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朝阳这样的乖孩子,为什么会出事?这3个对情绪的误解,每个家长都该明白

 帝呱呱星球 2020-07-21

前几天,去湛庐直播间和大家聊童年的不良经历,我说关于童年不良经历的调查问卷里,情感忽视和情感虐待的占比是让我震惊,但又在情理之中的。

这些年来,世界范围内孩子的自杀率一直居高不下,很多人分析这种现象认为是现在的孩子不抗压;

但是我却认为更多的可能性是现在孩子的信息渠道更加通畅,而我们作为家长却很多时候忽视了孩子的情绪与情感诉求。

所以今天很想和大家聊一聊关于情绪的问题,我们中的大部分人对情绪有很多的误解,无论是对孩子,还是对自己。

这些误解会让我们以为自己很了解孩子,但事实的真相是:我们和孩子住在一起,却成为了最近距离的陌生人。

很多悲剧,也就因此而生。

误解一

孩子一直都很乖很懂事,所以TA不会有什么情绪问题。 

《隐秘的角落》里,像朱朝阳这样的乖孩子,我在生活中也见过很多,但无一例外的,他们让我心疼。

因为他们的“乖”里,是对爱的渴望,他们早早的学会了察言观色,他们根据父母的表情来调整自己的情绪,他们压制着真实情感与诉求;

只需要父母的一个眼神,他们就会把所有的难过、愤怒吞在肚子里,埋在心里。

在片子里,有一个让我印象至深的片段,这个场景在中国家庭里如此常见,以至于很多网友都会说:这不是很正常吗?我妈也是这样的。

这个片段就是朝阳妈妈让朝阳喝牛奶的场景,其实已经能够以小见大的说明一切。

朝阳妈妈给朝阳递了一杯牛奶,说:“喝吧,喝完了早点睡觉,我好洗杯子”。

朝阳明显心里有情绪,说太烫了等会喝,妈妈拿起杯子尝了一口,说“这不正好吗”;

一个情绪正常的孩子,不想喝牛奶就会直说:“妈,我现在没心情,不想喝”;

一个懂得情绪教养的父母,此时也会和孩子聊一聊发生了什么事情,让双方的情绪都表达出来。

但朝阳母子没有 ,朝阳在妈妈的注视下,痛苦的喝着牛奶,喝到一半说:“我自己会洗杯子”。

朝阳到此也没有表达自己的情绪,而是用另一个理由转移了。

然而他的妈妈就立马情绪失控,用手捏孩子的脸:

“你现在长大了,自己能照顾自己了是吧?!”

在另一个场景里,朝阳一开始就和妈妈说,自己已经喝不下牛奶了。

他妈妈用一个森严的眼神盯着他,说:“喝不下倒了”。

朝阳这次连理由都没有找,他一口气喝完了全部的牛奶。

为什么听话的孩子让人心疼?

因为他们不是没有尝试过表达不同意见,但是被父母压制了,否定了。

表露真情实感无效,那听话就成为一种伪装的保护色,他通过这种方式来与世界打交道,来换取父母一个来之不易的赞许眼神。

所以,当孩子超出同龄人的乖时,当孩子很少表达自己的情绪时,父母其实应该更加敏感一些,去了解乖的表象下,孩子是否掩藏了太多的你并不了解的情绪炸弹。

误解二

负面的情绪,假装看不到,就不存在了。 

有一个电影叫做《网络迷踪》,讲的是一个生活在美国的亚裔家庭,父母相爱,一家人其乐融融。

直到悲剧来临——妈妈因为癌症去世了。

女儿很想念妈妈,爸爸也很想念妈妈,但是却在家里闭口不提妈妈,也不提失去妈妈的伤心难过,他在女儿面前始终都是开心的,淡定的,若无其事的状态。

因为在爸爸看来,要想女儿少一点难过,最好就不要提及这个事情。

妈妈生日那天,爸爸来到她的房间,本想说,今天是妈妈的生日,停顿了一下,却变成了要不要一起看美国好声音。

我都能想像到此刻女儿的失望,对于孩子来说,她一定觉得迷茫困惑:

“为什么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伤感,是不是自己有问题?”

直到女儿有一天失踪了,爸爸才发现,自己对生活在一起的女儿一无所知:

他不知道她的朋友是谁,不知道她的爱好什么,不知道她其实一直沉浸在失去妈妈的伤心里,不知道她早已退掉了钢琴课,只因为弹钢琴会想起妈妈。

他甚至不知道,孩子把退掉的学费全部转入自己的私人账户,又转了出去,他更加不知道,孩子用嗑药的方式来缓解自己的痛苦。

关于情绪的最大误解之一,就是我们以为我们假装看不到它,它就真的不存在了。

于是,这种我们装作看不到的情绪就会像“屋子里的大象”一样,越来越大,直到撑破我们能够承受的极限。

误解三

孩子撒泼打滚尖叫,是ta脾气不好,过会就好了。

我儿子上幼儿园小班的时候,班上有一个小姑娘,每次心情不好的时候就会搬着板凳坐到卫生间门口,老师一靠近她就大声尖叫,不允许任何人靠近。

老师跟家长沟通过,家长说这就是孩子的习惯,在家里也是这样子的,不用管她,发完脾气就好了。

所以后来孩子再出现这种情况,老师也就不再试图安慰她,而是让她一个呆着。

有一天家长开放日,每个孩子的父母都去了,那个小孩的父母没有过来。

她又搬着板凳坐到卫生间门口。我走过去蹲在她面前,轻声问她是不是需要帮助。她开始尖叫,并用手打我。

我没有动,我看着她对她说“如果这样让你感觉好一点,那就叫出来吧,阿姨在这里陪着你”。

她推搡我的肩膀几下后平静了一点,我说“阿姨可以握着你的手吗”?

她不再打我,也不再尖叫,没有同意,也没有拒绝。

我牵着她的手跟她说“阿姨知道别的小朋友爸爸妈妈都来了,你自己一个人有点难过,这个很正常,我也经常难过”。

这件事情之后我去接我儿子碰见她的时候,她都会特别开心的跑到我面前说阿姨我今天在幼儿园干什么了、阿姨你看我今天手破了诸如此类。

对于孩子的撒泼打滚尖叫,很多家长会用“惩罚”或者“漠视”的方式去解决,却没有触及到问题的本质:

那就是孩子这样的表现是因为他们不知道怎么合理的表达情绪,或者孩子太缺乏情感上的链接。

这个时候,需要我们成人去做的,不是惩罚,不是漠视,而是蹲下来陪他们经历完这个情绪之后,再告诉他们:

“你的难过,我懂,妈妈以后会更注意照顾你的感受,妈妈也希望你可以用语言的方式和妈妈表达情绪。”

曾经一个小姑娘在日记里写:爸爸妈妈,希望你们陪我长大,而不是教我长大。

情绪上面的看见、理解、感知和引导,其实就是我们陪伴孩子长大的最好方式之一,也是孩子未来进行学习和社交的全部滋养。

希望以上关于情绪的误解会越来越少的在中国家庭里出现,希望我们都能够学会正确的感知情绪,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孩子。

*更多相关文章,可以点击下方专辑阅读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