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州史家巷(九)大师画中骄绣娘

 吴越尽说 2020-07-21

苏州史家巷(九)大师画中骄绣娘

作者:吴跃进


▲费新我先生的国画《苏州刺绣厂》

这幅画是著名左手书法大家、国画大师费新我先生五十年代的国画作品,名称就叫“苏州刺绣厂”,描绘的就是史家巷32号——苏州刺绣厂。

尽管时间过去了六十多年,苏州刺绣厂发生翻天覆地的大变样,老厂早已改制,这里入驻了十多家工厂和工作室,但我还是在厂区里一眼就认出这座旧时厂房,木结构建筑,花格木窗,圆形立柱,与画中的窗户几乎一模一样,不禁让我喜出望外,没想到在整个厂区新造楼房包围之中被保留下来。我们家住在33号,就在对面,自从九十年代搬来后还是第一次走进刺绣厂。

▲夕阳下的苏州刺绣厂大门


▲画中的这座老厂房还保存着

画面呈现的应该是当年这幢建筑楼上的工场,光线从窗户射入,宽敞的车间彻明透亮,大师用略微俯视的角度,全景展示正在忙碌的绣女们,画面上至少有三十多位绣女,而在前面中心主题绣绷前,站着的几位绣女则是全场的代表,主题突出、疏密起伏、色调搭配都非常舒服。细节的描绘,如挂在桁条上的灯罩,钉子下弯弯的电线,柱子上的开关,拉到一半的窗帘等等,尽管那个年代陈设简单,只有一两盆花的点缀,但那一群生气勃勃的姑苏绣娘,使老旧的厂房里充满活力,这应该就是当年刺绣厂的真实面貌。

▲费新我先生像

我从这幅画开始一点一滴了解刺绣厂。刺绣厂的历史最早从顾公硕先生创办“苏州市文联民间艺术研究组刺绣生产小组”起。顾公硕先生是收藏家,过云楼第四代主人,解放后,他说服家人把祖上视为性命的书画典籍捐给上海、苏州的博物馆,甚至还把私家园林“怡园”完整地捐献给国家。他为了重振苏州民间工艺美术,竭尽全力抢救桃花坞木刻年画、刺绣、缂丝、红木家具、玉石雕刻等传统手工艺,为此奔走呼号。他在1952年创办了刺绣技工学校,聘请刺绣名家朱凤、周巽先、任嘒閒担任刺绣教师;1954年又筹建文联刺绣小组,亲自担任组长,于当年3月8日正式成立,任嘒閒、周巽先任艺术指导员,招收一批技术较好的女工,起初只有8人,后来增加到20多人,李娥瑛、顾文霞等大师都是在这里开始走向辉煌的艺术人生,文联刺绣小组是刺绣名家的摇篮。1954年名家朱凤加入,又吸收了刺绣技校部分学生,人数增至80余名。1955年1月顾公硕先生又邀请了缂丝艺人沈金水、王茂仙加入刺绣小组,恢复缂丝生产。

▲顾公硕先生像

1955年4月文联刺绣小组迁到史家巷32号,人数已达180多名,这就是苏州刺绣厂的前身。当年12月份刺绣小组改名为苏州市刺绣工艺美术合作社,金静芬担任主任,人数陆续增加到200多人。1958年在工厂化的推动下,“第一刺绣生产合作社”、“绣品生产合作社”、“第三刺绣生产合作社”和刚成立的“郊区刺绣生产合作社”合并,于那年7月1日正式成立苏州刺绣厂。

▲费新我先生左手书法

顾公硕先生可以说是苏州刺绣厂和后来的苏州刺绣研究所的主要创始人,他离开刺绣小组后又担任市工艺美术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兼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苏州博物馆副馆长。

1958年,“苏州市花线社”、“新艺炼染社”并入刺绣厂,成为附属工场;那年10月份上海有200名短针机绣、电机、饰品行业的青工来到刺绣厂,成立了机绣车间;还先后有苏州友谊印花厂、袜厂、轻工电机厂、饰品厂、五金厂、纸盒厂、丝绸服装厂等小厂成为刺绣厂的卫星工厂。至此,苏州刺绣厂具备了织绸、制线、炼染、开料、绘画、揩印、配线、手工刺绣和机绣、整理和包装检验等全部工序,成为一个完整配套的综合性工厂。

▲第一刺绣生产合作社 图案研究组

也就是在那时,随着工人大量增加,刺绣厂西墙外的那条小弄,住进了刺绣厂的工人和家属,这条小弄从此有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苏绣里”。每天早上和晚上,年轻的女绣工们结伴上下班,史家巷好像飘过一阵阵清风,晨曦里、夕阳下留下一串串倩影,小巷从此充满欢声笑语。

▲就在我家弄堂对面的《苏绣里》

1960年2月10日苏州刺绣研究所成立后,任嘒閒、周巺先调到研究所工作,再后来,李娥英、顾文霞等也先后去研究所工作。这几位大师在刺绣厂工作虽然时间不长,但都创作了很多艺术精品,并出席和参加了许多重要活动,在《苏州民间手工艺大事记》中记载:

1956年5月,李娥英出席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6月,金静芬出席苏州市第二届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9月,顾文霞赴伦敦参加“国际手工艺品及家庭爱好品展览会”,表演刺绣“小猫”;任嘒閒出席全国手工业社员大会。

▲1956年顾文霞在伦敦表演刺绣

1957年5月,顾文霞赴北京出席共青团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受到党中央主席接见;7月,刺绣艺术家朱凤、画家徐绍青、缂丝艺人王茂仙、铁笔画家龚福祺出席全国工艺美术艺人代表会议;任嘒閒绣制的《列宁与农民谈话》被选为庆祝十月革命40周年赠送给苏联的国礼。

1958年4月,顾文霞赴瑞士洛桑参加瑞士国家博览会,表演刺绣“母子猫”。

1959年,李娥英指导刺绣厂绣工,以著名工笔花鸟画家陈之佛的《江暖水鸭图》、《鱼跃戏水》为蓝本,创作了这两幅大尺寸的单面绣,悬挂于新落成的人民大会堂江苏厅。

▲费新我先生的著名国画长卷《刺绣图》

费新我先生的《苏州刺绣厂》这幅画,展现了苏州刺绣厂创建初期的景象,他的另一幅国画长卷《刺绣图卷》,则更为细致地描绘了当年刺绣厂绣工们工作时的情景,据说这幅画是费新我先生自己比较满意的作品之一。

这幅长卷,一共分五个段落,分别描绘了绣工们从上绷到描稿、选色、辟丝、刺绣、落绷、检验的整个工序流程,共表现了24名绣工的劳动工作形象。朴素的衣裤鞋袜、洋溢热情的身姿、灵巧翻飞的手指、细致观摩的眼神、轻声交流的神态等细节生动活泼,完全没有劳动场面、生产工具的枯燥感,如同一组清新轻快的江南民歌小调。这幅画因而广受好评。

▲《刺绣图》长卷之一

▲《刺绣图》长卷之二

▲《刺绣图》长卷之三

▲《刺绣图》长卷之四

当年费新我先生有一段时间天天去刺绣厂,他家住在干将路言桥附近,离史家巷不远,中午常常不回家吃饭,背着画架带了干粮,在车间里仔细观察绣工们的穿着、操作、神态,熟悉每道工序和工艺,一呆就是一天;休息的时候跟绣工们聊聊,了解她们的情绪和精神状态。他不仅让这么多的绷架和凳脚在画面上不显得单调,而且还创造性地把传统白描人物画法应用到现代国画创作中,为新中国的画坛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史家巷刺绣厂的绣女们,是你们给了画家灵感!

多年以后,人们还能在这幅画里找到任嘒閒、顾文霞、李娥瑛等刺绣大师的身影。据说几年前顾文霞等人还特意绣制了这幅画保存起来,这正是“画绣中有绣画人,绣画纪念画绣人”,这举动使人回忆起六十多年前画家与绣工结下的深厚情谊,令人感动。

▲苏州刺绣厂的《工作证》

从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刺绣厂多次分分合合,一度被称为“苏州刺绣厂第四分工场”,1972年再分为刺绣厂、刺绣研究所、绣品厂和儿童用品厂,归属也从最早的手工业局,到工艺美术局,再到轻工业局,最后归属于工艺美术公司。进入八十年代后,刺绣厂产品主要是两大类:苏绣日用品和苏绣艺术欣赏品。日用品包括浴衣、睡衣、二件套、上衣、旗袍、绣衣、和服腰带和被面、被套、靠垫、枕套、台布、头巾、披肩等;艺术欣赏品有画片、屏条、双面绣、双面异色绣、双面异色异样异针绣等;注册商标为金蜂牌和金花牌,以出口为主。

▲刺绣作品《春回大地》

这个坐落在史家巷小巷子里的无烟小厂,八十年代每年出口绣花服装70万件、软缎被套2.6万条、绣花枕套靠垫12万对、刺绣和服腰带3万条,为国家创汇1700万元。不仅如此,还获得过很多荣誉:绣花日用品于1979年被评为江苏省优质产品,1985年获江苏省工艺美术品百花奖;刺绣艺术欣赏品于1981年获江苏省工艺美术品百花奖;刺绣精品于1982年获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金杯奖;苏绣双面异色机绣台屏《仙人球大花》获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优秀创作设计奖等等。1958年发明了苏绣长针机绣法;1959年创造了苏绣长针双面机绣法;1965年首创双面异色绣法;1978年发明双面异色异样异针绣法;1983年研制成国内第一代多头电子自动绣花机;1985年又研制成功电子绣花机自动穿线换色机械手。为中国刺绣技术进步作出了贡献(资料来自《苏州地方志》)。

翻开《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名录》,苏州刺绣界至今已产生了12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她们是:李娥英、徐绍青、顾文霞、任嘒閒、周巽先、周爱珍、殷濂君、蒋雪英、张玉英、余福臻、姚建萍、邹英姿。还有2位虽然没有评上国家级大师,但必须记住,她们是公认的刺绣艺术家前辈:金静芬朱凤

▲十二位苏绣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刺绣艺术家 金静芬

▲刺绣艺术家 朱 凤

她们当中,任嘒閒、周巽先是当年文联刺绣小组教师,李娥英、顾文霞是第一批学员;殷濂君1955年加入文联刺绣小组,师从朱凤,一直在刺绣厂工作,其丈夫也曾短暂在史家巷小学当过教师;张玉英1955年进入刺绣工艺美术合作社,师从朱凤。朱凤长期担任刺绣厂艺术总指导;金静芬曾担任第一任刺绣工艺美术合作社主任。这些大师们或短暂、或长期在刺绣厂工作过、贡献过,受人尊敬;她们还培养了许多刺绣名家,桃李天下。

▲柳炳元编《苏绣图案》(1983年第一版)

苏州刺绣厂还走出过发绣艺术家高伯瑜、苏绣图案设计家柳炳元、苏绣工艺家顾家翘等众多成就斐然的工艺美术大家,是男性在苏绣领域里的佼佼者。苏绣厂真是大师的摇篮啊!

未完待续。

写于2020年7月15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