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礼百年》——在礼村百年巨变

 大美洛宁 2020-07-21


目录

告在礼村民书·····1

张智超书法作品选·····4

张智超自主设计研发的文化产品选·····5

编者按·····6

序一·····7

序二·····8

序三·····10

目录·····11

1、在礼新貌·····15

在礼新貌·····16

同心·在礼社区·····17

郑卢高速洛宁站·····21

碧秀庄园生态旅游区·····23

天宁木业公司·····25

富宁木业公司·····27

台北国际居民小区·····29

2、在礼百年·····31

在礼村百年巨变·····32

抓机遇谋发展·····35

历任村领导机构概况·····37

在礼村党建概况·····39

在礼教育发展及教师队伍·····41

教改新篇·····44

捐资建校碑文碑序·····45

莘莘学子 祖国栋梁·····46

行医济世救众生·····51

白衣天使 杏林妙手·····53

人民公仆 行业精英·····56

青春献军旅 功德载千·····62

蓬勃的在礼村办企业·····64

寿星篇·····66

人物篇······67

在礼村革命烈士·····67

在礼村地下党·····67

民主人士·····68

纪念马腾蛟遇难一百周年·····69

村干部·····70

在礼名人录·····73

行政干部·····73

当代名医·····76

公益楷模·····79

乡贤达士·····81

凡人善举·····83

孝老爱亲·····87

忆爷爷·····88

梅花香自苦寒来·····89

民间艺人·····90

能工巧匠·····92

3、村之魂·····94

在礼村名的来历及演变·····95

为在礼村正名·····96

为在礼村正名请示报告·····97

村之魂·····99

树魂·····103

4、在礼姓氏追远·····104

在礼村家族姓氏概况·····105

千古冤魂花用吉·····106

文韬武略锁阁老·····109

进士门第·····113

祖传世医、功同良相·····120

李门人才辈出·····122

书香门第  教育世家·····124

义举感天地 美德传古今·····125

在礼五王·····126

耕读传家故县陈氏·····127

贺家大院兴衰记·····130

5、文化在礼·····132

古迹寻踪·····133

无极洞神灵之神话故事·····140

佛教概说·····164

诸圣语录·····166

佛门新秀王跃军·····167

6、传说·····168

花御史的传说·····169

锁阁老的传说·····169         

无极洞的传说·····170

观音送子的传说·····171

土龙的传说·····171

祭祀圪塔的传说·····172

奶奶庙的传说·····173

故县莲花寨的传说·····173

猕猴桃·····174

瞧夏的来历·····175

故县古槐树·····175

挪挪寺的传说·····176

石婆的传说·····176

7、附录·····178

张玉调画一地粮碑记·····179

永宁志序·····180

大观亭记·····182

大观胜概·····184

锁氏古冢·····185

在礼古宅·····187

历史的见证·····191

诗词二首·····193

故县水库杂感·····193

在礼武圣庙碑文·····194

陈明章书画作品选·····195

编后语·····198

编者简介·····199

在礼村百年巨变

马五三

洛宁县在礼村,位于县城东十里,南临洛河,北依丘陵,村四周为洛河川区平地,有水地、滩地、及丘陵坡地共计四千余亩。现有人口四千余口。近百年来,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具体表现在村址的演变,村容村貌的演变,人们生活状况风俗习惯的演变,人口数量变化及人们精神状态演变几个方面。

 村址的演变

在礼村在解放前分为三个自然村,即在礼村、洞沟村和张家坡。在礼村有三个寨围子,南寨最大,中寨次之,北寨最小。南寨和中寨之间相隔约十五丈,北寨与中寨之间最近处约十丈。距在礼村西北方向约一里半有洞沟村,洞沟村往北上土坡约二里有张家坡。洞沟村大多数人家住在沟内,依沟东西两侧住土窑洞,少数人家在沟口,住瓦房。张家坡在北丘陵上半坡,有几户人家,住土窑洞,只有几十口人。

解放后,随着人口增加,原有村址不够居住。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逐年都有多少不等的人家新建住房。从寨围子里往外迁移。民居逐渐将寨墙以外,东西两条路之间所有空地全部占完。再之后,村西又将南北路以西几十亩耕地占为宅基地。村南头的几个队的人无处可住,又将村子迁到公路以北和余庄村相连之地,新建了一百多座院落。

洞沟村,由于新修由电站引水渠,引水渠以北的人家都迁至沟外,在沟口沿丘陵坡根往东和往西两个方向盖房,加上故县水库移民到洞沟的人口建房,现在洞沟村东西有一公里长。

至此,全村居住占地面积比解放初期扩大两倍还多。

二十世纪后,从洛阳到卢氏修了高速公路,洛宁县出入口设在了在礼村,修路占用了近二百户人家的宅基地,为安置这二百户人家,加之当时的形势是建设新型社区,在村东又占用了约一百亩地,新建了二十多幢七层高的楼房。

村容村貌的演变

村容村貌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人们住房建筑风格的变化上,大体分为四个阶段。

(一)土木结构时期

时间为解放以前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村中房屋绝大多数为土木结构,极少数小房子是草房。上房大多为三开间,极少数是五开间,进深五米到近七米不等,多数上房出前檐,屋内棚木楼,厢房多为三间,面积在三平方丈左右。窗户为木制方格形或长条形(极少数也有花格形的)以白纸糊之。房屋全木架、土墙、上盖青瓦,下边是青石彻成的根基。屋内陆面绝大多数是土地、很少部分是方砖铺地、可方砖都被砸烂,说的是怕被不肖子孙扒去卖了。

(二)半土木结构时期

二十年世纪八九十年代,房屋建设有了进步,虽然仍是土木结构,可墙内的木柱子已经没有了,代以青砖腿,大梁直接压在砖腿上,山墙已全部用砖,或用砖表了外层,其他部分仍是土墙。窗子改进成木制玻璃窗。建筑面积没有多大变化,基本照旧。

(三)砖混结构时期

从九十年代开始,村民建房有了突飞猛进的变化。随着机器制砖工艺的产生,砖的价格与人们收入之比有了下降,建房一改木架结构为砖混结构——平房。建筑面积由七、八十平方米逐步变为一百多平方米。窗户由木制玻璃窗,到铝合金窗或塑钢玻璃窗,屋内陆面也成了水泥地面。进而铺上地板砖,也有水磨石地面的。就连大门楼多数也成了砖混结构。

(四)楼房时期

公元二千年至今,房屋由一层平房,盖成二层平房,也有三层、四层的,并非人口多得住不下,而是越盖越漂亮,有互相攀比之意。部分人家的楼房全外粉刷、很是漂亮。半数以上人家的院子也都硬化成水泥地面。

再加上村东新建的社区,有二十多幢七层楼房。全村楼房比比皆是,今非昔比了。

另外,村貌的变化,也表现在村里街道的变化上,之前,村里全是土路,每逢雨天,泥泞不堪,从九十年代起,用了近二十年时间,全村大街小巷几乎全铺成了水泥路。人民生活方便了。

生活状况及风俗习惯的演变

从解放前到解放初期,晚上照明,先点是油灯,再到点煤油灯。文革之前,在礼村就建立了小型水电站,人们用上了电灯,并且是免费使用。

现在,用电早已普及,电视机家家都有。冰箱、洗衣机之类,几乎家家都有。就是做饭,很少人再烧柴草、煤,改用液化气、电滋炉了。

随着生活状况逐步提高,人们对精神方面的追求也随之提高,电视机早已普及,有条件之家已更换过好几代,从黑白电视到彩电,由圆角到平面直角,现在许多人看的是超薄型的液晶壁挂大彩电。

村中的年轻人,很多已用上了家庭电脑,不仅玩游戏,还可查资料,有头脑的已开始网上购物了,更可以与出门在外的亲人、朋友网上聊天。

手机也成了生活必须品,成年人,人人都有就连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多数都有。随世代潮流不断更新换代,利用手机不仅能通讯联络,还能看电视,阅读报纸,真正实现了不出家门能知天下事。

人们出行,在文革之前,基本上步行。连自行车,也极稀少。至今,自行车早已过时,多数人有电动车、摩托车、就是小汽车,全村也有一百多辆。

在礼村,民风淳朴,人们勤劳善良。村民能够和睦相处。村里人家凡有婚、丧、嫁、娶之事,村民之间,大多能够互相帮助,并且有财物相馈赠。

在早期,人家生了小孩,附近住的人有送红糖的,有送鸡蛋的,也有送大块豆腐的,还有人送小孩子衣服之类的,就是姑娘出门,村民也要送上一碗饺子,称之为瞧闺女。至于男孩结婚,或是过三年,也都有进礼以示祝贺。

到现在,凡是遇到红、白事,村民之间的交往变成了随份子钱,由开始的十元,二、三十元,到五十元、一百元不等,更有甚者,要随几百元。主家设宴请客。

人口数量及精神状态的变化

人口数量,在解放以前,全村仅有一千余口。到1960年,全村人口也不超过二千口。

第一阶段

这时期,村民的思想意识,基本上受传统思想影响,以农为本,重视教育,在解放以前,村里虽然也有人参与到商业活动中,比如:马书印、李太和与卫义龙三人合伙在王范镇开办商店、取字号为“印和龙”当时也小有名气。但是,从整体上说,人们还是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一心一意放在如何能把自家庄稼做好,多打粮食,以自足,没有太多的商业意识。

第二阶段

人民公社化之后,在大形势的影响下,人们只能被捆绑在农村的土地上,劳动,挣工分,来养活自己,很少有非分之想。只有极少数人感到经济太死,而想另找生活门路,可是迫于形势,只能以为生产队搞副业为名义外出挣钱。以每天一元的数量交给生产队买工分。其中多以木工、泥水匠、小手工业者为主。

第三阶段

改革开放之后,在政策的指引下,略有经济头脑的人,都开始走出田间投身到经济大潮活动之中。从开始的小手工业、小商贩,到后来的承包工程搞建筑,修公路,开加工厂,开矿山,进城经商。就是没有资金、没有技术的年轻人,多数也走出家门,外出打工。遍及各个行业。至如今,全村搞工程、经商等先富裕起来的人已经不少,有些人多达数百万元资产。全村在西安市经商的就有数十户之多,其中有些人在西安市买了楼房、买了小车。在县城居住、经商、工作的人数不低于六百口。

全村的耕地,北坡梯田已全部退耕种植果树,川区的农田,也大面积种上了用材树,不再种地了。人们的思想变了,完全打破了小农经济意识,成为一代新型农民。

抓机遇 谋发展

在礼村是城东开发区内的一个大村,人多地广,资源丰富。北靠凤翼山,南临洛河川。生活在洛水河畔的在礼村民,受河洛文化的熏陶,文化底蕴深厚,历来重教育、讲文明、重礼仪。在礼就是千百年来先祖留给后人的祖训,昭示晚辈的行为规范,并定为村名,劝诫众多姓氏的村民和谐相处。和为贵、礼为先,为人处事应在“礼”。

自古以来,在礼的祖辈世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朝黄土背朝天,辛勤劳作,艰难度日。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在礼村民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在历届党支部、村委会带领下,团结一致,同心同德,努力拼搏,艰苦奋斗,使在礼村面貌和百姓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更快,随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落实党中央“八项规定”和“六项禁令”的贯彻落实。新一届党支部、村委会通过学习对照“规定”和“禁令”查摆问题,要求两委成员作到“身不懒、嘴不馋、心不偏、财不贪”以实际行动践行密切联系群众,关注民生。我们首先疏通全村排水渠道,整修了残垣断壁,基本实现了“户户通”水泥路。初步实现了“布局优化,道路硬化、渠道净化,村庄绿化,庭院美化”的新农村建设目标。其次,我们在县委、乡党委、政府的指导下,将我村北坡的土地实行流转,建立万亩生态园,解除了广大村民外出打工的后顾之忧。

随着郑卢高速公路的开通及高速公路收费站落户在礼村东。更加快了“同心在礼社区”的建设步伐。省政府把在在礼村定为省级新农村社区试点。给在礼村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高速公路在礼村穿村而过,其中280余户农民住房需要拆迁,新社区建设需征地123亩,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但在礼村两委干部经过多次讨论研究,决定迎难而上,并多次召开群众会议,要求党员干部,广大村民认清大好形势,抓住发展的大好机遇。大讲在礼村今后发展的美好蓝图,不破则不能立。要识大体,顾大局,为在礼发展作贡献。要求两委成员包片,全体党员包户,深入到各家各户,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在县乡领导的正确指导下,在全体党员干部的带动下加之在礼在外工作人员的积极协助配合下,终使280余户住房拆迁,123亩土地征收在短短十天内顺利完成。由于工作做得扎实、具体,拆迁征地达到了领导放心,群众满意,零上访的好效果。充分体现了在礼村民通情达理,识大体,顾大局,舍小家,顾大家的淳朴民风。现在在礼新农村社区已初具规模,26栋七层住宅高楼拔地而起。各种配套设施齐全,夜晚路灯明亮,流光溢彩。社区建设已达到道路硬化,环境美化,生活洁化,垃圾三化,路灯亮化。社区内设有:服务中心、学校、卫生室、文体活动场所,幼儿园、电力广电及通信网络设施,社区超市,五保老人公寓,公交站等。不久的将来,在礼村民都能过上城里人的生活。天宁木业、富宁木业建在家门口不出村就能当工人。今后工资收入将成为在礼人生活的重要经济来源,尽管如此,在礼村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在礼村位于城郊,是城乡结合部,交通水电便利。这里有山、有水、有坡、有川、有滩涂、有湿地。无极山水,无极洞院可开发利用,为城区居民提供旅游、休闲场所。中间大片良田,有灌溉条件,可保秋夏丰收。适宜吸收外资联合开发,建高效农业示范田,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建日光大棚蔬菜生产基地。建工厂进行农业产品深加工。村南的大片滩地,已经广植林木。大片湿地计划招商建百亩荷塘养鱼植藕。建以荷塘为中心的莲花公园,可供城乡居民垂钓、划船、观光、休闲游乐,也可丰富城乡居民的菜篮子。同时借助无极山朝阳洞古庙浓厚的文化优势及东邻寿安山老子墓圣地的名望,抓住凤翼山东区绿化工程的契机,打造无极、寿安山旅游区。开发朝阳古洞,弘扬无极洞文化。把文化优势转化为旅游经济优势造福子孙后代。

在礼村有四千余口人,有大批剩余劳动力,为在礼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这里村民勤劳忠厚,热情好客,知书达礼。在礼村古今教师多,医生多、技术人才多,可谓人才荟萃,技艺超群。在礼的村民富于进取和创业精神。我们坚信在礼一定能崛起,一定会跨越发展,一定要赶上时代的潮流,与时俱进,实现这一目标。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我们在礼村两委要努力践行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执政理念。善于抓班子带动伍,带出在礼的经济腾飞。我们坚信:“只要干群拧成一股绳,一心一意求发展,扑下身子干工作,在礼村一定能够实现又好又快的大发展。”在礼的明天更美好。

在礼村党支部书记:刘安国

村委会主任:马来印

2014年9月4日

历任村领导机构概况

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国民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1912年成立了中华民国中央政府。省、地、县也设立了各级地方国民政府,县以下设区里、联保、保甲制。村级设保,负责人称保长。南街刘清新任联保主任,历任保长有刘世俊、马庚未、王占荣、马戊己、马中方、董金水等。

1913年永宁县改名为洛宁县,里、保照旧。1936年由贺崇升发展在礼村教师于超儒,进步青年李尚德、张富龙、李圣化、马子健入党。

1938年中共洛宁县委组建在礼地下党支部,为当时基层21个党支部之一,于超儒为党支部负责人。

1944年7月,日寇占领洛宁,村级除保长外,设立了伪政权称维持会,属日伪汉奸组织。

1945年8月,日寇无条件投降,维持会自行解散,保甲制仍继续。

1947年8月23日,洛宁首次解放。当时随军渡黄河南下的洛宁县党政机关就驻在在礼村。陕州区委书记孙耀彩秘密发展刘满升、吴学智为党员,分别任村长和副村长,领导农会斗地霸、分浮财。同年12月21日夜刘满升、吴学智被还乡团杀害。

1948年10月,洛宁第二次解放,驻村工作队先后发展张克勤、马天姓、王洪亮、翟申等10人入党,组建解放后第一届在礼村党支部。张克勤任党支部书记,翟申任副书记,马天姓任农会主席,马红庆、马应才先后任副主席。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人民从此成为国家主人。在礼村群众在党支部书记张克勤、农会主席马天姓、村长杨中方带领下,斗地主、分田地、搞土改。当时马红庆到余庄区担任文书。

1950年,张克勤参军到县大队工作,第二届党支部书记由王洪亮担任。王西章(小)任副书记,农业合作化后,王洪亮调区里工作。

1955年,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先后组织初级社、高级社。在礼村由李锁林任社长,马红庆任副社长。

1961年,张克勤响应干部下乡支援农业号召,由安徽公安系统返乡,担任第四届党支部书记,王西章(小)、马具才担任副书记,李铁官任大队长。

1967年,党政合一的村革命委员会成立。马么担任革命委员会主任,马照黑担任副主任。

1971年,农村党支部恢复。张克勤仍接任在礼村第五届党支部书记,副书记先后由马么,吴怀奇,张文绪,马海治担任。

1975年,张克勤调公社农机站工作,张文绪接任第六届党支部书记。

1976年,拔乱反正,村革命委员会取消,仍恢复大队编制,李铁官仍任大队长。

1979年,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代,张文绪仍任党支部书记,连选连任,直至2006年告老离职,共任职30余年。副书记先后由马么、吴怀奇、马海治、刘玉祥、马同立、马中立、张新民、马老虎、锁延学担任。

1982年上级撤公社改乡镇,村设村委会。村民委员会主任由马中立当选。三年换届一次,连选连任至2008年,连任村委会主任20余年。

2006年,张新民任第七任党支部书记,张素娥、锁延学任副书记。之后又增补郭建伟为副书记。

2008年,马来印当选为村民委员会主任。

2011年,张新民辞职,乡党委派上官金矿职工刘安国回村任党支部副书记,主持在礼村党支部全面工作。马来印任在礼村民委员会主任。          

2013年2月乡党委任命刘安国为在礼党支部书记。

本节由马中立、马来印 审定

 在礼村党建概况

序言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中共在礼党支部也走过了七十三年的历程。通过访问老党员,查阅有关资料。结合本人四十余年的耳闻目睹及亲身经历。整理出在礼村党建概况征求意见稿,献给党的九十岁生日。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此稿对年轻党员了解在礼支部的历史,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会有所收益。

由于本人阅历有限,此稿难免会有错误,希望所有知情者提供详实资料,以便使在礼村党建概况更完善、更具体。

党建概况

在礼村党支部是我县创建较早的一个党支部。先后更换八任党支部书记。

一、地下党时期

中共洛宁县在礼村党支部,创建于1938年,是当年创建的17个农村基层支部之一。当时我县共有21个党支部。因此,在礼党支部是洛宁县较早的农村党支部。

1936年,首届洛宁县委委员贺崇升发展教员于超儒入党。之后,又发展张俊智(福龙)、李尚德、李长法(圣化)、马子健入党。1938年,洛宁县委创建了在礼村地下党支部。同时于超儒、李尚德还任王范区区委委员(红色沃土第32页)抗战时期,由于日伪汉奸、国民党反动派追杀共产党员。张俊智、李尚德一起投奔延安,参加革命。于超儒因有国共双重党籍,没有撤离。建国后,受国民党党籍的牵连,遭到不公正的对待,1979年后平反。李长法、马子健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

二、解放初期

1947年8月30日,洛宁县城解放。当时随军渡黄河南下的洛宁县党政机关就驻在礼村,由当时陕州区委书记孙耀彩发展刘满升、吴学智二人入党,组织农会斗地主分财产,刘满升为村长,吴学智为副村长,1947年12月21日夜两人遇害牺牲。1948年发展张克勤、马天姓入党。相继又发展王洪亮、翟申、王天芳、王西章(大)、马永平、张戊辰、王西章(小)、马素娥入党。组建了解放后第一届在礼村党支部。张克勤任党支部书记。翟申任副书记。领导农会进行土改。马天姓任农会主席。因为工作需要,张克勤、翟申、王西章(大)、张戊辰先后调出。

1950年,张克勤调出。第二届党支部书记由王洪亮担任。王西章(小)任副书记。合作化后,王洪亮调区里工作。

1956年发展马么、王寿、马长河入党。1958年到1960年大炼钢铁,兴修水库,火线入党多人。当时入党的有:张根、张保寿、张戊申、刘来、李铁官、李妞知、锁延庆、马具才、马具卯、张文绪、吴怀奇、马成方、马黑丑。先后由部队转回党员,李锁林、马全喜、董富龙、李次耐等,党员队伍迅速壮大。

1961年,张克勤响应干部下乡的号召,由安徽公安系统返乡,担任第四届党支部书记。王西章(小)、马具才任副书记。

1971年,农村党支部恢复。张克勤仍接任在礼第五届党支部书记。先后由马么、吴怀奇、张文绪、马海治任副书记,

 1977年,县委整建党工作队进村,发展党员10人。

五、改革开放以来

1978年,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时期。张克勤调离后,张文绪接任第六届党支部书记,直到2006年告老离职,其中支部改选连选连任,共任职30年。副支书先后由马么、吴怀奇、马海治、翟石头、刘玉祥、马同立、马中立、张新民、马老虎担任。前后发展党员6人。

2006年张新民任第七届在礼村党支部书记。锁延学、张素娥任副书记。之后,又增补郭建伟为副书记。

2011年张新民辞职,乡党委派上宫金矿职工刘安国回村任第一副支书,主持在礼支部全面工作。2013年2月正式任命为在礼村党支部书记。

在礼村党支部先后相继又接纳部队退伍党员,单位退休返乡党员40余人。

在礼村党支部从创建至今,共发展接纳党员90余人,现有正式党员58人。

优秀党员代表人物

七十多年来,在礼村的所有党员,为祖国、为人民在不同的岗位上辛勤工作,默默奉献,做出了不朽的业绩。我们应该向为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做出贡献的所有党员致敬,牢记他们的功劳。

在礼村的地下党员张俊智、李尚德同志,在白色恐怖的岁月,不怕杀头,毅然参加共产党,一心跟党闹革命。舍家抛子,背井离乡,奔赴延安,足迹踏遍大江南北,扎根于外地。

解放初期入党的老党员,为新生的人民政权刘满升、吴学智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在礼党支部及广大党员积极参加剿匪反霸,冒着生命的危险同地主、恶霸、残匪进行斗争。并带领村民搞土改,分田地,走农业合作化道路,为改变农村面貌,操心尽力。

张克勤、张文绪两位老支书,两位好班长,几十年来率领在礼村党支部一班人,团结全体党员,带领在礼村全体干群战天斗地,取得了巨大的业绩。使在礼村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治河截流创造了解放以来洛宁治河的先例。为洛河治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确保了在礼村的安全,使村民能安居乐业。农村小水电,使在礼成为全县农村用电第一村。在礼村办工业,机械制造加工也曾有一度辉煌。这些功绩都渗透着两位老支书及老党员的心血和汗水。体现了全体参与的老一代干群的智慧和奉献精神,应记入史册。

在部队入党的党员,人人都有不平凡的经历。特别是解放大西南,剿灭国民党残匪,抗美援朝,对印、对越自卫反击战参战人员为保卫祖国舍生忘死,奔赴战场,马全喜、王新治身负重伤,荣立战功,被授于荣誉军人、伤残军人称号。王治国、杨石民、董金豹等人也荣立战功。

功劳属于过去,荣誉属于昨天。在礼村全体党员如今要跟上与时俱进的步伐。紧跟党中央,同心协力,团结一致,把在礼党支部建成坚强的战斗堡垒。努力克己奉公,无私奉献,牢记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人民再立新功,把在礼的明天建设得更加美好。                           

本节由马中立马老虎 审定

2011年5月30日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马老虎,生于1948年,洛宁县城郊乡在礼村一组人,69年参加山东曲阜防山炮兵部队,74年退伍后历任村干部,2015年出版文史资料《在礼百年》一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