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漫话姓氏

 大美洛宁 2020-07-21

洛宁姓氏文化研究会李念东

一、漫话姓氏

二、话说河南姓氏

三、洛宁县姓氏情况

四、寻根问祖

五、刘姓的起源与分布

六、赵姓的起源与分布

七、李姓的起源与分布

八、张姓的起源与分布

九、王姓的起源与分布

十、郑姓的起源与分布

一、漫话姓氏

说到姓氏,人们很自然会想到《百家姓》。其实,百家姓收单姓四百三十四个,复姓六十个,加起来其还不到五百个。而我国《中国名人大词典》则集有四千一百二十九个姓。实际存在的姓,也许还不止这个数字。我国人民的姓氏林林总总,十分丰富,极为庞杂,是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的表现之一。姓氏作为标志家族系统的符号,它的存在已经有好几千年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与一个民族的语言、历史、地理、宗教和阶级状况有着密切的联系。姓氏原先是有贵贱之分的,只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制度的更新,这种区分才逐渐消失,最终只剩下符号意义而已。

我国的姓氏产生于原始社会。在上古时代,姓与氏是有严格区分的。姓是表明个人所在家族的符号。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顾炎武根据《春秋》考证了秦汉以前的二十二个姓。然而这些姓究竟如何发生,语焉不详。汉朝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人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因生以为姓,从女生。”所谓圣母生天子的神话,只是无稽之谈,但是姓由女和生合称,这一现象值得注意,从《国语·周语》和《晋书》记载的上古天帝赐姓的名称,主要是姒姓、姜姓、妫姓和姬姓。姒、姜、妫、姬都从女旁,绝不是偶然的现象。清代学者徐承庆说:“姓之本义为生,故古通作生,其后因生以赐姓,遂为姓氏字耳。”显然,姓是母系氏族社会共同血缘关系的称号,当是没有疑问的。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向前发展,父权制代替了母权制。到了父系氏族社会,以男子为主体,情况就起了变化,特别是进入奴隶社会以后,把姓氏打上了深刻的贵贱烙印。清人袁枚在《随园笔记》中说:“礼疏云:天子赐姓赐氏,诸侯赐氏不赐姓。贵有氏,贱无氏;男称氏,女称姓。姓者,所以统系百世而不变者也;氏者,所以别子孙所自出,一传而变者也。”这就是说,氏是辨别贵贱而又为贵族独有的标志。每个人一生下来,姓是早就确定了的。在以男子为中心的周代,男子作为氏族的主体和当然代表,只称氏而不称姓。至于女子,则称姓。贵族女子在婚前婚后,生前死后,有种种不同称呼的方法,但无论怎么称呼,必须带上姓。这时候的姓,实际上是能否通婚的标志。姓同而氏不同者,禁止通婚;氏同而姓不同者则可以通婚。姓氏的区别还表现在:姓是稳定不变的,而氏则是可变的,有时还变化得相当频繁。尤其是诸侯公室和卿大夫,有的不仅上一代和下一代不同氏,而且一个人一生前后可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氏。氏的这种变化更替往往反映了在财产和权力再分配的政治斗争中,贵族内部各派力量的彼此消长。当然,姓和氏的区别也不是绝对的。如果把西周时代的一些异姓再追根朔源的话,很可能出于同一个源。如此说来,这些异姓在形成之初,完全相当于日后有一个姓派生出来的不同氏。所以我们说姓和氏的区别总是联系一定历史条件而言的。

先有姓,后有氏,姓是母系氏族社会的族号,氏是父系氏族社会的族号,纵观历史上的情形,大体如此。姓氏作为一种古老的符号,曾经与奴隶社会的宗法等级制度荣辱与共。但是随着宗法制度的崩溃和氏族贵族的瓦解,春秋以降,特别是战国时期,姓氏制度就发生了许多混乱。到了秦汉以后,姓和氏不再有严格区别而逐渐融为一体。顾炎武在《日知录·杂论》中说:“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太史公在《史记》的“本纪“中说秦始皇姓赵氏,说汉高祖刘邦姓刘氏,不那么重视“姓”与“氏”的区分,就是明证。

至于姓氏的具体来源,各家论述颇多。大体分为以下几种:有以祖先的图腾崇拜对象为姓的,如牛、马、龙、熊等;有以祖先的族号或谥号为姓的,如尧的祖先族号唐,其后代便姓唐;有些姓是和职业和官职有关,如卜、祝、巫、史等姓;就是因为他们的祖先担任过这些职务;有些姓氏则和地名有关,如齐国公族大夫分别住在东郭、南郭、西郭和北郭,其后代便以此为姓;有的是以河名为姓,山东有一条河叫沂河,居其侧者便以沂为姓;有的是以封地为姓,如周武王封其裔孙文叔于许,文叔的后代则以许为姓;有的以祖辈的字为姓,如郑国公子偃,字子游,其子孙便姓游;有的以杨、柳、柏、花等植物为姓;有的还以数字为姓,如伍、陆、万、第一、第二、第五等姓;有的少数民族经过民族融合改为汉姓,如唐朝的沙陀族首领朱耶赤心改姓李,宋朝西夏国主元昊曾改姓赵等,这些说法是否正确,不能细加考证。

但是,我们看欧美人的姓氏,如英美人姓“史密斯”的,法国人姓“菲里尔”的,俄国人姓“库兹涅佐夫”的,意思都是铁匠,可能是他们的的祖先从事过铁匠这种职业。再如美国著名小说家杰克·伦敦,他的祖先就是以伦敦为姓的。可见根据职业、地名等来作为姓,在不同的民族之间也存在着一些相似之处。姓氏只是一个历史符号,它总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演变的。从这个意义上看,姓氏的变化,从某些方面也反映了一定时代的特征。(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李念东,男,1948年生,洛宁县旧县村人,郑州一中毕业,先后在山村小学、乡镇中学、县城高中任教,中学高级教师,2009年退休,曾在市级以上报刊发表文章数十篇,1996年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发行《李念东作品集》.(张宇作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