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城乡罅隙中的孤独背影

 孟溪ProbeT连山 2020-07-21
——读唐友冰散文集《夜雨过潇湘》有感
刊发日期:2020-07-21 语音阅读:

◇洋中鱼

收到友冰的新书《夜雨过潇湘》,心里十分高兴,阅读完毕,感觉如品茗,似醉酒,读后意犹未尽,一直沉浸在其中。文集分《小城的底蕴》《渐行渐远的故乡》和《简单的生活》三个部分,累计十余万字。我从中读到了一种简单的生活,读到了一种浓浓的乡愁,还有一种绵长的孤独。

简单生活是一种速写,也是一种抓拍。文章不多,只有四篇,却采取绘画中的速写和摄影中的抓拍手法,向读者呈现了作者自己和身边熟人乃至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

关于自己的生活,他追求的是物质、心灵和欲望的三重简单:“其实,不必在瓦尔登湖,人人皆可成梭罗,哪怕你在人潮涌动的闹市,只要你:想法简单、心灵简单、生活简单、愿望简单。”而事实上,他确实把日子过得简简单单,八小时之外,无非是读书、写字、抄书。读书的时候,“我常常是一碗毛豆放这边,一个空碗放那边,吃一粒毛豆,翻几页书。这边装毛豆的碗空下去,那边装豆荚皮的碗满起来。”就在这一边吃毛豆,一边读书的过程中,就有了自己的人生感悟:“人生有万般不如意处,唯有书还可翻,有毛豆可呷,让人生还有许多留恋处,正如人生的一种微微的温度。”而关于抄书,他说“好的文章,就像上帝创造的漂亮女人,杏眼、俏鼻、樱桃小嘴和如瀑长发,竟是无一不秀。而且身材匀称,结构和谐,甚悦吾心。抄书如同欣赏美女,篇目、结构、用词、造句、气韵,都要慢慢欣赏,慢慢体会。”这是真性情,真男人也!在我看来,或许他正因为有了以前的这种日积月累,才有了今天创作上的厚积薄发。

关于市民的生活,友冰是聚焦在那些底层百姓身上的。从“石磨坊”早餐店的老“黑山羊”和“蔫菜叶”夫妇身上,我读到了一种久违的淳朴。特别是(老“黑山羊”)“身子弯成一张弓,一圈又圈,把那太阳慢慢地磨下山,磨下高楼,把日子一天天磨过去。”这样的句子,读起来让人感到有些心酸。因为“一个小店子,承载了一家人的生活梦想,承担了一家人的生活重担,承载了一家人的酸甜苦辣。”这样的句子,怎么不叫人感慨?从怀素公园的晨景中,他发现“有一对老夫妻,特别地有味道。他们每天手拉着手在公园里慢走,走一圈之后,回到红楼天桥的栏杆边做‘夫妻操’。老头儿的双手趴在栏杆上,弓起背让老太太细细地捶打,从颈到肩到臀;再把腿架到栏杆上,左脚、右脚,捶个溜够。老头儿捶完了,便给老太太捶,程序也一样,看着让人眼热。”这就让我想起民间对“老伴”一词的解释:老伴就是老了还相互陪伴。是啊,对于大多数平民百姓来讲,在物欲横流、婚姻危机四伏的年代,夫妻之间到年老还能相依相伴,即便生活简朴,也是一种令人艳羡的甜蜜啊!

浓浓的乡愁是人在异乡的怅然回望,也是生命里最动人的风景。母语难忘,故乡是根。只要是一个有思想有情感的人,无论他行走到哪里,他的心依然会被故乡牵着着,就像一只风筝,无论飞得再高再远,线还是在放风筝的人手里。

江华萌渚岭山脚下那个名叫牛角湾的村庄,就像一只放风筝的手,一直在牵系着友冰的心。因为这个村庄曾经的一切,塞满了友冰的记忆。那个坐北朝南的八字门楼、那座太爷用水砖砌就的三间瓦房、那口在田野中的大井、那条流淌着元结诗句的洄溪,还有村庄里外的树木、村后那条石板古道以及道上的惠风亭……像一张张发黄的黑白照片,时常在作者的脑海里闪现。在这些照片中,我们看到了少年的友冰,是那么的开心,他陶醉于过年的民俗中,看父母和本家叔叔等人一起杀年猪:“父亲用刀背在猪喉咙上拔几根毛,对空一吹,把刀对着那猪喉咙稳稳地捅进去,直到刀柄埋没,再一抽,便有猪血喷泉般地喷进盆子……”画面真好,让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而大年三十日的早上,父亲为村民写对联,虽然引起了母亲的牢骚,但并不影响晚上全家人团圆的温馨。大年初一早上,小孩子们穿着新衣去给村民们拜年,正月里跟着大人去看戏、看耍龙,带给作者的是无限的欢喜。当然,还有带给他乐趣的那篇《水里的鱼儿》,如:年少时捉泥鳅、摸黄鳝、赶丝公泡之类的记忆。有趣的是,“不知什么缘故,每次看到泥鳅,我便会想起冯巩;或者说,或每次看到冯巩,我便会想到泥鳅”,“那时的泥鳅真多,就像我们的邻居,不过是住在水里”,“泥鳅是穷人的猪肉、农村孩子的学费,我们对它充满感激”,这些文字,让人看见了从作者眸子里散发出来的浓浓乡愁,还有他立于异乡怅然回望的背影。

如果用心,就可以发现,在这一节中着笔最多的还是父亲、母亲和父亲的民办教师朋友以及村里几个老单身公。

对于父亲,作者是充满感恩的,也是充满缅怀的。作者感恩父亲给了自己生命,给了自己成长的环境,还有良好的家教。至于缅怀,作者记得“父亲生前喜欢抽烟、喝酒。烟一天要抽两包,酒要喝三餐。”,“‘一天三餐喝两盅,从早到晚都威风。’这是父亲的口头禅。”对于母亲,作者是充满孝顺的,也是充满担忧的。母亲进城后,面对家里的电器毫无办法,尽管自己哥哥教了老人家,但是在内心深处,自己还是担心“万一母亲一人在家,煤气炸了该怎么办?”,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母亲是一株从农村移到城市的老树,无法找到生活的泥土。”“从农村出来差不多二十年了,母亲似乎从未真正融入城市的生活。”“母亲是长在故乡的一棵老树,适宜在故乡的这方水土生活。”,特别是“想着白发苍苍的母亲百年之后也将装入这大料,埋进这片生养我们的土地,我的心里便有了些微微的凉……”读到这些句子,我的心不禁为之一震。

绵长的孤独是对古城文化的追寻,也是对自己心灵的拷问。川端康成说:“也许幸运是短暂的,孤独是长久的,与生俱来的。在孤独得发狂的时间里,我们茫然若失,无法淡定、无法从容。”在我看来,友冰心灵深处,也有川端康成所说的茫然若失,无法淡定和无法从容。

大学毕业后,友冰被分到零陵古城上班。这个大瑶山的孩子,怎么也没有想到今生会与零陵结缘。古城两千余年的历史文化,如林间汩汩流淌的清泉,既能看得到它的清澈,又无法探寻它的源头,因此撩起了友冰的无限思考;如刚刚挤出来的牛奶,既能闻到它的香味,又能汲取它的营养,带给了友冰无限的喜悦。

尽管多年的城市生活里,他已经习惯了加班,习惯了读书写作到凌晨,在一杯香茗或一碗毛豆里寻找灵感,但他的内心深处还是充满了孤独,而这种孤独自己难以用文字准确表达,常人包括亲人,也难以理解。因此,他就独自行走在古城的大街小巷,寻访在古城的名胜古迹。或许,他回到故乡江华的那个村子,也有类似的孤独,那就是世道的变化对内心带来的冲击,因此,穿行在城乡罅隙中,友冰给读者留下了一个孤独的背影。

友冰似乎有很多心语,却苦于找不到倾诉对象,因此,他把目光投向了在古城留下过履痕的古人,无论是本土名流怀素、周敦颐、王德榜、席宝田、李达、陶铸、蒋先云、李启汉、陈为人、江华等人,还是途经潇湘或流寓而来的舜帝、娥皇、女英、元结、柳宗元、刘禹锡、柳宗元、李商隐、欧阳修、宋迪、陆游、文天祥、张浚、张栻等人,都是他要寻访和倾诉的对象。在这个过程中,一场雨让他发现“潇湘的雨是生命之雨,哺育了一代又一代潇湘人的生命。潇湘的雨是文化之雨,孕育了神奇瑰丽的潇湘文化。潇湘的雨是爱情之雨,繁衍了一代又一代美丽的爱情故事。”,一口钟让他发现了“高山寺的钟啊,是永州人特别是文化人心灵的钟。高山寺的钟是励志的钟。高山寺的钟是慰藉的钟。高山寺的钟是希望的钟。”,就连一个东门洞,也让他发出了“如同一个历尽沧桑、阅尽世事的老人那样平和而又安详。”的感慨……

古城虽小,内涵却很深,一般人难以琢磨透。友冰是一个旅行者,也是一个思想者,他一直在行走,在寻觅,在思考,但或多或少还存在着遗憾,诚如他在《后记》中谦称的那样:“……在厚重、沧桑的小城面前,自己的一切所思、所写、所想终究只是肤浅——自己终究只是行走在古城的边缘”。

这世上所有的优秀文艺作品,都是因为作者的孤独而产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孤独,而且他人无法复制。这世上没有两人同样的孤独,如同这世上没有两片同样的树叶。只是细小的差距,常人无法发现。友冰在文学创作上已经坚持了若干年,近来佳作不断,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他足迹的增多,阅历的增多,思考的增多,加上他一如既往的勤奋,未来的他,应该还会有更多精彩的作品值得我们期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