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理想人生》书评:一个噩梦背后的三大社会问题

 休想大萝卜 2020-07-21

“50年的日子,只有9天的清醒,能够有所希望,去做一个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那你会不会,给予所爱的的人希望?”

盗文太多,原创不易,且读且珍惜!

如果时光可以倒流,世界上将有一半的人可以成为伟人。

这是刻在牧师纳德兰·塞姆墓碑上的话。

这位法国牧师活了90多岁,他一生中曾一万多次来到那些临终者的病榻前,聆听并记录了那些临终者生命最后的话。

纳德·兰塞姆曾说,出乎很多人的意料,无论贫富、权贵,他们的临终遗言几乎都是忏悔人生的某个选择。

纳德·兰塞姆只透露过几个普通人最后的生命遗言,他说在里昂市,曾经有一个布店的老板。从一文不名起家。逐渐发展到有了自己的门店、豪华住宅、以及一份不菲的家产。纳德·兰塞姆想,这个商人的临终遗言可能是和他一生辛苦创下的财产有关吧?但恰恰不,病榻上的布店老板话锋一转,用气若游丝的声音说:“亲爱的牧师。我今生最遗憾的是自己未能成为一个音乐家啊!”

纳德·兰塞姆不解地盯着病榻上双目深陷的临终者。那位临终者长叹了一声解释说:“我年轻的时候十分喜欢音乐。曾经和著名的音乐家卡拉扬一起拜师进修音乐,我们一起弹钢琴、吹小号,那时我的音乐造诣远比卡拉扬出色,老师和同学们都十分看重我的音乐前程。”

临终者气吁喘喘停下来歇了歇,又长长叹了口气说:“十分可惜的是,二十多岁时我却迷上了赛马,从此整天泡在赛马场里,把自己的音乐天赋给荒废了,后来为了生活。我又经营起了布店生意,生意一做就是几十年,再也没有涉及过音乐。要不,我一定不会比卡拉扬逊色,一定也能成为个举世瞩目的音乐家,而不是这样个碌碌无为的布店的老板。唉,如果时光可以倒流,生命可以重来,我就绝不会做这种让人悔恨的傻事了!”老人说完,泪流纵横。

纳德·兰塞姆牧师说,往后,像这样的临终遗言他聆听过上万次。

如果一切重来,忏悔者是否就能拥有自己的理想人生?这个问题,纳德·兰塞姆牧师已经来不及解答更多,但我们可以从同样来自法国的作家提埃里·科恩,他的小说《理想人生》,探究我们想要的答案。

理想人生

《理想人生》一经上架,便迅速获得法国各大图书畅销榜冠军,荣获让·德梅森法文小说大奖,法国亚马逊5星推荐,被著名导演重金抢下影视改编权,一周内图书版权出售全球20多个国家及地区。能荣获如此成就,除了令读者欲罢不能的分镜式写作手法,更因为作者提埃里·科恩在书中对于当下三大社会问题的深度思考——自杀、原生家庭、个人成长。

自杀=自私+愚蠢

2012年法国著名的《玛丽亚娜》周刊曾公布一份来自该刊记者爱德华·奈庇亚斯的专项社会调查报告,披露法国大约每10万个法国人里有14.9个自杀者,每年有11000人自杀身亡,即每50分钟一例,是死于公路交通事故者的3倍。

法国的自杀率多年来高居欧洲前三位,即使如此,社会学者克里斯蒂安·波德罗称,事实上,法国每年1.1万自杀身亡者这一统计数字至少低估了20%到25%。

高企的自杀率,使得自杀这个社会问题在法国显得尤为突出和沉重,也促使更多人去设法探讨更深层的原因。

2007年在法国第一次发行出版的《理想人生》,开篇即是主人公热雷米服药自杀,以生命的即将终结作为小说的开篇,以双重人格的对抗揭开自杀对生活的影响,体现了作者提埃里·科恩对自杀这一社会话题的深切关注和沉重的社会责任感。

作家提埃里·科恩借主人公热雷米之口,批判自杀行为是自私、愚蠢的。为什么呢?

首先,热雷米在表白失败时,无视维多利亚的意愿,体现的赤裸裸的占有欲,心态是极度自私的——“她是我的。她为我而生。她属于我!”

然后,在服药自杀时,不考虑亲人挚友的感受,多次把心中浮现的父母驱逐,只顾想发泄自己的负面情绪。

最重要的是,对事情毫无帮助,还错过自己渴望的爱情,更显得自杀是多么愚蠢。

维多利亚被热雷米表白后,未婚夫雨果不信任她,受到雨果粗暴、喜怒无常的言语辱骂,进而反省,被热雷米表白中透露出的对爱情的真诚执着所打动,在热雷米20岁生日当天赶来为他庆祝。没想到的是,却碰上了热雷米刚刚服药自杀。因此,热雷米错过了本属于自己和维多利亚的幸福生活,也给自己和家人带来了噩梦般的一生。

活着总比放弃有希望

正如书中说的“生命是一笔财富,人类永远无法真正衡量它的价值。我们的每一次选择都可能开启一个不同的世界。”

我们依靠自己的判断去做出选择,选择那个通往幸福世界的道路,“道路总是有很多,最差的有时却最有诱惑力。”

人生来一无所知,是通过后天的自我完善,获得独立生存的能力,获得拥抱幸福的能力。

人的一生,几乎都要经历咿呀学语、蹒跚学步、识字考试、求职实习,如果中间因为一时遇到口语表达不利索、跌倒的疼痛、求知的枯燥、初入社会的迷茫等小挫折就放弃,哪来往后高谈阔论,健步如飞,旁征博引,职场精英的人生高光时刻?

能力由生疏到熟练,这个自然规律,是小孩子都明白的道理。

可是自我放弃的人,以为当时的自己是最完美的状态,一旦受到打击就对未来丧失希望。在主人公热雷米身上,表白失败只是一个借口,实质是自私和自满受到了打击。是一种拒绝学习,拒绝进步,拒绝完善的心态。

“我们的灵魂来到世间是为了学习。不求完善、不设法让生命前行、甚至嘲笑自己灵魂的人只是一具尸体。既无用,又无意义。世间有太多这样的人,他们的灵魂迷失了,忘却了最重要的事。人们在孩提时代就已知道该遵循何种价值、听从何种感受。但他们更愿意一意孤行。”

人生,一如金子经过熔炼捶打最终成型,经历小难大灾才是常态,从历练中会成就更成熟完整的人生。

活着就是生命的意义

与原生家庭和解

在《理想人生》中,主人公热雷米与原生家庭的隔阂,要从他婴孩时说起。

在热雷米还是个二个月大的婴儿时,父母开始经营一家酒吧。每天繁忙的工作,令一家人很少有时间坐一起聊天谈心,甚至连一个眼神的交流都变得奢侈。

这份生疏的家庭关系在1年后更是雪上加霜。

在热雷米1岁四个月的时候,母亲外出采购,家里只留下热雷米和4个月大的妹妹。仅仅只是离开几分钟,意外就发生了——才4个月妹妹猝死了。当母亲回来时,看到热雷米在已没有气息的妹妹旁边痛哭。

尽管父母并没有责怪过热雷米,但对死亡的恐惧以及担心父母怨恨自己,使得热雷米在家庭生活中变得敏感多疑。妹妹的意外猝死,让家庭关系变得更紧密的同时,也令热雷米更害怕失去这份紧密,活的小心翼翼。

代代相连

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这句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名言,是热雷米最贴切的注脚。

为了试图展示如何与原生家庭相处,作者在书中用了3个对比组合,分别是善恶人格的热雷米与父母、大儿子托马斯与小儿子西蒙与热雷米、在婚礼上回归家庭角色的热雷米与郁郁而终的父亲。

设法存善去恶,与原生家庭和解,让每个人回归家庭角色,担当起应有的责任,是最好的结局。

“维多利亚爱你,所以离开你,因为她必须要为孩子们好好的生活;你的父母爱你,所以等待你,因为到生命的最后依然说着不会原谅;托马斯爱你,所以憎恨你,因为你不曾履行父亲的职责而他承担起你的责任照顾母亲和弟弟;皮埃尔爱你,所以厌恶你,因为他怀念曾经有担当有热情的那个朋友;西蒙爱你,所以等待你,因为他相信那是他的父亲,”求你,别离开的太久”。”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认为,在儿时受过的家庭创伤,会投射到自己对下一代的关系中。毫无疑问,这是每个童年受伤的人需要在成人后艰难面对的问题。

是将伤害延续下去,还是与原生家庭和解进而设法让每个人回归各自的家庭定位,不同的选择指引不同的未来。

守护是一种责任是一种成长

成长的标志是责任感

有人说“人呐,总要咽下一些委屈,然后一字不提地擦干眼泪,继续往前走。没有人能像白纸一样没有故事,所以成长的代价,就是失去原来的样子,变成自己讨厌的样子。”

“原来的样子”与“讨厌的样子”的矛盾,是绝大多数人的成长困惑。 小孩子渴望长大,是渴望拥有强健的体格、独立自由支配的经济,随心所欲地生活。

而父辈瞻前顾后精打细算,终日围着家庭奔波的生活,就是孩子“讨厌的样子”。

归根到底,成长的烦恼,是随着身上角色的叠加,不得不面对各个角色带来的责任压力。

就像《理想人生》中的热雷米,自杀后只能在某个不确定的生日苏醒一天。在随后的50年里只清醒了9次,但每次醒来叠加在他身上的角色总有些变化,从儿子、丈夫、父亲、爷爷,以及一些诸如前夫、精神病人等不好的角色。

“一想到自己有个儿子他就心绪不宁。自己太年轻了。几天前,他还是……人家的儿子。”

热雷米意识到自杀解决不了问题,他可是努力去担当起那些应有的责任。

一个恶魔般的人格占领了他的身体50年,而他只有9天的时间去挽回。

“50年的日子,只有9天的清醒,能够有所希望,去做一个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那你会不会,给予所爱的的人希望?”

随着恶魔人格的对美好生活的破坏,热雷米每次苏醒的首要关注点也随即变化,从至爱维多利亚到儿子,家人的安全到维多利亚再婚,他的生活一步步被推向崩溃的边沿。

对家人的守护和信任,已成为他唯一坚持下去的动力。为了家人岁月静好,即使面对恐惧、黑暗,甚至放弃自由,他也没再想通过自杀去逃避,决定设法跟恶魔周旋到底。

这里只有黑暗,但是外面有光,有声音,有现实的喜悦,虽说可能也有苦难,但是不管前面埋伏着什么命运,那种尘世的光芒,我想再用自己的双眼看看。

——林彻导演 电影《大奥》

作家 阿·帕·巴尔德斯说:把别人的幸福当做自己的幸福,把鲜花奉献给他人,把棘刺留给自己!

最终,热雷米别无他法,以牺牲自由,来守护家人的安宁生活。他把自己和恶魔囚禁起来,以一种近乎殉道的形式,尽力履行自己的家庭角色以及对应的责任。

或许,只有朋友皮埃尔真正理解他——“如此伟大的爱情背后却是如此巨大的不幸。”

结语

作者提埃里·科恩在《理想人生》中使用他擅长的电影分镜创作手法。分镜手法,不仅大量减少作为叙述铺垫的冗长篇幅,为作品增添更浓厚的悬疑感。

在分镜中以室内摆设、对话、照片、信件等细节暗示读者,让读者自行脑补情节,将各个分镜连点成线。使读者不知不觉因为解谜剧情而沉浸、代入到情节里面。

在小说的最后,热雷米的“上帝惩罚”结束,从噩梦中苏醒。一切重来,他是否就能走上理想的人生轨道?我们不得而知。

但正如罗素在《西方的智慧》所说:当心灵回到起点时,它已经在过程中有了新的觉悟。

作者:休想大萝卜

头条/微博:前行的思索者

想得少,做得多。

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