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瞭望评论丨理性对待网络情绪

 颐源书屋 2020-07-21

 更多↓↓↓

文丨张程程

  大学生作弊被抓后坠亡,“老师做法并无不当之处”“作弊难道不该被追究”“校方没尽到注意责任”“第二天再通报的话孩子不会跳楼”,一时间,网友看法各执一词。

  热情的赞扬,尖锐的批评,反复的抱怨,在互联网以及新媒体社交平台上,类似的情绪化表达几乎随处可见。

  作为个体,每天经历各式各样的情绪,在互联网里找个“树洞”宣泄情绪无可厚非。但表达情绪不等于情绪化表达。如果情绪明显过激、偏执、狂热乃至混淆是非,或是围绕利益诉求,由个人转变为聚集性过度情绪化表达,则可能演变为社会问题。

  对于网络过度情绪化表达,要理性区别对待。

  对于谣言及有害信息,须及时管控,加大辟谣力度。其中,科普类新兴传播平台账号专业性强,准入门槛高,应多鼓励医疗、科技、教育、文化机构和专业人士参与,科学理性传播。

  对于公众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疑问、传播的不实信息,或是由于自身利益诉求没有得到及时回应和落实而产生的偏激情绪,应多理解、多宽容、多包容,更要做深入细致的工作。包括进一步改进政务公开程序,及时回应公众关切,让人们在众声喧哗中第一时间听得到、听得懂、听得进党和政府的权威声音。

  平复网络情绪的最有效手段,是为群众着想、替群众发声。本着同理心换位思考,设想“假如我是他们”。

  如此才能在面对过度情绪化表达时,既不会视而不见,也不是一删了之,而是理性地发出呼吁、善意地提出批评,最终落脚在能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的建设性意见和建议上。只有和群众真正“心连心”,努力倾听,诚恳对话,才能化解情绪,凝聚共识。LW

刊于《瞭望》2020年第24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