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话说河底牛渠村王姓

 大美洛宁 2020-07-21

洛宁姓氏文化研究会吴电智

话说河底牛渠村王姓

洛宁河底牛渠村,昔日有名穷山庄。

改革开放四十年,翻天覆地大变样。

再接再励信心足,干部群众斗志扬。

美丽乡村新目标,锦上添花奔小康。

牛渠村历史悠久,村中发现有古代四个石臼、四座碾盘。村内有吴王段张四姓,历史上还有史姓、任姓、段姓。段姓由清代晚期大明迁牛渠村。张姓由民国城村迁牛渠。任姓只有传说,史姓有据可查,最晚从重修牛渠千佛寺记载中有史姓人士。清嘉庆十五年有史姓两兄弟捐资贤德,民国不见踪影。吴姓入住不详,王姓是明代洪武四年由山西洪洞县迁居,距今已有七百多年历史。

牛渠王姓属三槐王氏,三槐王氏是目前王姓中最大的分支,源于周灵王太子晋,远古姬姓,平狄有功,赐姓王。每个家族都有自己的堂号,三槐王氏堂号为《三槐堂》。《三槐堂》起源于宋代,宋天宝二年(公元969年),有人告密魏卅节度使谋反,宋太祖派兵部侍郎王祐暗查。王祐明察暗访,无有实据,就如实禀告宋太祖。宋太祖反而不悦,没有提升王祐为宰相。王祐在自家庭院栽上三棵槐树,并曰:“吾子孙必有三公者”。后来果然应验,儿子王旦在宋真宗成北宋名相。《三槐堂》成为王祐家族的堂号,闻名天下,枝繁叶茂。如见到《三槐世第》《三槐门第》即为王姓家庭。

牛渠王姓始祖王越,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由山西洪洞县领旨到汤阴任知县,其三子随父移居永邑(今洛宁县)。长子六荣居杨坡,三子六兴居崛山,次子六谷居牛渠,距今已有七百多年历史。牛渠村王姓在明代是发展期,清代中后期开始鼎盛。旧时村中有集体建筑都是富户家族中德高望重之人为功德主或化主。牛渠村清代雍正八年(1730年)重修千佛寺功德主是吴姓吴成,化主是史姓史海量。嘉庆十五年(公元1810)功德主是王姓王大章,吴姓吴望岱,化主是吴生岱。晚清以来,牛渠村王姓家庭人丁兴旺,家族昌盛。如今牛渠村近一千三百口人,王姓人口75%以上。

牛渠村王姓入住牛渠已有两次修建祠堂,规模宏伟,气势非凡。第一次修建祠堂是由十一代孙克已、成子,十二代孙大章合议崛山、杨坡、牛渠三处合资建造祠堂三间,乐楼一座。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被河水所毁。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由王德荣合族再建三间大殿、三间献殿、门楼,家庙规模结构完整,院内松柏苍翠,绿意盎然,显示王姓家族兴旺繁荣。

第二次建祠堂还有一个故事。常言“万丈高楼平地起”,建筑房屋地基坚固程度是关键,王姓建祠堂对地基要求很高,那时人们夯实地基靠人力木夯,非常费劲。检查地基是否夯实,晚上在地基上用木桩砸个坑,灌满水,第二天水位没下降算是合格。一族人傍晚太累了,就回家睡觉,第二天天没亮偷偷尿了一泡,天亮验看时水位没下降,验收合格,蒙混过了关,祠堂盖成后没几年,墙角一处出现了裂缝。

牛渠王姓家族三处合议两次续字辈,已续五十字辈,基本可延用千百年。自明洪武四年入居牛渠村已传近四十代。历史上因受自然洪水洗劫,有不少家族人员外迁,目前有联系的几处:陕县李村吴坑、寨沟、王梁,上下东山。陕县李村岳庄村、王家营、寨沟,洛宁东宋小官庄。

建定永贤克   文重万景新

树应春常好   广明福字德

世远宗同知   瑞传家兆钦

灵海乐秀曾   隆泰华祥松

廉信英绍锦   贵庭宇汉卿

牛渠村吴王两姓相处已有七百多年历史,吴族“望”字辈与王姓“重”字辈为世姻亲,两姓之间红白理事不分姓氏,辈分称呼不紊。世系和睦相处,极大充实了乡村团结正风,社会稳定,为建设美丽乡村打了坚实基础。洛宁县崛山、杨坡、牛渠三处王姓历年来互动密切,有割不断的血脉渊源。每逢春节三处集聚,都要祭拜先祖,论资排辈,叙谈风生,其乐融融。每次集会,规模宏大,井然有序。今年初一更是旌旗招展,大鼓相迎,气势不凡。缅怀先祖,启发后代,激发尊老爱幼,体现了中华民族美德。有利家族、家庭、社会和睦,为乡邻起到了典范作用。王姓家族人才辈出,品德高尚,必将代代相传,更加繁荣昌盛。

四海王姓是一家,五湖王姓藤根连。

三槐世家维瓜葛,相互通音其乐融。

作者简介:吴电智,洛宁县河底镇牛渠村人,热衷于家族文化研究,现为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理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