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能忘却的记忆

 大美洛宁 2020-07-21

推广一、长期招生 安排就业

河南九派教育教你一技之长

帮你实现创业梦!

推广二、红包新玩法 能发也能抢

洛宁姓氏文化

不能忘却的记忆

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顾问

洛阳市姓氏研究会理事程卫东

故县水库位于洛河中游,地址在洛宁县境内。东距洛阳165公里,北距三门峡154公里。是一座以防洪为主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是黄河下游防洪体系重要配套项目之一。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计划建设到1993年10月全部竣工,经历了四上三下,历时近40年,总耗资8亿多元,终于划上了一个完满的句号。建设完成了豫西深山明珠山城,它必将惠及当代,泽被后世。

故县水库,淹没面积30平方公里。涉及洛宁、卢氏二个县四个乡镇、22个行政村,41个自然村,133个村民组,需搬迁人口17000多人。淹没区的故县盆地、范里盆地都是两县自然条件好的农业区,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灌溉条件好,粮食产量高,交通方便,但这20多个行政村的人民为了国家利益,抛小家、顾国家。在党的各级政府组织领导下,分别迁到了新住址,开始了他们新的生活。但我们一定要尊重历史史实,不能忘记这些美丽的地方,以史实教育后代,述说这不可忘却的地方。

故县街

春秋时期,西北几支少数民族,向内陆迁移。其中一支看重这块宝地,就定居在这里——故县。史学家称其为“卢氏戎”,范围就是故县至范里。后来卢氏戎同其同时内迁的陆浑戎。“洛河戎”向周王室发难,晋国出兵将他们驱赶到西南的四川和西北的甘肃。这里才恢复平静和安稳。故县——原名古县,根据考古发掘,这里五千年前就有人类居住,是一处古县城遗址。

故县,位于洛宁县城西74公里的洛河盆地。四面环山,洛河横贯其中,海拔480米左右,面积二十平方公里。故县街所居住的人以陈姓、王姓、赵姓、任姓为主。根据他们的家谱记述,他们是明朝初年,由外地迁徙永宁故县垦居。

故县陈氏家族,乃黄帝第八代嫡孙圣君虞舜之后也,传三十二世孙偈父,为周陶正,因冶陶有功,武王以元女太姬妻之,生子满封陈(今河南淮阳,为汉族陈姓发源地)以奉舜祀,遂以陈为姓,传八十一孙陈骞。骞字仲弓,东汉颍川人也,乃桓帝时之名士,为吾陈氏颍川始祖(这一支乃中国人陈姓共同祖先)繁衍绵延,遍及全国各地。迨元朝末叶,群雄并起,反抗外族统治,历经战乱,长江北岸,黄河中游瘟疫满目,居民死伤殆尽,明初以移民补虚政策实施。明末清初陈姓由外地迁徙洛宁故县桑峪垦居,后移居故县,此乃陈姓颍川之分支,原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底下而来(大槐树底下为移民集散地)。移民进行路线:洪洞县经临汾(旧汾阳)向西南行,经运城至风陵渡过黄河经潼关,灵宝至故县。

经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抢救发掘证明,故县历史上曾是一个小国的故城。唐朝时,官府有意在这里设县,所以叫故县。唐宋以来,故县所处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西出卢氏、东入洛阳的要道,是永宁西部山区一个古老重镇,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各种日用百货、生活器具、牛、羊、木材市场应有尽有,是洛、卢、栾、灵土特产品集散地。东西大街长600米,两旁临街店铺林立,洛河码头在村南100米处,水陆道路畅通,集日交易额都在数十万元以上。

抗战胜利的前夕,1944年5月。日本侵略军占据故县,大部分人逃离,躲进山中。日军对各户进行了搜查,实行了烧、杀、奸、掠,烧毁房屋店铺一百多间。当时未逃离的平民20多人被枪杀,敌人对水井投放了毒物,枪杀的尸体被丢进井中。

1944年5月下旬,国民党38军17师49团和50团进驻故县。这里中共中央派太岳军区一旅政委周仲英,也随38军到达故县,随行的有地下工作者张希鼎。他们的任务是发动38军起义,当时该军的49团、50团、51团都被中共党员控制。经过几个月的发动和组织,于1945年7月17日早晨,师直机关,师直部队、50团、49团三营共3000余人宣布起义,部队移师河底西村,毛泽东主席为此事,向二分区司令部发来贺电,这在洛宁抗日历史上也是第一次。

洛宁1947年8月解放,1950年7月故县区政府宣告成立。1956年撤区建立中心乡,1973年,设故县人民公社。为建水库故县乡迁设在寻峪,故县街现在已成了故县水库淹没区中心。

故县河东村

河东村历史悠久,位于洛河中游的故县盆地中下游与故县村一河之隔,座北向南。因居于洛河东岸,而名故县河东村。根据对该村两座秦墓的发掘资料证明,河东村在两千多年前,居住人口已具相当规模,遗留痕迹丰实。该村有三大姓同村相居,据家谱记载,明初赵姓先从洪洞迁来。明成化年间(1465-1487)王姓迁来。明末雷姓迁来。经过数代人的辛勤努力,赵、王两姓人口逐年增多,产业也随逐年积累雄厚。开始办教育兴私学,培养子弟,使河东村成为盆地中的文明古村。

河东王氏始祖王兴,浙江人,公元十五世纪末,约在明成祖(1465-1487年)年间迁入洛宁豫西。长子王正定居陕州西凡村(今陕县),次子王礼定居故县河东村,三子不详,四子王成定居永邑山后村(今洛宁县小界乡山后村)。西凡村王氏今已传到二十四世,总人口3100余口;山后王氏今已传到二十四世,总人口3000多口;河东王氏自礼公立祖以来,历代先祖团结进取,不断发展壮大,今已繁衍到二十二世,总人口超过了3000,主要分布在洛宁,卢氏两县。纵观五百余发展历史,大体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一 初始发展期

二 明末清初停滞期

三 稳定发展期

四 民国兴盛期

五 新中国快速发展期

河东村建有千佛寺,尚三庙,菩萨堂、尼古庵、花莲寺、长青楼等古迹多处。最大的古建筑群是千佛寺和尚三庙。千佛寺有正殿、前殿、南堂三部分组成。正殿供奉佛祖释迦牟尼像,前殿供奉四大天王,西殿偏房供哼哈二将。正殿东侧有钟楼,西侧有鼓楼,殿堂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所绘山水人物栩栩如生,四周有古柏六十余棵,寺后建有佛塔三座,隐居在苍翠的柏树林中。

相传,千佛寺建成后,主持和众和尚都已到齐,但寺内缺铁钟一口,不能开院奉神。三月十四日早,一小和尚正在扫院,只听空中传来:铜钟落北京,铁钟落河东。突然至西向东刮来一股大风,风中有一大钟,和尚眼疾手快,举起扫帚向钟打去,钟落风停。众和尚和香客100余人,将钟安放到钟楼上。从此,每年三月十五为千佛寺香会,远近数百里,乡客云集,热闹非凡,千佛寺也成了人们祈祷平安的圣地。

尚三庙:在村南沟口处,座北面南,有正殿五间。中供尚三像手执黄汗蛇,威严雄壮,左右有马王青苗、火神等诸神。前边有献殿,再前山神,土地庙,西面有风婆庙。每年三月十五日有大戏三台,各种响器,耍伙齐来祝兴。会时庙门上,张贴对联是:庙迎清水千年照,面对青山万株柏:“横幅尚山庙会,四海太平”。1938年由王化南主持将尚三庙改建成,河东国民小学。由地下党李秀山在这里任教,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穷苦大众,团结起来闹革命。这里很早就建立了党的组织。

河东村西南有一峰,东边是陡峭的山岭,西面是洛河,南面是石崖,只有北面崖上长着柏树。传说宋时高门关守将高望退役后寄居该山,取名高望寨。清末,河东村财主,为了保护财产,在高望寨修筑围墙避乱。解放前王化南同其子在高望寨建了四合院,一有风吹草动他们就带上全家上到寨中。护兵看守北面道路,成了一将挡关,万夫莫入的重地。

据八十岁的雷丙申回忆说,小时听爷爷对他说:村东是一片树林,全是江子树,坡叫江子坡。坡西长有棵大豹榆树,树五六个人才能合抱住,树很旺,树冠遮地亩余,行人和村里人,夏季都在此乘凉休息。传说一邦赶脚路过这里,在树下喂牲口。从林坡找到一个破砂盆,倒了一盆小豆,结果几头牲口吃饱了,但小豆还是一盆。他们觉得这是个宝盆,就把它埋了起来,打算回时带走。谁知道待他们回来时,江子坡的树叶全变黄色了,再也找不到埋盆的地方。

河东王氏祠堂,是仿嵩山中岳庙,座北面南,明山暗五。祠外有月台,两侧有厢房,雄伟别致。雕梁画栋,山水人物,鱼鸟走兽,千姿百态,洛宁闻名。祠堂中竖旗杆两根,传锣、执事、可笠伞等齐全。是王氏十一世祖,来显所主持修建。并主持修过王氏家谱,已失传。相传,王来显先生从小住东沟崖沟口,自家一个小院,人称“当中院”,他祖上家业殷实。王来显勤奋好学,刻苦读书,废寝忘食,曾多次误将墨汁当茶喝,引为美谈。于光绪八年(1883年)中岁贡,因身后无子谢绝赴任。后取侍女为妻,80岁得子取名锡珍,小名八元。其后人为王东庆、王东义。

河东村有名望的首推王秉德,一生教书,桃梨满天下,在阳一百零一岁。

王化南(1885-1959.11),字文宣。早年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辛亥革命后曾任二十路军四团上校团长,后任少将副官。任河南同乡会会长,靖国军驻洛阳吴佩孚部联络官。二十路军副官长。1936年到1937年任二十军七十六师二二八旅旅长。在上海句容,同日寇作战。1950-1955年在兰州开办“工农书店”。1959年11月在故县河东家中病故,终年74岁。

王绍基,(1905—1950年),字希仲,王化南长子。毕业于省立第四师范,民国时任千佛寺特别区区长,县商会会长,县自卫队大队队长。1946年任洛卢灵反共联防指挥部指挥官。1950年12月7日被人民政府镇压。

王国基,字友仁,系王希仲堂弟。1946年任“洛卢反共指挥部”副指挥官。1947年洛宁解放后,组织地方土匪,自任司令,盘踞故县、上戈一带。1947年11月带土匪数百人血洗五区区公所,惨杀区长席太恒,副区长任成周等36人。1948年1月在故县街,一夜间杀农会干部数十人。1950年5月4日,被人民政府镇压。

窑凹村

位于故县南5里处,北与高原接壤,南与关上为邻,西接董庄,东连故县。明朝时村很小,只是四十口人,取名东莹。村里大部分为清代迁徙而至,先是在沟凹处,打窑洞居住,因此取名窑凹村。

村西十余里地崇山峻岭,深谷幽间,唯牛心山峰栾独秀,其左右分脉两支,蜿蜒起伏,宛若两条巨龙飞铈东去,直抵洛水,人称“二龙戏水。窑瓦村便峡于其间,两端始起宽不足十丈,东去逐渐开阔平坦,及至黄沟湾遥望莲花寨,十里有余,犹如一硕大的宝葫芦平置于二岭之中。

窑凹贾氏一脉立祖人永福,字百瑧者,于清康熙三十年(即公元1692年),自山西闻喜县裴社村迁徙永宁(今洛宁)窑凹村,距今已有三百余年历史。三百余年来,贾族一脉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尽沧桑,生生不息,有过苦难,也有过辉煌。现已传世一十四代,一千余口人,分居全国多个省市和地区,人丁兴旺,事业宏达。

据窑凹祖碑记述,贾氏先祖墓位于窑凹胡坡湾莲花寨西侧,原碑文曰:常思乐土之适,何代几有记述之善,自古为昭我父贾公讳永福,字百王秦者,本贯山西闻喜县裴社村人也,于清康熙三十年迁居河南永宁县窑凹村,授室卢邑东营村党氏,此不过违天之孽,幸彼苍庇庇佑,生不肖兄弟四人,继而获孙一十三人,曾孙四人,子孙森立,家道渐昌,即我父于今亦无归志,不肖等谨遵父命,体大人之心,安居兹土云尔。

村左右两侧林木葱郁,青山叠翠,开阔平坦之川涧区良田千倾,阡陌纵横,四季黄绿相间,物埠年丰,村中古木参天,绿荫合地,人欢马叫,好个世外桃源。

窑凹村黄沟湾组,是水库淹没区。洛阳地区文物工作队,在这里考古挖掘,清理汉墓一座。此墓因早期进水,遗物多残损。在墓的西北角,有塔式陶楼一座,陶俑6个,陶鸟一个,有铜镜3面,铁刽一把,大量五铢钱,铜马车饰12件,陶仓、陶罐、灶、猪圈等,鉴定为东汉中晚期。出土器物有较高的工艺水平。特别是陶楼造型典雅别致,设计精巧合理,是研究我国建筑史、雕塑史以及中国古塔的起源,提供了实物资料,证明黄沟湾历史悠之。

此汉墓为一座砖石墓,坐东向西,有墓道、甬道、主室及左右耳室组成。全墓均用长32宽12,厚6厘米的青砖砌筑,距地表5.5米,墓道长5米,宽1.1米,底部为斜坡状。

甬道包括墓门和封门砖,全长1.55米,宽1.1米,高1.3米,甬道两壁用青砖错缝平砌,顶部采面三层卧砖起券。墓门用砖平砌封堵,坚固整齐。

该汉墓主室平面近为正方形,南北长3米,东西宽2.9米,墓底用砖顺缝平铺。四角均用错缝砌筑,高1.4米,逐渐收,形成窟隆顶,高2.6米。主室南北各有耳室一个,北耳室较小,长1.5米,宽1.3米,高1.2米。南耳室较大,长3米,宽1.77米,高1.6米,墓壁和耳室均错缝相砌,主室东壁正中有一假耳室门框,高1.4米,宽1米。内用砖斜缝嵌砌,做假封门状。

这坐汉墓的发掘,证明洛宁故县盆地人类较早已经居住,墓葬特征与洛阳烧沟汉墓形制相仿,铜镜中的“三兽镜”出现应于灵帝(公元168-184年)中平前后,此墓为东汉中晚期。

窑洞,是窑瓦村一张古名片。先民们因交通,经济等因素制约,在沟沟叉叉掘洞为窑以栖身。窑洞有新有旧,有大有小,深浅不一,装修有别。老旧窑可追溯到几百年乃至上千年,新窑洞皆为上世纪五十年代所修建。一门一窗,高不过七尺,深不过两丈,掏一炕窑可栖身者谓之小窑;一门三窗,高有丈二。深五丈开外之大窑尚存二十有余。大户人家更是装修别致,窑内铺以合缝楼板,油漆光亮,楼板以下白灰涂壁,光可鉴人。冬暖夏凉是窑洞所独有特点,加之窑洞独有红粘土坚固无比,所掘之窑洞特坚固。年深日久,久而久之,烟熏火烤依然坚固如昨。现今窑瓦存留下来窑洞尚有147孔。同古窑洞相随相伴还有依土崖而挖凿的”天井院”。挖洞开院,四周皆可掘窑洞,诚可谓洞天府第“天井院”工程之巨,除土方之浩大实属罕见。于今村内尚存完好的“天井院”4处。

窑瓦村的区划归属可以追溯至清初。康熙三十一年以前属长渊。乾隆五十五年归西路底张里。民国十八年,里改保甲制,窑瓦改属故县联保管。民国三十一年窑瓦单建为第十一保,归故县乡辖。1958年成立下峪乡人民公社,窑瓦作为一个生产大队属之。1983年改社为乡,下峪,故县分设,窑瓦属故县乡辖行政村。

西施

西施村原名西寺,因在河东千佛寺西而得名。它位于下峪村西南7公里,东连东山唐家坡,南接北至,北临洛河,西至沙河口。卢氏范里村改名范蠡后,相传,范蠡夫人西施女身死西寺,遂改村名为西施。

西施村中有座古庙,名西施庙。坐东面西,有山门,正殿和南北配殿。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曾进行过修葺。正殿三间,殿瓦,鸱吻为铜铸件。正殿正中塑有西施和越大夫范蠡像,配殿内供奉是送生、眼光二神像。

史料载:范蠡春秋末年政治家,字少伯,楚国苑人(今南阳人)。越大夫,越为吴所败时曾赴吴为人质二年,回国后,助越王勾践刻苦图强,后来灭吴国。西施,春秋末年越国芝罗人(浙口诸暨人)。由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成为夫差最宠爱的妃子。越灭吴后,范蠡、西施、游齐国改名朱陶公,西施改名先施,开始经商致富。后范蠡沿洛河到卢氏国做生意,西施在洛河边故县戎,帮助当地人们养蚕巢丝、织绸。使这里人们从西施手中学会了纺线织布,增加了经济收入,提高了生活条件。后西施染病死于这里,人们为了纪念她,在村里建西施庙祭祀,并将村名也改为西施。

西施村历来属下峪乡管辖,她依山傍水,土地肥沃。盛产花生、棉花、小麦、玉米,苹果,但交通十分不变,东有大山档道,悬崖峭壁。下有洛河旋涡深潭,各曰红石崖‘小鬼腿“西有石崖,上是峭壁,下面是洛河险潭,传名叫”阎王碥,东西无法通行,成了一个封闭的山村,清末的同治年间,西施村王作舟出资顾工,并亲临实地测量计算,决心斩断“小鬼腿”修通东去道路,在红石崖上凿出层层洞穴,歇上柏本桩,之后又一个人出资组织村民向西边的阎王碥进发,经过数月的苦战,阎王碥变通了,小鬼腿被斩断,改变了全村交通和生活条件,人们送王作舟外号王善人。

移民村还有沙沟、关上、北窑、高原村、东山磨沟等,村村都有讲不完的故事。

作者简介:程卫东,男,1947年生,洛宁县大原村人,县政府烟办原副主任,2008年退休,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学研究会会员,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顾问,洛阳市姓氏研究会理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