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洪洞及“洪洞迁民”

 大美洛宁 2020-07-21

推广一、长期招生 安排就业

河南九派教育教你一技之长

帮你实现创业梦!

推广二、红包新玩法 能发也能抢

小时候,常听老人们说:咱们是从山西洪洞迁来的。从小脑际中常常勾画着洪洞的模样。近年来,我查阅了一些姓氏的家谱以及洪洞《大槐树志》和《洛宁县志》,上面确有“洪洞迁民”的记载。

据洪洞《大槐树志》载:洪洞位于晋南临汾盆地北端,以城南有洪崖、城北有古洞而得名。这里汾河中流,霍山泉涌,稻田肥美,素有“北国江南”之誉。 

山西表里山河,西、南有黄河围护,东面有太行阻隔,易守难攻,中原地区的兵火难以波及,再加上多年风调雨顺,经济繁荣,人丁兴旺,在元末明初,出现了人多地少,有丁无田的局面,与河南形成鲜明对比。明代洪武至永乐年间,曾七次在此地集中泽、潞、沁、汾、平阳等地的“有丁无田”、“丁多田少”之户,迁居彰德、卫辉、怀庆、大名、广平、张家口、洛阳、风阳等地区。

迁民的原因,是由战祸和灾荒引起的。据史料载:元朝从开国到亡国,长期内外用兵,国库空虚,于是强为聚敛,以致百姓怨声载道,群起反对。泰定四年(公元1328年)至顺帝十四年(公元1349年),河南曾多次发生旱灾、水灾和虫灾。中原地区赤地千里,人烟稀少。据传说:元顺帝年间,洛阳、河内(今沁阳、博爱)大旱,又发生蝗虫,蔽日遮天,庄稼草木被吃光,颗粒不收。乡民或外逃谋生,或饿死本土,加之战祸,百姓伤亡甚多。曾有传说,十字街扔元宝都没人拾。朱元璋建立了明王朝,为了恢复和发展中原生产,采取了迁民垦植的措施。当时,由于山西未遭战祸,人口众多,洪洞又居晋南,交通方便,所以就把周围各县的迁民集中在广济寺内,由后军都督佥师负责,分迁各地。 

据《明实录》载:移民的地方主要有汾州(今汾阳)、辽州(今左权)、沁州(今沁县)、泽州(今晋城)、潞安州(今长治)、平阳府(今临汾)、共辖51县。而治所在今临汾市的平阳府就辖28县,人口最为稠密。洪洞县是平阳府的人口大县,且地处交通要道,自古设有较大驿站。驿站北面二里之遥就是标志醒目的“树身十数围、树荫蔽数亩”的古大槐树及广济寺。负责移民的官员在这里设局驻员,集中移民,编排队伍,确定去向,发放“凭照川资”。对自愿外迁的予以奖励,对不愿外迁的实行派迁,如有丁无田者举家外迁;丁多田少者,三丁抽其一,五丁抽其二。移民到了迁徙地,由当地官府安排迁入村庄,划拨田亩,发放耕牛、农具、种子及安家费,并免赋税三年。 

广济寺西临汾水,南近涧水,南北丘陵绵延。当时迁徙之民被集中在宽敞的寺院里,感到前途渺茫,对广济寺恋恋难舍。他们看到左侧大槐树頂上有一老鹳窝,便触景生情地道:老鹳尚有窝巢,我们迁居何处?于是,大槐树和老鹳窝便成了泣别故乡的标志。 

炎黄子孙素来恋家,穷家难舍,故土难离。因此,移民带有很大的强制性。官方怕移民们半路逃跑,就在编好队后,将移民一个个反绑起来,中用一根长绳子连接成串,押解上路。移民长时间被绑,习惯了,以后也爱背着手走路。现在不少人爱背着手走路,不是充领导,据说是“移民血统使然”。另外,路上有人要大小便,就得喊:“报告公差,请把我的手解开,我要方便”。说得多了,简化成:“报告,解手”。再后来,一喊“解手”,就知道什么意思。 

时隔600余年,大槐树下分迁之民,已在各地扎根,安居乐业,子孙繁衍,像大槐树一样枝繁叶茂。洛阳地区大部分姓氏都是从洪洞迁来的。初到这里人口很少,而现在都已人丁兴旺。洪洞迁民虽已时隔如此之久,但其子孙一直怀念着山西洪洞的老家,怀念着广济寺大槐树的老鹳窝。为了怀念故乡,每到新居处都要在门前栽一棵槐树,以表明自己是山西洪洞大槐树下迁来的。 

春去秋来,年复一年,原来的广济寺和大槐树虽被汾水冲毁,然而人们为了纪念它,又在原址新修了碑亭,撰刻碣文,垂之千古。 

作者简介:雷学林:坡头人,1972年在广西柳州钢铁厂参加工作,做政工宣传。1981年调到洛阳石油部一公司,2011年退休。业余时间寄情于洛宁雷氏文化研究。于2013年出版“洛宁雷氏宗谱”。

洛宁城事媒体平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