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四川巡抚张论传(四)

 大美洛宁 2020-07-21

洛宁历史人物研究
明四川巡抚张论传
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 张泽武

我查阅了大量的明清历史文献,对洛宁历史人物明朝四川巡抚张论做了全面探讨和研究,整理了《明四川巡抚张论传》,本篇共分七部分,一、张论生平事迹,整理于2003年;二、历代地方志中的张论事迹;三、明清两代朝廷大臣对张论的评论;四、张论的兄弟及子孙;五、张论故里的文化古迹:1.张论故居:①【德里村的张论故居】;②【金门寨的张论故居】;③【永宁城南宅和北宅】;2.明四川巡抚张论墓;3.张中丞祠;4.张氏石牌坊;六、诰封圣旨;七、张氏传世碑帖——《琅华馆帖》。第二至第七部分整理于2019年11月 。
本期内容为:
五、张论故里的文化古迹:3.张中丞祠
明四川巡抚张论传(四)
3.张中丞祠
本篇对张中丞祠做了考证和介绍,收录了四篇张中丞祠重要历史文献。其中有明朝南京兵部尚书吕维祺所撰《张中丞公崇祀专祠序》、明朝永宁县知县刘鸿业所撰《都御史张公祠记》、清朝永宁县知县章平事所撰《都御史张公祠记》、清朝张鼎延所撰张公专祠祭田碑》等。

清乾隆五十五年《永宁县志》卷八“坛庙志”
《洛宁县志》记载:张中丞祠,位于洛宁老城西门里。
清  康熙三十一年《永宁县志》卷六“祠祀”:
“张公祠,祀右副都御史四川巡抚张论。崇祯十年知县刘鸿业请于抚按建特祠。十三年城陷毁于贼。国朝顺治九年知县程万善重建。
民国六年《洛宁县志》卷二 “建置 祠” 记载:
“张中丞祠:旧《河南府志》:在永宁县西门,祀明右副都御史四川巡抚张论。旧《永宁县志》:祟祯十年知县刘鸿业请立祠,十三年城陷毁于贼。顺治九年,知县程万善重修。
据调查考证:张中丞祠在洛宁老城西门内,今洛宁老城西北隅,西城门内西大街北侧,原洛宁县文化馆院内。张中丞祠占地面积3亩许。在民国以前,张中丞祠保存完好,祠堂坐北面南,东为一条南北胡同,西为南北大路,西与金家祠堂为邻,南临永宁县城东西大街,北为竹园,与关岳祠为邻。张中丞祠原有五间卷棚,三间正殿,东西厢房各三间,大门、角门各一。张中丞祠东侧有跨院一所,为看守祠堂人住所。1986年, 张中丞祠被列为洛宁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乾隆五十五年《永宁县志》、民国六年《洛宁县志》中记载的“张中丞祠”
张中丞祠是为明四川巡抚张论而建的专祠。张论两次入川平定西南叛乱,有功于朝廷,明王朝赏赐甚优,入蜀名宦祠,蜀人多为其立祠。永宁立祠始建于明崇祯九年,永宁知县刘鸿业请立祠,崇祯十三年城陷毁于火。清顺治九年,知县程万善重建。永宁知县刘鸿业、章平事皆为中丞祠撰文勒石立碑。

张中丞祠位置图
张中丞祠就是“永宁县治图中”西北隅关王庙南的那座房子,在永宁县城西门内,安民街北的位置。

张中丞祠世传有一副楹联:
张中丞祠
明巡抚清兵部官拜明清两代
父中丞子司马持守父子嗣祀
张中丞祠是明清两代地方官府为纪念四川巡抚张论所建立的祠堂,永宁县官府专门设有奉祀生员4名,由张论后裔品学兼优者,经张氏家族推荐,官府选拔考察后,世袭奉祀生员,专门负责张中丞祠祭祀有关事宜。
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夏秋之际,张论积劳成疾病逝。张鼎延奔父丧归永宁故里。崇祯皇帝为表彰张论在保国安民守卫永宁城中的贡献,朝廷下旨特许在永宁县城建立专祠春秋祭祀。张鼎延与吕维祺是儿女亲家,以“子知先君久”,且请吕维祺为父亲张论入祀专祠作序。吕维祺欣然答应,写下《张中丞公崇祀专祠序》一文,被张鼎延列为诸序之首。
明崇祯九年(1636年)二月,永宁县知县刘鸿业创建张中丞祠,落成于崇祯十年(1637年)五月。张中丞祠有大门一座,角门一座,角门面东,进入跨院。大门朝南,门口有一对明代石狮,祠内有正殿三楹,两廊三楹,崇祯十三年(1640年)燬于寇。
清顺治九年(1652年),永宁知县程万善重建,寝宫一座,即正殿三楹,两廊三楹,又增修棬棚五间。祠内树有三座巨碑,一为明崇祯十年(1637年)永宁县知县刘鸿业所撰《都御史张公祠记》,一为清顺治十年(1653年)永宁县知县章平事所撰《都御史张公祠记》,一为清张鼎延所撰《张公专祠祭田碑》。祠内还有数碑。其中一碑为清咸丰七年(1857年)八月中秋之吉张中丞公嫡裔仝立《优免感恩碑》。张论之孙张琯、张璿、张瑊、张珲共捐经局地四十亩,做为张中丞祠祭田,祭田收入作为专祠祭祀费用。自明迄清,以至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地方官府和张家后裔一直沿袭旧规,每年进行春秋祭祀。1947年8月洛宁解放后,张中丞祠被收归国有,做为洛宁县文化馆所在地。1966年4月中丞祠前两座明代巨碑及石狮被砸毁。1985年张中丞祠三间正殿尚存,今俱被毁。
《张氏家乘》卷七《纪祠祀》序云:“祖庙之立,有七五三一之分,时荐之举,有禴(yue,春祭曰禴)祀蒸尝(秋祭曰尝)之名,皆所以报功德于不替,而仁孝之心之所寄焉者也。吾家自先中丞公得有专祠,每春秋二祀,固血食万年,而凡后之子姓,存尊祖敬宗之意者,其各图扬名显孝,以克受朝廷之宠荣焉,则善矣!
张中丞公崇祀专祠序
明南京兵部尚书  吕维祺
初余与葆一张公①友善,上下千古,盱衡②人物,辄瞿然③曰:“古人有言,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是之谓不朽。”相与抵章击节,有高山仰止之思。及余参赞留都④后,闻公即世⑤,惋悼久之。复瞿然曰:“嘻!虽然公其有不朽者存耶!”己而,邑之人谋祀公于泮宫⑥。已而,邑之人谋为公建专祠,岁时爼豆。皆请于两台⑦及学使者⑧,皆报曰:“可”。冢君玉调公⑨手录,授余曰:“子知先君子久,且在姻娅(10),乞一言弁诸首。”余卒业,凡公之所为德功,言者业章章如是矣!己复瞿然曰:“嘻!虽然是悉足尽公耶!”余考公尝为大行(11),则为名大行;为御史(12),则为名御史;为督抚(13),则为名督抚。盖四牡骙骙(kuí)(14),为天子使,四国是式,嘉言孔彰省方者,古所谓明辟同律,加地三帛五玉,黜幽陟明甚钜典也。至节钺出镇,旗纛(dào)舒舒,固谓司百度之所总也。录徽玄幕之所寄也,将陛戟而进人於庭,迤戛而避人於途。而况巴蜀险固,沃野千里。锦江剑阁,以为四塞;褒斜子午,以为外蔽。筇筰封略,冉駀(yóu)魋(tuí)结,蔺酋不轨,实费戎索。苟非信以道之功,以定之仁,以噢之义,以正之惠,以怀之其将奚,以上锦城方略,而障王垒。公自起家,以至宦成,其申词令,而飞白简之霜,歼小醜,而懋世及之赏,又章章如是矣!及角巾归第,适值潢池弄兵,金山云扰,公昼夜登陴,复庀徙众修墙,幹筑之削之登登冯冯以聚训,此斗大孤城,城赖以全。凡公之功德,言其生平,大节不尽在是然。其章章固如是矣!煌煌武功,蜀有岘碑,圪仡金傭,邑有畏垒。维兹沪滨,诛茅除址涌地,树楹为门庑,庙貌翌翌然也。而春秋泮泽,荐公牢醴秩然也。泸水之阳美哉!轮焉奂焉!又鼎鼎然也。忆余初与公所盱衡击节,仰止德功,言三不朽者,公盖有之。余於是复瞿然曰:“嘻!虽然是悉足尽公,公固有不朽者存耶!
(本文收录于清康熙二年《吕明德先生文集》)
作者:【吕维祺】:河南新安县人,明代著名理学家。万历进士,授兖州推官,擢升吏部主事。因得罪魏忠贤,辞官还乡,设芝泉讲会,传播理学。崇祯元年复官,任南京兵部尚书。又因“剿寇”不力,归居洛阳,设立“伊洛会”,广招门徒,著书立说。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正月,李自成进攻洛阳,城破殉难,谥号忠节。吕维祺著述丰厚,有《明德堂文集》、《孝经本义》、《孝经翼》、《节孝义忠集》等传世。吕维祺和张鼎延是儿女亲家,吕维祺有四个女儿,吕维祺的次女嫁给张鼎延长子张琯,还有一个女儿嫁给理学名家新安孟化鲤的孙子孟承瑛,另外两个不详。
①【葆一张公】:指张论。张论,字建白,号葆一,万历庚戌科进士,历官行人司行人、陕西道监察御史,四川巡按、通政司右通政、大理寺少卿、四川巡抚、都察院右副都御史。
②【盱衡】:观察,纵观。
③【瞿然】:吃惊的样子。
④【参赞留都】:明崇祯六年,拜吕维祺为南京兵部尚书,参赞军务,留守南都南京。
⑤【即世】:去世。
⑥【泮宫】:古代国家的高等学校,后来泛指学校。此处指永宁县儒学。
⑦【两台】:指抚台和按台。抚台,指巡抚,明清时期地方军政大员之一,巡视各地的军政民政官员。清代巡抚主管全省军政民政;按台指巡按,巡行按察,巡按为监察御史。明代有巡按御史,其职权颇重,代表皇帝赴各地巡视,专门负责监察、考核吏治、审理大案,各省及府、州、县行政长官均为考察对象。知府以下均奉其命。简称“巡按”。《明史·职官志二》:“而巡按则代天子巡狩,所按藩服大臣、府州县官诸考察,举劾尤专,大事奏裁,小事立断。
⑧【学使者】:学使指学政,即提督学政,督学使者。此处指河南学政,主管河南全省地方文化教育的行政官员,掌全省学校政令和岁科两试。
⑨【冢君玉调公】:冢君:zhǒnɡ jūn 冢:冢子,长子;君:指品行好的人;玉调公:指张鼎延,字慎之,号玉调,永宁人。明天启二年壬戌科进士,官至兵部右侍郎。
(10)【姻娅】:亲家和连襟。泛指姻亲。
(11)【大行】:此处为大行节使。持有皇帝符节的使者。张论曾任官行人司行人。行人,主掌接待诸侯及诸侯之上卿之礼。明代设行人司,行人司置“司正”及左右“司副”,下有行人若干,以进士充任。掌管捧节奉事之事,凡颁诏、册封、抚谕、征聘诸事皆归其掌握。
(12)【御史】:御史,古代官职名称。明清时期,专设监察御史,隶属都察院。另有派遣监察御史巡察地方者,明朝称巡按,清朝称巡按御史。明朝有御史巡行京城之制,称巡城御史。清代有监察御史督察漕运,称巡漕御史。
(13)【督抚】:指总督和巡抚。
(14)【四牡骙骙】:形容马强壮的样子。四匹大公马,马儿雄骏高又大。骙,用同"睽"。四牡骙骙出自《诗·小雅·采薇》:“驾彼四牡,四牡騤騤。”驾起四匹大公马,马儿雄骏高又大。将军威武倚车立,兵士掩护也靠它。
都御史张公祠记
明 永宁县知县 刘鸿业①
夫经文纬武,是曰真儒;急病让夷,斯云达节,空疏误世。终惭六艺之称,拳勇无成,究属一人之敌。是以树无前之烈,必藉智名勇功,辟非常之原,允资英谋②,雄断所为③,勋在社稷,德被乡邦,作一代之宗臣,崇千秋之祀典,则我中丞张公其人也。维公丰伟魁梧,敦大严重,金门钟其秀气,玄滬表其清标。经术醇深,先辈交相引重;文章尔雅,后贤多所裁成。始自大行,擢登柱史,皂囊白简,人谓:凤鸣朝阳,绣衣豸冠,屡见虎争殿上。天启中,衅起蚕丛,氛迷鱼腹。盗窃名字, 几同李特之披猖;割据方州,有甚雍闿之虣④逆。钲鼓沸锦江之水,旌旗蔽玉垒之云。公以巡方之役,兼视师之奇尔,乃请九重之帑藏,总七萃之貔貅⑤,犒士祃旗⑥,陈师鞫旅,按剑而疮痍尽起,援枹而勇怯齐应,大破群丑,遂复全疆。迨公奏凯还朝,闻丧归里,贼乃乘我备之单疏,纠水西之遗孽,进窥蜀永,扰动西南,天子于是授公节钺之权,畀以封疆之任。公谓:以逆犯顺,是贼夭亡之期;用寡击众,乃我成功之日,蜂气朝乘,俨临淮之壁垒;锐师齐进,识顺昌之旗帜。 风驰霆击,鱼烂土崩,枭彼二渠之首⑦,覆其十万之众。孔明泸水之师,竟收功于五月;安石淮淝之战⑧,果告捷于八千。海内始知我永之有人,朝廷益嘉公功为第一。

清 乾隆五十五年《永宁县志》卷八“坛庙志”
比公甫解疆场之任,将寻泉石之盟属,寇轶中原,祸延永邑。井堙木刊,痛孤城之垂陷:烽举燧燔,悲外援之断绝。公尽散家产,召募死士,枕戈待旦,速沮凶锋,擐甲乘陴,屡歼丑类。墨守弥坚,等盱眙之将吏;黄巾自溃,识皇甫之威名,邑以解严,人有攸底,公积劳瘁,遂捐馆舍,可谓以身勤民,至死不变者矣!昔韦南平⑨久镇西川,张益州⑩再靖蜀畔,皆能垂名竹帛,著绩旂(11)常,然止耆定于边陲,未必敉(12)宁于邑里。公文武兼资,智勇辐辏,中外倚重,勋伐烂焉,故能以造蜀者造永,且以保国者保乡,矫矫乎其卓冠一代,而彪炳千秋,岂虚也哉!
公讳论,字建白,号葆一,万历庚戌进士,仕至四川督抚,邑之德里村人。蜀人既祠公名宦(13),郡邑亦崇祀乡贤(14),邑人荷公再造,谋建专祀,用深崇报之思,弗替蒸尝之典。佥走请于理台卢公象升,抚台常公道立,按台刘公令誉,下余小子董其事,不疾不徐,因民之愿,庙貌有赫,祀事孔明,爰勒碑铭,传诸永久。英魂如在,时游桑梓之邦;灵爽长存,即表枌榆(15)之社。
铭曰:
锋灌少文,隋陆无武,军国异容,夷险安睹。烈烈张公,折冲樽俎(16),起家经术,建牙开府。始由星使,晋持绣斧。时维逆梁,称兵肆侮,进逼锦城,至于江浒。公也视师,左桴(17)右鼓,歼渠获丑,复我疆宇。公当在蜀,羌、髳(18)率从,殆公还朝,名高景钟。泊乎读礼,盗孽恣凶,纠合水西,进窥我墉,峰屯蚁聚,四面环攻,公秉节钺,再奏肤功。有羆(19)(pí)有虎,如雷如风,八千克敌,与淝水同,孙卢授首,方虎书墉。比解戎机,拂衣归里,西土既宁,中州寇起,岌岌孤城,一时风靡。公倾厥家,散金募士,九攻虽迫,一剑自矢,馘(20)(guó)斩屡闻,贼迹旋徙。我并我闾,绥我妇子,尽瘁维公,遂乘箕尾(21)。公身虽殁,公邑获全,维此邑人,涕泗载言。公功在民,公神在天,请建专祠,祝史告虔。堂皇翼翼,寝成孔安,廊庑攸饬,庖湢备焉。洁我粢(22)(zī)盛,蒸我牲牷,以阴以阳,水漪山颜。风马云輧(23)(ping),往来其间,明德馨香,垂千万年!
【本文收录于永宁县德里张氏清顺治十四年《张氏家乘》卷三“祠祀”,清 康熙三十一年《永宁县志》卷六“艺文志”,民国六年《洛宁县志》卷六“艺文志”。

民国六年《洛宁县志》卷六“艺文志”
 注释:
①【刘鸿业】:陕西省西安府泾阳县举人,崇祯九年在任永宁县知县。明崇祯八年(1635年),请为四川巡抚张论建立专祠,即张中丞祠。刘鸿业于崇祯九年二月始修张中丞祠,崇祯十年五月建成。
②【允资英谋】:允:诚信;资:天资;英谋:英明的谋略。
③【雄断所为】:雄断:英明的决断;所为:所作所为。
④【虣】:bao,猛兽。
⑤【貔貅】:猛兽,比喻勇猛的军士。
⑥【祃旗】:古时出兵时的祭旗礼。
⑦【二渠之首】:渠,大,首领。渠魁,大首领;首:首领。指奢崇明、安邦彦川黔土司倡乱者。
⑧【安石淮淝之战】:安石:安,指谢安,东晋宰相;石,指谢石,东晋大将。淮淝之战,指发生在淮河流域的淝水之战。谢石是谢安之弟。淝水之战,谢安是总指挥,谢石统领大将谢玄等在淝水之战大破前秦军队。
⑨【韦南平】:此处指唐代名将韦皋,功封南康郡王。
⑩【张益州】:指北宋益州知州张方平,北宋南京人,今河南商丘人,治理蜀州,宽政爱民,安抚百姓,官至参知政事。蜀人为其建祠堂,立画像。北宋文学家苏洵撰有《张益州画像记》。
(11)【旂】:qi,此处有征伐之意。

民国六年《洛宁县志》卷六“艺文志”
(12)【敉】mǐ 安抚,使平定。
(13)【名宦】:名宦指出仕为官,政绩显著,有惠泽于一方百姓的官员。明代俞汝楫编著《礼部志稿》称:“仕于其地而有政绩惠泽及于民者,谓之名宦”。
 (14)【乡贤】:乡贤指生于本地,有德业学行传于世者,为后世楷模,型范一方的精英。乡贤可以是官员,可以是乡绅。
明代俞汝楫编著《礼部志稿》称:“生于其地而有德业学行传于世者,谓之乡贤。”清朝立国之后,在地方崇祀名宦和乡贤的制度,皆沿袭明朝。名宦、乡贤之祀由来已久,在明代官方的积极推动下,逐渐制度化和普及化。明代的名宦、乡贤之祀,目的是“轨范后人”和“风动一郡”,借以扶世导民,在维护和改善社会教化的过程中,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能够入祀一地名宦、乡贤祠的,都是当地社会的精英,地缘亲近感使得当地民众能够口耳相传,对先贤的德行、功绩了然于心。人们对先贤的德行、功绩熟知之后,景仰、追慕之情便油然而生,从而把先贤作为榜样,因此能“使官于斯者,皆有志名宦;居于斯者,皆有志于乡贤”。
(15)【枌榆】:汉高祖的故乡。后人因称家乡为枌榆。
      (16)【折冲樽俎】:折冲,折还敌方的战车,意谓抵御敌人。樽俎,古代盛酒肉的器皿,常用为宴席的代称。
(17)【桴】:鼓槌。
(18)【羌、髳】:羌、髳皆西南少数民族名称。
(19)羆:pí 即熊的一种,即棕熊,又叫馬熊。
(20)馘:guó 本义边防军取得的敌人首级。引申义与敌国交战时取得的敌人首级。
(21)【乘箕尾】:箕尾,系二星名。乘箕尾指国家重臣之死。
(22)粢:zī 本义为古代供祭祀用的谷物,泛指谷物。
(23)【风马云輧】:亦称“风马云车”。指古代神话传说中由风驾驭的神车,往来迅疾。云輧(ping),神仙所乘之车,以云为之,故云。輧:指有帷盖的车子。
都御史张公祠记
清 永宁县知县章平事
余小子自垂髫(tiáo)时①,便闻父师与诸乡达称中州永宁有葆一公论其人者,两平蜀乱,首忤(wǔ )权珰( dāng )②,诚近今未易人豪,于时辄知向往云。先是万历甲午③年间事,同宗叔祖为汉公④曾牧于其地,知公始末,言之甚详。因益私心默祝曰:“异日安得薄游其地,于以问典型,而景前修也。不谓壬辰通籍⑤后,筮仕⑥(shì )永令,沾沾私喜,谓适如夙怀造物得无意乎?及抵邑,瓦砾横城,荒残盈野,棘手事无日不频集案头,沾沾喜者,复不禁鳃鳃⑦(sāi)忧矣!赖司马玉调公⑧时其指示宽罪戾兹,孰非先生身后余庇耶!未几玉调公尽出先生手泽若干集,令人目眩神尽,向止知其品望,则韩范家乘,则王谢也。谁知其手笔,又复董贾乎?查先生功烈在西蜀最著,说者较武侯、羊叔子不啻⑨(chì)过之,有人如此。虽论功难挽其已逝,而核实何惭于配享,蜀有名宦,里有乡贤,未足尽也,此天下后世事所不敢及事。治永论永年来,得家祝户诵先生者甚悉,谓赋归之后,值癸酉(10)冬,寇薄城下,几陷,先生露宿城头七阅月,捐资募士,备极捍御六七载,得留此一块土,翳(yì)谁之力,以故邑西门内有众志聿成之祠事,春秋瞻拜间,无以罄仰慕之私,用采其碑诸口者碑诸石,噫嘻!公往于今二十余载矣!河山在望,空怜带砺,谁盟桑海,不惊依旧,簪缨济美,今兹司马玉调公为之象贤,户部蓝孺公(11)、谏议越青公(12)为之绳武,衍身后于未艾,将与日星并垂,元会共绵矣!区区一片石,敢谓足不朽先生耶!事生也晚,未得游门墙,而瞻道范然,使后之人指贞珉以相谓曰:若邑令犹得依末光而淑世泽者,讵非余小子一厚幸,而于早岁默祝之志,庶几可少慰也夫!按公生于明隆庆五年辛未(13)四月初四日卯时,卒于明崇祯七年甲戌(14)六月初八日戌时,寿六十四岁。功名著蜀疆,口碑在天下,万世永邑专祠之建,始于崇祯九年(15)二月,成于崇祯十年(16)五月。盖公当日谢事家居,正值流寇初乱,破城据地之时,而公能以全国者全乡,安蜀者安永,宜乎名宦乡贤,在蜀在洛者未已也。而永宁又建专祠,又请春秋两祭,功德自在人心,三十年来愈久愈新,有如斯也。初间申请理抚按三院者,知县何元气(17)、刘鸿业也。经寇变复建者知县程万善(18)也,终事立碑者诸暨年家章知县平事(19)也,时顺治丙申(20)正月七日也。理院(21)卢讳象升,抚院常讳道立(22),按院刘讳令誉(23)例得并书。
【本文收录于永宁县德里张氏清顺治十四年《张氏家乘》卷三“祠祀”,清康熙三十一年《永宁县志》卷六“艺文志”。
注释:
①【垂髫时】:垂髫:古时童子头发下垂,不加扎束,所以称幼童或童年为垂髫。髫(tiáo):小儿下垂的头发。垂髫时:指小时候。
②【首忤权珰】:首忤:wǔ 不顺从;权珰:dāng 指宦官。
③【万历甲午】:万历甲午,即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
④【为汉公】:指章为汉。浙江会稽人,万历进士,万历二十二年任河南永宁县知县。
⑤【壬辰通籍】:壬辰:此处为顺治壬辰,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通籍:做官。
⑥【筮仕】:筮,shì 即蓍,古代用蓍(shī)草占卜。筮仕:初次出仕做官。古人将出仕必先占吉凶,后因称出来作官为出仕。
⑦【鳃鳃】:鳃sāi ,同“葸”,害怕。
⑧司马玉调公:司马:兵部尚书称大司马;兵部侍郎称为少司马。玉调公:张鼎延,字慎之,号玉调。明天启进士,官至兵部右侍郎。故称张鼎延为少司马。
⑨啻:啻chì,过多也。
(10)【癸酉】:崇祯六年,即公元1633年。
(11)【户部蓝孺公】:户部,朝廷六部之一,主管财政土地税收事宜。蓝孺公,指张琯,字伯润,号蓝孺,张鼎延长子。顺治拔贡,时任户部江西司主事。
(12)【谏议越青公】:谏议:官名,指谏议大夫。越青公,指张璿,字天政,号越青,张鼎延次子。顺治进士,时任吏科都给事中。
(13)【隆庆五年辛未】:隆庆五年岁在辛未,即公元1571年。
(14)【崇祯七年甲戌】:崇祯七年岁在甲戌,即公元1634年。
(15)【崇祯九年】:崇祯九年,即公元1636年。
(16)【崇祯十年】:崇祯十年,即公元1637年。
(17)【何元气】:云南省举人。大致在崇祯七年——崇祯八年任永宁县知县。
(18)【程万善】:山东武城县人,顺治六年进士。清顺治七年任永宁县知县。顺治六年主持修《永宁县志》八卷。
(19)【年家章知县平事】:年家,科举时代同年登科者两家之间的互称。章平事,字大修,号武党,浙江诸暨县三都人,顺治九年进士。清顺治十三年任永宁县知县。时豪门大姓横行乡里,贫民穴居,难以为生,到任即锄抑豪强,悉心抚民,习俗为之一变。后谢事归里,以教化乡间,启迪后进为务。其劝诫溺女文,尤脍炙人口。著有《受盩堂集》,又与杨浣合主《诸暨县志》十二卷。
(20)【顺治丙申】:顺治十三年岁在丙申,即公元1656年。
(21)【理院卢讳象升】:理院:理:总理军务,是总的管理者、统领、总管。院,抚院,巡抚称为抚院。卢象升,字建斗,号九台,又字斗瞻、介瞻。汉族,明南直隶常州府宜兴县人,天启年间进士。明末著名将领、民族英雄。崇祯八年(1635年)五月,卢象升升任右副都御史,巡抚湖广。八月,朝廷又让他总理江北、河南、山东、湖广、四川军务,兼湖广巡抚。再迁兵部左侍郎,总督宣府、大同、山西军务。官至兵部尚书崇祯十一年十二月(1639年1月),率部在巨鹿贾庄被清军包围,高起潜拥兵不救,终因炮尽矢绝,战死疆场。
(22)【抚院常讳道立】:抚院,明制,各省巡抚例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或右佥都御史衔,故又称抚院,清沿袭。常讳道立,常公道立,字五嶷,明朝官员。江西高安人,湖广汉阳县籍。万历十四年联捷丙戌科三甲进士。明崇祯年间,1637年8月任河南巡抚,至1639年正月廿五日革职。
(23)【按院刘讳令誉】:按院:对明代巡按御史的称呼。刘令誉曾任河南巡按御史。山西省平阳府洪洞县(今山西省洪洞县)人,明朝进士、明清政治人物。天启二年(1622年)进士,授山东道御史、河南巡按御史。崇祯十一年,以右佥都御史衔,任延绥巡抚、榆林巡抚。此後升兵部左侍郎、兵部右侍郎。明亡后归附清朝,顺治十二年,授太仆寺卿、太常寺卿、通政使。
张公专祠祭田碑
清 张鼎延
先大夫中丞公专祠经始于崇祯九年二月,落成于崇祯十年五月,维时才正殿三楹,两廊三楹,大门、角门各一扇耳!比崇祯十三年①毁于寇火。再越四载②,为今大清改元③之。顺治九年④,知县程元夫⑤父母重建一新,犹然当日何刘二公相接申请理抚按三院之意,盖创举也,嗣修也,恤灾患也,捍乡邦也。悉以从士民之请,协前后之愿也。顺治乙未诸暨章父母⑥以新甲第莅永,怃然曰:“庙貌虽崇,器具未备,何以结邑人思慕鼎建之局,况安巴蜀而全桑梓,名宦乡贤春秋永祀,皆古大臣从未有者,其靳之也。”于是增修卷棚五间,寝宫一座,厨灶门窗各备,而卷棚之秒用以贮石榻文集,寝宫之旁将以储边豆器皿也。呜呼!先大夫自入蜀,以至归里,事阅三十余年,专祠自始构,以及终事,洊历二十余官,中间寇火之焚烧,风雨之凄惨,道府之批驳,理抚按之奏闻,又不啻二三十载,事久论定,血食多年,况人心思慕,凡令节诞辰飨赛未已,亦何卢子孙之或阙耶!子孙即未必阙,而无已之心,亦未必不见其阙也。吾四门始祖,余小子既有义田,以瞻同族矣!先大夫专祠自宜增置祭田,以匡子侄之不建。今议琯、璿、瑊、珲共捐经局地四十亩,以为专祠祭田之费。夫然后蜀之名宦,府之乡贤,邑人之功德,三院之疏请,始有实着。而庙貌屡烨,祀典垂馨,庶不托诸空言也。已至若春秋两祭,殚竭心力,则子侄之事也。吾门昆季中各有眼睛,勿谓其不见不闻也。将传久远,故不以言而以碑。
注释:
①【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
②【再越四载】:再过四年,为顺治元年,即公元1644年。
③【为今大清改元之】:为今大清改元为顺治元年。
④【顺治九年】:即公元1652年。
⑤【知县程元夫】:即永宁县知县程万善,字元夫。山东成武县(今成武县)人,顺治六年(1649年)进士,顺治七年来永宁县任知县。顺治十年(1653年)知县程万善主修《永宁县志》,顺治十年(1653年)刊行,至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修志时,此书已“湮没无闻”.(乾隆《永宁县志》孙楷序)今上海图书馆仅存七、八两卷,幸纂修张、锁二人之序尚存.县人张鼎延、锁青缙纂,纂修张鼎延,字慎之,明天启二年(1622年)进士。入清仕至兵、工二部右侍郎。锁青缙字荩之,明崇祯十年(1637年)进士,入清,分巡湖广长沙道。
⑥ 【诸暨章父母】:指永宁县知县章平事,字大修,号无党。浙江诸暨三都人,顺治壬辰(九年,1652年)科进士。授官河南永宁知县。时豪门大姓横行乡里,贫民穴居,难以为生,到任即锄抑豪强,悉心抚民,习俗为之一变。后谢事归里,以教化乡间,启迪后进为务。其劝诫溺女文,尤脍炙人口。著有《受盩堂集》。又与杨浣合著《诸暨县志》十二卷。 

张泽武作品集锦
洛宁县姓氏文化
王范赵氏望族文化
大门楼张氏望族文化(一)
大门楼张氏望族文化专刊(二)
《洛宁谷圭段氏望族文化》专刊之一
梦回“圣都”——金门寨
洛宁县底张乡磨头村史话
张氏世居之地----德里村史话
张鼎延与金门寨《张氏家乘》
雷氏家族人物志二——②现代人物
洛宁县金门川德里、大门楼张氏家族概说
雷氏家族人物志一——①明清时期人物志
坡头雷氏望族文化十——坡头雷氏历代家谱
洛宁坡头雷氏望族文化十一、雷氏家谱序言
洛宁雷氏望族文化之十一 ——历代家谱序言(二)
洛宁雷氏望族文化之十一 ——历代家谱序言(三)
洛宁坡头雷氏望族文化之十一——历代家谱序言(四)
坡头雷氏望族文化:一、雷氏家族起源、历代迁徙及郡望
坡头雷氏望族文化:二、坡头雷氏家族源流概说
好一部介绍洛宁的百科全书《洛宁史话》序言、后记和目录
“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隆重推荐周流宗先生新作《洛宁史话》
《洛宁史话》在洛宁隆重发行,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共襄盛举
坡头雷氏望族文化四-雷氏家族人物志(3)-③坡头雷氏世袭恩骑尉、 ④《洛宁县志》收录的雷氏人物
坡头雷氏望族文化—四雷氏家族人物志(4) ⑤陕西朝邑县(今大荔县)支派雷氏人物
坡头雷氏望族文化五:诰封圣旨、六雷氏家训、七雷氏家族排行字、八雷氏楹联、九雷氏匾额
《洛宁县贾氏家族文化》专刊之一——贾氏来源、迁徙、分布、郡望及堂号
《洛宁谷圭段氏望族文化》专刊之二《谷圭段氏望族文化概说》
《洛宁谷圭段氏望族文化》专刊之三 《段氏家族世居之地—谷圭村概说》
《洛宁县下峪镇张氏文化》专刊之一
洛宁县寨子韦氏家族的播迁——河南省原阳县韦城村韦氏家族概说
洛宁姓氏文化:下峪镇后上庄村王氏文化
德里村张氏家族支派概况
洛宁县下峪镇后上庄村王氏文化——后上庄村王家大院
关于洛宁县陈吴乡德里村张氏家族文化体系的构建
《金门寨村张氏家族文化》之一——金门寨村二门张氏文化
《金门寨村张氏家族文化》之二——关于“张氏始祖仲文公迁居河南府永宁县”的历史考证
关于洛宁的唐代左散骑常侍王质墓、王质生平、家世及神道碑的初考
金门寨村张氏家族文化之三—— 金门寨村四门张氏文化(一)
金门寨村张氏家族文化之三——金门寨村四门张氏文化(二)
金门寨村张氏家族文化之三—— 金门寨村四门张氏文化(三)
解析明清时期的生员、监生及贡生(一)
解析明清时期的生员、监生及贡生(二)
洛宁县底张乡磨头村“进士张家”张氏文化(一)
洛宁县底张乡磨头村“进士张家”张氏文化(二)
洛宁县底张乡磨头村张氏祖茔—南茔的传说
关于洛宁县陈吴乡“谷圭村名由来”的考证
《洛宁县贾氏家族文化》专刊之二——东王村贾氏家族文化(一)
《洛宁县贾氏家族文化》专刊之二——东王村贾氏家族文化(二)
《民国年间洛宁人民抗击土匪的伟大壮举》之一——“老洋人”攻打余庄寨
《民国年间洛宁人民抗击土匪的伟大壮举》之二——王老五两打磨头寨
德里张氏文化研究会圆满召开张氏修谱大会
明四川巡抚张论传(一)
明四川巡抚张论传(二)
明四川巡抚张论传(三)
怎么编纂《德里张氏家谱》
金门寨张氏传世碑帖——《琅华馆帖》的前世与今生
洛宁为什么不让演传统戏剧《三上轿》
张金安仗义疏财福荫子孙美名扬

作者简介:张泽武,洛宁县陈吴乡新寨村人,2003年发起并组织成立了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任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2006年参与组织筹备成立洛阳姓氏文化研究会,任副秘书长。2017年被推举为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会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