作者们开始想象着从久远的过去(恐龙)和深邃的太空(太空恐龙)捕捉动物,把它们当成动物园里的动物来对待。

于是,金星恐龙不可避免地再次出现在这些故事中。在《Coronet》杂志1950年3月刊上,有一个题为“史密斯先生去金星”的故事,描写了史密斯一家游览金星动物园的情景,那是“金星最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

在该故事中,金星恐龙被描绘成“龙形生物”,让史密斯夫人感到害怕。这就证明了捕捉它们的正当性,就像以前这被用来证明杀戮太空恐龙的正当性一样。但20世纪下半叶的动物维权运动蔓延到了虚构的太空恐龙世界,改变了那些观念。

以1984年的《恐龙星球幸存者》为例。该书的背景是Ireta星球,居住在这个星球上的太空恐龙具有智慧,它们的祖先来自地球的动物园。这个故事利用太空恐龙来强调人们尊重和理解脆弱动物的责任。

▲霸王龙宇航员

从外星球捕捉恐龙带回地球动物园展览,这类故事也受到了野生动物保护运动的影响,比如1976年的小说《孵化》。这部小说的背景是在2149年,讲述了一支星际探险队前往Erigon星球收集太空恐龙的蛋,带回地球孵化,然后在保护区里饲养。

20世纪70和80年代,也许是受到苏联和美国第一次发射轨道空间站的启发,科幻故事中的恐龙也开始迁移到空间站。在《图夫航行记》的中篇故事《灾星》中,一群救援人员偶然发现了一艘遭弃用的种子飞船,上面存满了各种危险生物的胚胎,这些生物来自于不同的星球。自然,霸王龙是地球的杀手之王。

在这批“死亡使者”中,霸王龙是唯一的地球生物。但有时,空间站上也有恐龙动物园,比如1980年的短篇小说《我们的蜥脚类动物女士》。这个故事的发生地点是一艘太空飞船,上面存放着被人类改造过基因的恐龙。原本是想复活恐龙,供人娱乐,结果飞船的操作系统失控,酿成悲剧。

“在那只霸王龙制造了圣地亚哥血腥事件后,从政治角度来说,让恐龙继续留在地球上已经不可行。”故事叙述者解释道。

这个故事有多条线索:人类在技术上的傲慢,生物工程的伦理,以及智慧恐龙的诱惑。在这些情节元素的共同作用下,故事叙述者得出了一个关于太空恐龙智慧的结论,而且语带同情。

“我们对中生代所知甚少。只知道一点点,就是光秃秃的骨头而已。”叙述者说,“数亿年时光流逝,所有的文明痕迹都被抹掉。它们有没有语言、诗歌、神话、哲学?爱情、梦想、志向?”

这些想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的“恐龙文艺复兴”。60年代是古生物学大发现的时期,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发现是,很多恐龙可能是敏捷的温血动物,某些恐龙或许比较聪明。

“我觉得,人们对恐龙那种缓慢笨拙、注定灭绝的老印象是完全错误的。”米切尔说,“20世纪下半叶的新观点更尊重它们的敏捷、多样化和适应性。”

这些小说中常常伴随着质疑人类比恐龙更优越的主题。米切尔指出,恐龙至少可以把它们的灭绝归罪于一颗小行星,而人类可能自我毁灭,根本不需要外界的力量。

恐龙人

关于智慧恐龙崛起,最生动的例子也许是动画片《恐龙人》。这部动画片的主角是一群拟人化的恐龙,它们能“变身”成原始的恐龙形态,驾驶的宇宙飞船也形似恐龙。

这部动画片的创作者之一迈克尔·奥斯兰想为自己上幼儿园的儿子构思一种动画形象,要能够吸引他,于是,他产生了恐龙人的想法。“小孩子都会被太空恐龙吸引。”奥斯兰说,“所以,一天早上,我刮胡子的时候,突然想到了‘恐龙人’这个词,心想:‘这很酷,但到底是什么呢?’”

《恐龙人》的故事背景是,在Reptilon星球上,恐龙进化成了智慧物种,能在星际之间航行。作为反派的暴龙和作为正派的恐龙人时常交战,而一群被称为“秘密侦察员”的人类儿童被卷入争斗。

《恐龙人》的创作是基于这样一种设想:如果恐龙没有灭绝,它们可能会演化成什么样子?

这种思想实验在上世纪80年代兴起,天文学家萨根在其1977年著作《伊甸园之龙》中关于智慧恐龙的描述,对这种实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英国多赛特恐龙博物馆的“恐龙人”展

《恐龙人》搭乘这股趋势的东风,其恐龙角色被赋予了很多人类属性,比如语言、文化、载体和技术能力。这是首次有主流作品把太空恐龙描绘成比人类更高等的物种,此后,太空恐龙故事不再只是“人类对抗牙齿沾满鲜血的怪兽”,还有“人类对抗更高等的生物”。

“我认为,一些创作者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把恐龙当成大坏蛋或者杀戮怪兽的事,已经有人干过了。”《太空中的恐龙》作者诺乔凯蒂斯说,“观众变得越来越挑剔,想看点不同的东西。”

除此之外,人类的傲慢自大引发的文化焦虑,也促成了这一转变。

“如今,生物灭绝并非不可能,不仅仅是对一些动物而言,对我们人类而言,也是如此。”媒体历史学家米切尔说,“这就是恐龙成为图腾动物的原因。它们象征着人类。恐龙是它们那个时代的霸主,‘统治着地球’。现在,轮到我们统治地球了,但我们似乎在为自己的灭绝创造条件。”

《恐龙人》体现了当时的这些环境问题,其主题至今仍然能引起粉丝们的共鸣。

▲“恐龙人”系列玩具

目前,奥斯兰正在创作新版的恐龙人漫画书,他将让恐龙拥有羽毛,还会强调气候变化意识,延续旧版的传统。

▲新版恐龙人漫画系列

太空恐龙不只是展现儿时遐想的一个文化摹因,还是折射当代社会的一面镜子。

“久远过去和遥远未来的一个共同之处在于,对活在当下的人来说,二者都具有陌生感。”《古生物艺术》作者莱斯卡兹说,“没人见过史前年代,也没人见过未来,所以,我们能把最狂放的幻想和最富于想象力的念头投射到那两个时期。虽然它们看似相反,分处时间轴的两端,但它们具有那个共同的特征。”

未来的太空恐龙将是什么样子?

科幻作品中的太空恐龙,先是边界的象征,接着成为动物园里的奇珍异品,最后演变为人类的智慧替身。对于各种喻意之间的共性,每个人似乎都有不同的解读。

▲摘自《太空中的恐龙》

“坦白讲,归根结底,我认为一切都归结于恐龙的魅力。”诺乔凯蒂斯说,“它就像世界通用语。几乎所有人都喜欢恐龙。”

作家汉斯·盖耶说,恐龙和太空是“两个不会过时的话题”。他说,“通过研究这两个话题,我们能获得的知识似乎是无穷无尽的。”

米切尔从人类中心主义的角度来看待太空恐龙。“人类为什么想象出太空恐龙?和我们想象出外星人的原因是一样的。”他说,“首先,如果外星人是恶意的,人类的毁灭就有了谴责的对象;如果他们是友善的,他们就会引导我们纠正我们的道路,教我们生存之道。”

在莱斯卡兹看来,太空恐龙代表着一种希望。“如果太空中有恐龙,那么我们也能在太空中繁衍壮大。”她说,“也许,面对灭绝和由此产生的深深恐惧,至少我们还有希望。那个希望或许就是恐龙。”

说到底,太空恐龙反映了人类生活的不断演变,折射了我们最美好的愿望和最深沉的恐惧。它们天生就是可笑和虚幻的,但它们也是通向世人内心的最直接途径之一。因此,若想把握社会的脉搏,就去思考人类想象出的太空恐龙吧。


翻译丨于波

校对丨李莉

来源丨WIRED

【预告】2018 ZJ未来大会「主动进攻」即将于7月28、29日在上海举办。

2017未来大会上尤瓦尔说:过去几十亿年,我们逐渐学会了如何控制外部世界,但是在接下来的几年,我们将学会如何去控制自己?

2018 ZJ未来大会

「主动进攻」

早鸟票预售开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