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没文化的奶奶

 上海海文 2020-07-21

没文化的奶奶

我没到两岁时奶奶就去世了,我对奶奶的记忆都来源于照片和妈妈的叙述。

那时候家里照片少,都放在玻璃镜框里,挂在墙上。我家镜框最中间的照片就是奶奶。

奶奶没有文化,她说的话曾闹出很多笑话。1976年唐山大地震波及到很多地方,那时候,广播里每天连续播报地震情况、普及地震知识,也有对余震的预报。那天,广播预报有强烈地震,让大家马上撤到防震棚里。大家都急忙撤出去了,可奶奶却稳坐炕头,说:着啥急,预报说有强烈地震,墙还没裂,怕啥……大家又着急又好笑,这也成了地震中流传下来的笑谈。

奶奶虽没文化,但对我们的爱却是毫不含糊的。我出生的时候是早产,营养不良,天天哭,那时候条件又差,有人说这孩子可能活不长,可奶奶不信,她想尽办法照顾我,整晚整晚抱着我睡。不知奶奶从哪里听说,孩子体弱认个干妈就好了,经过奶奶多方“调查”了解,最后决定让我认院子里的一堆马兰花为干妈(可能她认为马兰花生命力强),她抱着我给马兰花磕了头,我就算有了“干妈”。虽然这是迷信行为,可后来我竟然好好地活了下来,看着我像同龄孩子一样能自己吃饭、说话、走路了,奶奶开心极了。

奶奶心疼我,取名字的事她必须严格把关。我们那边小孩儿都喊乳名,上学以后才会有学名。我小时候,受高尔基《海燕》的影响,很多女孩子都叫海燕,奶奶不知道高尔基,也不知道他笔下的海燕,就是不让我叫海燕,原因是邻居家有个女孩叫海鹰,说海燕会受海鹰的气,奶奶才不想让我受气,于是,我错过了这个“时髦”的名字。后来妈妈又想到一个好名字——冬梅,寒霜傲雪的冬梅好听还有寓意。可奶奶一听坚决摇头——冬梅,冬梅,冬天就没了,不行不行……于是,我又错过了一个“时髦”的名字。再后来,奶奶叫惯了的“妮儿”自然而然成了跟随我多年的乳名。现在想起亲切又土得掉渣儿的乳名,倍感亲切,仿佛能感觉到奶奶温暖的爱。

奶奶过了一生困苦日子,她生活很节俭,看不得一点浪费,甚至连药都不许浪费。奶奶不知道药物的作用和副作用,在她心中,药能治病就是好东西,又是花钱买来的,就不应该浪费。家里如果谁头疼脑热买的药剩下几片,被奶奶发现了,她就会说:咋能浪费呢……听那口气好像那药是太上老君的仙丹一样,她一边抱怨一边不管什么药、不管苦不苦,自己就吃下去了。那时候她并不糊涂,可是吃药的事是她节俭的人生信条的表现,谁劝也不听,后来,家里再也没有多余的药让她看见。

奶奶虽没文化,但她有一肚子民间故事,还会很多歇后语,总是在有空的时候,讲给我们听,奶奶还对节日民俗很重视,家里虽困难,但每个节日她都会用自己的方式,给全家过节,用现在时髦的话叫:生活很有仪式感。比如每年过年她会给孩子们准备好新衣服,包饺子,照全家福。每年端午节她会给小孩缝香包,系五彩线,包粽子。中秋节,哪怕只有一块月饼,她也会认真地平均分给家里的每一个人。现在想来,也许没文化的奶奶才是民间文化的传承。

奶奶对生活始终充满希望和热爱,她会在春种秋收时做好一年甚至第二年的打算;她也会把菜地里长得最大最好的柿子、黄瓜保护起来留作明年的种子;她会耐心地等着院子里一年一季的水果成熟,然后热热闹闹地摘下来,分给左邻右居;她还会在榆树钱飘落的时候扫起来,留着过年时撒在地上,希望家里会有“余钱”……

奶奶虽没文化,但她善良,她善良到宁可自己饿肚子也会给路过的乞丐一碗饭吃,她善良到谁家有困难,只要她能帮忙,肯定不说二话。她常说:能帮就帮一把,谁还没个难处啊!

奶奶虽没文化,但她深明大义。爷爷去世得早,就是在那么困难的情况下,她坚持供爸爸和叔叔上学,后来爸爸和叔叔成了村里第一个中专生和大学生,一家出了两个吃商品粮的,全村人都夸奶奶伟大,奶奶笑得皱纹里都是欣慰。

奶奶没文化,她从不知道有厚德载物这个词儿,但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为儿孙积下的厚厚的德,她用瘦弱的肩膀,塑造了伟大的中国母亲的光辉形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