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洛宁县景阳镇孟村村竹编大师杨守明三十载坚守的竹编工艺之路

 大美洛宁 2020-07-21

6月23日,记者选了一个风和日丽的好天气,驱车前往三十里寻访洛宁县景阳镇孟村的杨守明,他热情接待并配合我的采访。我目睹了他的竹编制作,又仔细观看他的作品,并用相机记录下来。最后,又听了他讲的“编织经”,整整用了半天多的功夫,完成了我的作业。

孟村有着优越的生态和秀美的风光,茂林修竹遍植山间,绿树猗猗,河水潺潺。70后的细作篾匠杨守明就出生在该村。自从事细作篾匠这一行来,他无怨无悔,用户为上,诚恳待人,以“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赢得了社会的良好口碑。

杨守明小时候看别人做竹器,边看边学,看会了就回家练练。十来岁上初中的他就学会了织帘子。把竹子做成能编的竹篾,需要很多道工序,依次为刮青、破篾、过窄刀和过平刀。编制也不太容易。第二道工序是破篾。一根竹子,最少能破8层篾子,最多能破13层。破篾后是过窄刀,用专用的刀具把破下来的竹片都修整成宽窄一样的篾子。最后一道工序是过平刀,要专用的刀具把篾子刮薄。平刀有两种,一种正面朝上,一种反面朝上。平刀要过几道,刮到竹篾厚薄一致了才算完成。在制作过程中,如果竹子干了,要不断蘸水以保持它的软硬程度。编竹器很多时候一个人忙不过来,需要全家帮忙,劳作成本很高。为了让这门手艺适应新时代的需求,上世纪八十年代,政府曾请日本的竹编专家来教学。当时的竹器工艺主要有果盘、花瓶、头饰、胸花等,工艺考究,款式新颖,美观轻便,精巧玲珑,既继承了传统工艺,采用完全手工制作的传统工艺,融传统工艺与现代美学为一体,精巧雅致,清新自然,美观实用,富有自然气息,及具观赏、收藏、实用之价值,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那个年代的洛宁竹编,其篾丝已是细如发丝、柔若绢布,整个过程精编细织,比织布要慢,比绣花费劲,不仅考验艺人的功力,更是考验他们的眼力和耐力。杨守明用细致的手法和坚韧的耐心,赋予洛宁竹编华美、精致的艺术风格。那时竹编手艺也很吃香的,最多有20多人从事竹编行业。1993年,他跟随日本竹编大师八木先生学习一年,随后制作的花瓶、花篮、胸花等曾打入美国、日本、韩国工艺品市场。

随着时代的发展,塑料制品的普及,以及石材产业的兴起,慢慢越来越少人用竹制品了,竹编业逐步衰落。竹编业难以支撑起家庭开销,家里还有2个孩子要上学,生活陷入了困境。随后杨守明就以打工为生。2012年,杨守明患类风湿性关节炎,双膝关节经常疼痛,行动不便,不能外出打工,但没有阻碍他对精湛工艺的追求,他只有靠零敲碎打编点竹器卖点钱补贴家用。2015年身体慢慢恢复好点,再次重操旧业,从事竹编这一行业。他积蓄10万余元成立了洛宁县孟村竹编有限公司,制作的的篮、盘、瓶、罐、包厢、家具等20多种竹编,以其精湛的艺术品位,精巧的手工技术,精致的外观设计,深受消费者青睐,且供不应求。

有志者事竟成。2015年7月11日,杨守明代表河南参加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共同主办,湖北省人民政府承办的的第五届全国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暨第二届全国残疾人展能节,来自全国各地的数百位选手与他同场竞技,他用自己的智慧与技艺向全社会展现出我国残疾人的风采。经过为期两天的竞赛、评审,最终获得“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称号。

2016年3月,他代表中国参加在法国波尔多市举行的第九届国际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向全社会展示了自强不息、敬业乐业的的精神风貌和娴熟精湛的职业技能,荣获第四名。回来后,被洛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和市残联授予“全市自强模范”称号。

2016年4月,洛宁县残联将孟竹竹编有限公司定为县残疾人培训基地。参加免费竹编培训后,留守妇女普遍说,竹编让她们实现了居家灵活就业,也让她们在自谋生计中找到了生活的自信。赵村镇西王村的王学册10月底将参加浙江嘉兴市第六届全国残疾人大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杨守明痴心竹编技艺,投师于浙江东阳竹编工艺大师何福礼门下,潜心钻研。东阳竹编编织全部属于高端工艺,技术要求高,难度大。最粗丝达到0.5毫米,比洛宁竹丝细一倍。需要用蔑刀十几遍一次次慢慢拉细,这是任何机器替代不了的。劈蔑丝功夫没有三到五年是搞不成的。在大师指导下,他用了三个多月时间制作了仿古花瓶,作品体态匀称,品相优质,竹篾细如发丝。

2017年10月,竹编公司改为洛宁县西山底孟村编织合作社。为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的支撑引领作用,为贫困户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该合作社与渑池仰韶酒厂达成合作,为其提供彩陶坊酒品外包装,将本村和邻村的56户残疾人及90户贫困户吸纳到合作社中,其中20户残疾贫困户月收入都在2000元以上。镇党委书记李娜对杨守明先富帮后富,实现共同富裕的经验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殷切期望景阳镇贫困群众能学好一门手艺,脱贫致富奔小康。

目前,以杨守明为代表的洛宁竹编制作技艺已被列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竹编工艺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在竹编产业发展的道路上如沐春风,竹编市场也越来越广阔,其竹编制品引来人们的围观和抢购,这让他特别欣慰。欣慰之余,杨守明对洛宁竹编技艺的传承却是充满担忧。因为各种原因,洛宁竹编技艺面如今临着后继乏人的境地,只靠杨守明支撑着。“年轻人当中几乎没人肯学。”他不想这一技艺最终失传,他也希望通过申请非遗保护,让更多人关注到这项技艺,有人愿意真正前来学习。(洛宁城事/雷冰)

洛宁城事媒体平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