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上《观潮》文本教学解读和学习活动设计

 新用户47177550 2020-07-21
观潮文本教学解读和学习活动设计
北京亦庄实验小学   杨瑞霞
一、 文本教学解读
《观潮》是一篇文质兼美,结构清晰的好课文。整篇课文都是围绕课文第一自然段中“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句话来写的。
别看课文第一自然段只是一句简单的介绍,初读开来似乎也感觉不到作者任何思想感情参杂其中,但这句话却成功的引起了我的阅读期待,眼睛浏览过这句话,目光会不自觉地在“自古以来”和“天下奇观”两个词语上停留片刻,心里会琢磨: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那到底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呢?古代人又有谁曾目睹过钱塘江大潮呢?在古代人的眼里,钱塘江大潮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如果单纯作为一名读者来看这句话,只是觉得第一句话写得很有意思,充分引起自己的阅读兴趣,但是站在一名写作爱好者的角度看这句话,却着实为两位作者捏了把汗,两位作者的文笔真的能够把这一“天下奇观”完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吗?这么一想,对于这篇课文的期待感就愈发强烈了!
通读课文后,就觉得心中的激动之情犹如这大潮一般,久久不能平静,激动之情一方面是来自于课文文字的真实感,一方面是对作者扎实文字功底的敬佩。
这篇课文的文字真切生动,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比如说,阅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时,我的脑海中出现了这样一幅画面:海塘大堤的石栏处,观潮的人群凭栏眺望,此时,海天相接的地方,乌云密布,仿佛给天空盖上了一块灰黑色的幕布,只见乌云越压越低,远处传来了轰隆隆的响声,那声音如同闷雷滚动,期待已久的人群顿时兴奋了起来,有过观潮经验的人告诉大家,潮来了!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远处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道白线,那条白线翻滚而来,潮真的要来了。
大潮来得非常迅猛,以至于作者来不及给阅读文字的你留下喘息时间,便再次把你拉到海塘大堤面前,这一次,你会看到这样一幅画面:远处的那道白线迅速向我们移来,移来之际变化万千,拉长,变粗,上涨,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眨眼之间,潮便翻滚着来到大家面前,犹如齐头并进的千万匹白色战马,嘶吼声振聋发聩。或许编者也跟我一样,也被作者的文字带到了海塘大堤前,目睹了“眼前”这一番汹涌澎湃、气势磅礴的钱塘江大潮的奇观,所以才会把这篇课文作为“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这一阅读训练要素的开篇之作,想必是再也找不出比它更契合这一语文要素的文章了。
如果你静下心来反复阅读、细细品味,你会被两位作者扎实的文字功底所折服。能够亲眼目睹这“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我想无论是谁,都很难按捺内心的激动之情。“缀文者情动而辞发”,作者很容易将自己内心的情感带入到文章的字里行间中,比如说陈淼的《桂林山水》,当我们读到“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时,我们一下子就能从排比句、感叹句中感受到陈淼对于漓江水的喜爱之情,但是赵宗成、朱元明两位作者却反其道而行之,在《观潮》这篇文章中,除了第三自然段中“潮来了!”这句感叹句之外,你再也找不出一句直接表达两位作者内心情感的句子了,他们凭借着自身强大的文字功底,自然而然地将内心的情感波澜浸在了朴实无华的描写中,比如说“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顿时人声鼎沸”,“人群又沸腾起来”,类似这样简洁、留白的语句中,既饱含了作者丰富的内心情感,又留给了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不得不钦佩两位作者精湛的文字功底啊!
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落实语文要素是教学这篇课文的首要任务。落实的方法可以是从学生自然状态下的阅读体验出发,比如学生在阅读第一自然段的时候,肯定会对“天下奇观”一词产生想法或质疑,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由“天下奇观”想开去,在文中圈画出能表现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的语句,通过边读边想象画面的阅读策略,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想象画面,选择印象最深的地方和同学交流,并通过反复地、多种形式地朗读,读出画面,读出气势,读出壮观,在此基础上熟读成诵,这也是课后一二题的目标要求。
课后第三题也照应了课文开篇的第一句话,即“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编者通过关联刘禹锡的《浪淘沙》,以及资料袋中阐述的“钱塘江大潮”的形成原因,旨在提示教师,为了让学生对钱塘江大潮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不要囿于课文本身,也应该根据学生的阅读需要,创造多维的学习活动,比如说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认识钱塘江大潮,探究钱塘江大潮的形成原因,观潮日的由来,以及拓展积累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古诗词,感受古代钱塘江大潮这一宏伟奇观,播放钱塘江大潮的视频等,但教师心里要清楚,设计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钱塘江大潮,感受《观潮》的文字魅力,所以要避免探究性学习活动流于形式。
根据上述的文本教学解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设计如下:
1. 联系已有的学习经验,通过阅读“单元导语”和交流讨论,明确单元学习任务,对单元学习充满期待。
2. 运用学过的方法,借助课前预习笔记,自主朗读课文,自主学习生字新词,练习朗
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
3. 通过自主阅读、圈画文中关键语句、边读边想象画面、多种形式朗读等方法,感受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的原因。
4. 通过查找资料,阅读课后资料袋,拓展阅读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古诗词等方式,了解自古以来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的原因,进一步感受课文的文字魅力。
二、 学习活动设计
【板块一】聚焦单元导语,明确学习目标
1. 自主阅读导语页,边读边思考自己从导语页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1)引导学生联结已有学习经验,回顾并交流三年级自己是如何运用“一边读一遍想象画面”这个阅读策略的,建议列举具体案例。
(2)在此基础上思考:四年级的“边读边想象画面”阅读策略,自己应该达到什么水平?
2. 全班交流讨论,教师引导总结,帮助学生明确单元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并过渡到《观潮》的学习。
【板块二】结合阅读体验,明确核心问题
1. 检查预习情况:
(1) 指名朗读课文,纠正字音,指导读好句子的节奏。
(2) 听写词语:天下奇观、人山人海、人声鼎沸、齐头并进、山崩地裂,听写后同桌互评,教师针对性指导书写。
(3) 任意选择其中一个听写词语,与同学交流自己想到了什么画面。
2. 关注“天下奇观”。
(1) 检查自主识字学词情况,指名学生解释“奇观”;
(2) 找到该词语在文中的位置,指名学生朗读(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3) 边读边思考,将自己的疑问批注在旁边;
预设:钱塘江在哪?大潮是怎么形成的?钱塘江大潮常见吗?真的是自古以来吗?天下奇观“奇”在哪里?
3. 明确核心问题——天下奇观“奇”在哪里?自主阅读课文,圈画文中关键语句,自主朗读,边读边想象画面。
【板块三】品读精妙语言,想象奇观画面
1. 以组为单位,与同学交流自己圈画的语句,以及想象到的画面;
预设1: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预设2: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预设3: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高的水墙。(用学生熟悉的事物描述“两丈高”是多高)
预设4: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借助钱塘江大潮视频帮助学生想象画面)
预设5: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
2. 以组为单位推举代表朗读自己圈画的语句,并与同学分享自己想象到的画面;
预设:有的学生可能会圈画第二自然段中的语句,如果有,可引导其发现被称为“天下奇观”的是钱塘江还是钱塘江大潮,并借此机会理清课文脉络,即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
3. 自主朗读潮来时(课文第三四自然段)的内容,边读边思考怎样读能读出画面,读出壮观,指名学生朗读,教师指导总结;
4. 师生合作,运用多种形式朗读,当堂熟读成诵,并检查背诵成果。
【板块四】结合学生需要,组织探究学习
1. 结合课后第三题和课后资料袋,形成探究性学习活动——认识钱塘江大潮;
2. 明确探究主题:
(1) 通过阅读资料袋,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形成原因,能借助地图或示意图,清楚地向他们讲述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
(2) 通过查找资料,了解为什么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能提取并摘录关键信息,并清楚地向他们阐述原因;
(3) 根据第一自然段中“自古以来”的疑问,通过查资料,拓展有关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古诗词,通过比较和诵读的形式积累语言。
3. 展示探究成果,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长按图片,拥有好用的阅读笔记

      编辑&审稿 | 刀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