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下峪轶事】三十——下峪高中,难以忘怀的记忆

 大美洛宁 2020-07-21

下峪高中初建于1969年,1981年停止招生,历经12年的沧桑岁月,完成了她阶段性的历史使命。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朵浪花,转瞬即逝,但她为下峪培养了上千个高中生,那简陋的校舍、淳朴的师生撑起了下峪教育的一片蓝天。那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存储在下峪人的脑海里,成为难以忘怀的记忆。

下峪高中,原名河南省洛宁县下峪五七高中,缘于毛泽东主席的《五七指示》。在这个指示中,毛泽东要求全国各行各业都要办成“一个大学校”,“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又能从事农副业生产。又能办一些中小工厂,生产自己需要的若干产品和与国家等价交换的产品”,“也要批判资产阶级”。毛泽东在指示中还指出:“学生也是这样,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不但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它成为“文化大革命”中办学的方针,成为七十年代教育改革的指挥棒,影响了整整一代人。

那时的下峪公社做事效率很高,雷厉风行,上个项目不像现在的规划、征地、设计、地探、环评、造价、招标等那样的繁琐,领导提出,开会通过,就立马实施。从各大队抽调工匠组建起建筑队,木料砖瓦也都有各大队无偿捐献,征用的是下峪村第六生产队的一类耕地,为了补偿第六生产队的损失,临近的生产队都划出一定的土地给第六队,这也是第六队的土地比较零散的原因。

下峪高中于1969年冬破土动工,占地11亩。1970年底建成了两排坐西向东的土木瓦房各6间,前排为教师住室,后排为两个教室。1971年底又建成了坐东向西的低矮的土木瓦房6间,用作学生伙房,72年建成坐南向北的土木瓦房13间,73年在东南角新建坐东向西的教师住室5间,74年在西北角建成砖木结构瓦房6间(3间学生伙房,3间教师宿舍),75年又建成坐北向南的砖木结构瓦房9间。78-79年相继在学校西边12间学生宿舍及办公用房。自此,下峪高中初具规模,格局基本定型。修建南边的13间教室时,因当时地面坡度较大,建房时并未平整地基,就开槽砌基、夯土打墙、上梁覆瓦,一气呵成。房子建成后,屋内的土顶着房屋的大梁,屋内的土都是靠学生们男的担、女的抬,一点一点地运出去。

对于学校建设,一、二届的学生出力最大。学校自力更生建起烧瓦窑(现基督教堂附近),学生们到十里外的枣树院割茅草,去三十里远的南山背房椽,砖瓦场拓泥坯,下河滩抬石头,男女学生挥汗如雨,无怨无悔。下峪的吴老憨、叶振武、黄满合,崇阳的王振科等首届学生为高中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负责基建的公克敏老师以及在全公社抽调的教师精英贾天任、贺廷忱、段当中、董树本等老师,都是高中建校的功臣。当时家住下峪西窑的刘永召,每天早上和中午来学时,经过前河滩,都自觉捡拾一块石头背到学校,被学校点名表扬,一时传为佳话。

在文革前,高中还是挺稀罕的,农村出一个高中生,跟个秀才似的,就是大知识分子了。文革以摧枯拉朽之势,改变了这一贫穷落后的面貌,一夜之间,就普及了高中教育。至少在我的视野之内,所有能上学的孩子,都上了高中。1971年春,下峪高中开始招生,第一届招了两班,一班45人,一甲班是应届初中毕业生,班主任贾天仁,另一班招社会上的往届毕业生,班主任贺廷忱。第二届招了三班,180余人,一甲班和一丙班各50人,一乙班80多人,招的全是社会青年,由各大队推荐而来,学生包括后来故县公社分设出去的八个大队的学生。因新教室没建成,一乙班教室设在敬老院的上房,班主任段当中;一丙班设在敬老院的西厢房,班主任王玉生;。一甲班学生则在老街东头韦老婆家的民房里上课,班主任赵长年。73年全部学生入住新校舍,先是土坯垒台,横放捆在一起的5根木椽,上面用泥巴抹平,做成土台,学生自带凳子,条件十分艰苦。75年后改成木板,办学条件略有改善。

当时,适龄青年的上学热情空前高涨,返乡多年的社会青年争相报名上高中,下峪高中招生名额爆满,未入校的学生纷纷到兴华、上戈等临近公社高中借读,半学期后纷纷转回,拿着正规的转学证明进入下峪高中就读。有一年,光从外公社转回来的学生就有四五十人。当然,外公社的学生在下峪高中借读一段时间后相继转走的也大有人在。因此,当时的学生有几个特点,一是流动性较大,二是年龄悬殊大,有的已结婚,有的上不下几个月就回家结婚了。

虽然毛泽东的指示是说,要学文、学军,亦工亦农,但对于农村而言,所谓的五七高中,就是要多干农活,半工半读。学生们前半天上文化课,后半天参加义务劳动,下峪高中前五届学生基本都是这个模式。为了贯彻毛主席的“五七”指示,落实“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学校经常安排学生到生产队支农。我是1975年进入下峪高中学习,77年高中毕业,就曾经和同学们到后上庄大队往地里担粪,去下峪的毛岭、西窑搞梯田,到原上大队挖苹果树窝。那是一场史无前例的植树造林大会战,全公社初高中学生全部出动,三天时间,每人十个一米见方的树窝,从东沟底到全阳坡,漫山遍野,人山人海,红旗招展,人声鼎沸,场面十分壮观。

勤工俭学是当时高中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学校在下峪上河的北洼沟口,建有学农基地,主要种植一些蔬菜供高中的师生食堂使用。还在南山的楼院开荒种党参(shen)。先是大一点的学生们放火烧山,噼里啪啦的山火在山坡上蔓延,不时有发烫的石头从山坡上滚落。有一个女生夏焕英就是被滚落的山石砸伤,至今脸上还留有那段历史的烙印。大火过后,再把未烧透的树干拉开,整理出一片坡地,种党参、种萝卜,创收自给。现在想起来就觉得后怕,那分明是在焚烧原始森林啊!但在当时,不仅没有人觉得有什么不妥,而且还是老师们津津乐道的一个壮举。

垦荒的主要是第三届学生,四五届学生也有前往。我是第五届,曾在老师的带领下去山上往回运党参、背房椽。天不明就出发,从对九峪开始上坡,经江槽翻过大山,再下到旺河沟底,沿溪流上行,徒步前行三十多里才到目的地。去时同学们一路小跑,一路欢唱,穿行于原始森林,荫翳蔽日,溪流淙淙,茅草没(mo)膝,偶遇野果挂树,必欢喜雀跃,争相摘食。回来时因背着东西,且越走越沉,女生们和一些小个子男生远远地落在后面,有的脚底打泡,一瘸一拐,步履蹒跚,有的下不来江槽坡,就已经夕阳西下、薄暮暝暝了。

学校还在校园内办起了校办工厂,名称是“河南省洛宁县下峪五七高中综合加工厂”。主要生产5406菌肥,当时校办长负责人是张新团和刘秀苗两位老师,工作人员有王珍、靳红梅等,还有不少在校学生参与,产品产量也不小,无代价发放给各生产大队。在那化肥紧缺年代,确给部分农田起到了增产增收效果。因该项目为当时人民公社投资,并没有亏盈之说。

下峪高中当时有贫宣队进驻学校,主要负责师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记得当时的贫宣队有东山大队的李富友、庄头大队的郭荣夫,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个大高个子的李富友。他是个大字不识几个的农民,每次学校集会,他都要上台给师生训话,而且臭长,一次讲话能说几十个口头禅“但只是”,以至于同学们私下叫他“但只是”、“老但”,又有“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李富友来讲话”之俚语私下流传。

下峪高中第一任校长是韦建民,之后是董树本、公克敏、韦永善、杜京叶等任校长。教导主任先后有袁松山、苗令年、苗永杰等担任。文科教师主要有段当中、贾天仁、赵长年,贺廷忱、王玉生、王定基、孙中华、罗世选、雷玉华、雷科、李志化、王红学、程远恒、丁季铎等,理科有曹志中、卫龙喜、韦保忠、尚黑、张新团、苗亚周、马小磨、张保华、费云昌、董宏伟等,英语教师主要有史明义、常虎军、苗文科、董发朝等,体育老师李桂中、李文泽、韦富珍,总务主任崔小读,还有食堂师傅驼背老张、董红文等。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数学老师马小磨,他把所有的数学公式用图画纸一一写出,贴满住室,创设了一个公式王国,无论躺着、坐着,无论面向那里,都有数学公式映入眼帘。语文老师贺廷忱才高八斗,为下峪舞台题写了一副对联:“二流汇集人杰地灵誉天下,群峰环抱良田美宅布满峪”。不仅对仗工整,还形象地概括了下峪的地貌特征,且上下联尾字构成“下峪”地名,实乃精辟绝伦,至今仍镶嵌在舞台两边,熠熠生辉,人见人夸。

下峪高中历时十二年,81年停招,开设初中重点班,82年改名为下峪乡初级中学,共招10届高中学生。为下峪培养了数以千计的高中生,张素亚、叶红军、董宏伟、史红文、王建邦、韦永康等数以百计的优秀学子考入大中专,走出大山,鲤鱼跳龙门。莘莘学子遍布大江南北、各行各业。供职于民政部的董华中、郑州大学教授史红文,都是下峪高中的骄傲。

下峪高中虽处豫西深山区,却与伟大的中国同呼吸共命运,历经沧桑,执着前行。她经历了72年的智育回潮,曾一度回归本真狠抓教学质量;她也曾在校园批林批孔,反击右倾翻案风,大字报满天飞;学生伙上煮一大锅野菜汤,师生同吃忆苦饭,同听老贫农忆苦思甜,同唱“天上布满星,月儿亮晶晶”。曾因毛主席逝世而黑纱白花,“泪飞顿作倾盆雨”;也曾因恢复高考而挑灯夜战,三更明月五更鸡。下峪高中的作息时间也影响并改变了下峪群众千百年来形成的早上吃馍、十点半吃早饭、下午两三点吃午饭、晚上六七点吃晚饭的生活习惯,一天四顿饭改成了三顿饭,一天三晌(上午、中午、下午)改成了一天两晌(上午、下午)。可以说,下峪高中影响了下峪地区的方方面面,影响了整整一代人。下峪高中“自力更生、不畏艰苦、奋发图强、团结向上”的校风传承着下峪人的优良传统,并成为融化在血脉中的下峪性格,正在发扬光大!

【下峪轶事】到此告一段落,感谢各位读者关注阅读!

作者简介:张清华,网名晓青,洛宁县下峪镇人。从教30余年,爱好写作,作品曾发表于《教育时报》、《中学生学习报》等报刊。著有《百年下峪》一书。近年诗文散见于《洛宁文友》、《洛宁城事》、《永怀河洛间》、《搜狐网》及《今日头条》等媒体。其中《下峪轶事》在《永怀河洛间》连载十八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