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口语练习、英语角、朗读:再谈“想练好英语口语,却没有语言环境”(中)

 昵称70926123 2020-07-21

本系列上一篇《再谈“想练好英语口语,却没有语言环境”(上)》刊出后得到了朋友们的肯定和喜爱,大家纷纷要求尽快看到(中,如果有的话)、(下)篇。感谢你们!我的精力有限,目前只能尽力每周五谈这些,请朋友们谅解。

上一篇我简单介绍了自己在英语口语方面的水平、学习经历和应用情况,主要的意思是“口语的基础之一是扎实的听力积累”。本篇我来跟大家说说缺乏英语语言环境的情况下英语口语练习的另一个基础:朗读。其实我觉得即便有英语语言环境,朗读也是必须的,但这不是本文的重点,也就不多说了。

一、理想的英语口语学习方法

按照理想程度,英语口语的学习方法有如下几种:

1、在英语国家生活

这是最好的,意味着完全的英语语言环境、大量的语言输入,不管是听还是读,一般来说都是有效的、有意义的,只是因为成本太高,也需要机遇,难以实现,这里就不多说了;

2、与相对固定的伙伴练习口语

这是在没有英语语言环境的情况下最优的选择,意味着创建了虽不完全、但基本能够起作用的局部语言环境,只要能够配合足量的英语听、读,这样的练习必定能够取得非常好的成效。所谓“相对固定的伙伴”,就是指不一定长年就跟固定的一个人练习,而是可以在几个人中间形成固定圈子。这种练习口语的方法又可以分为这样几个类型,按照理想程度排列如下:

2A、与外教一对一或一对几练习,这是比较理想的,原因不多说,只提一点注意:现在外教队伍其实有时也是良莠不齐,不见得只要是外教就能把你的英语口语有效地搞上去,比如有些外教上来就是跟你随便聊啊聊,根本不做什么准备,这样散漫的口语练习基本上如同大海捞针,最后的结果只能是竹篮打水。在我们跟外教学习的同时,也必须加强对外教的甄别与考核,这是我必须提醒朋友们的。


2B、与朋友、同事结对或结伴练习。这是目前绝大多数学习者能够采取的最佳策略,也是我比较推荐的,因为这种方式人少,不容易偷懒,双方、各方都必须有一定准备, 不然很容易冷场,参与者的练习机会多、参与程度深,基本上不会形成一方讲、大家听的异样局面。

有的朋友可能会说,都是中国人,在一起练个什么劲呢?问这句话,折射出两种心态:一、这样的朋友练习英语口语的需要还是不够强烈,不是“刚需”,不然都是中国人有什么不行的,现代足球是从英国起源的,中超比赛都是中国人不也踢得不亦乐乎吗?二、这样的朋友受到了“母语至上主义”的毒害。一般来说第二种可能性更大。所谓“母语至上主义”,指的是在英语学习中总是以英语母语者的(口语)水平为追求目标,非“最地道、最自然”不可。事实上,非母语者在外语学习中即便倾尽全力、穷其一生,也未必能达到这种水平,那是环境所致,并非人力所能改变,我们完全不必为此烦恼。再说了,我们练习英语口语的目的又不是真的要移民英美国家——当然我也不能排除极少数朋友是有这样的目的的,那又另当别论,——那我们又何必把自己的目标定的那么高?只要能够用英语进行有效的交流就可以了。许多亚洲、非洲国家的国家元首、高级官员说起英语来并不地道,但不也一样能够达意吗?

综上,结对、结伴练习英语口语,即便都是中国人,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办法。需要注意的是,这种练习必须以参与各方都做好充分准备为前提,如果以为只要有了练习伙伴,口语就一定能练好,那就大错特错了。只有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口语练习活动,才能有效地利用有限的练习时间,收到比较好的效果。也许练到后来可以加入一些自由发挥的成分,甚至专门划出时段用于自由交谈,但那必须建立在各方都有相当的熟练程度和语言积累的基础之上,想要从一开始就这样,那无异于痴人说梦。


2C、参加英语角活动。这种形式的练习好处在于人多,不会怕羞,缺陷在于需要参与者有比较强的主动性,这方面稍差的朋友常常会陷入无法参与对话、只能在旁静听的境地,这样一来参加英语角活动的意义就被削弱了。在有英美母语者参加的英语角活动中这种情况尤其容易出现,因为大家都不太敢说,从而母语者一个劲地说啊说啊,吹牛再吹牛,并且往往因为组织者并没有设定特定的话题,参与者的准备程度不高,结果自然无法起到应有的练习作用。从这个角度考虑,如果参加英语角活动,请一定做好甄别,看看组织者在话题设定、参与者准备和参与程度要求等方面的能力如何,如果比较强,那么可以去一下,如果不够,那还是算了。

3、与录音对话

这是“创造局部语言环境”最便捷、但也是效果最有限的一种方法,具体做法是:在有A、B角色对话的录音播放中,在B说话前暂停,代替B回答A的问题或承接A的话题继续说下去,然后继续播放录音,听听B的说法。这样做对于口语实战的水平提高有限,但聊胜于无,可以试试。我曾试过,总体来说比朗读要强。这样做的问题在于往往难以坚持,所以我最终还是选择了朗读。

二、朗读:退而求其次的英语口语模拟练习

英语口语是一种语言输出活动,靠的是语言输入活动——包括听力、阅读等——所形成的积累;朗读本质上则是一种输入活动,是默读的一种延伸和强制发声,从而,这两者是很不一样的。那为什么说朗读是“英语口语练习的另一个基础”呢?

我们想象一下一种特殊情况下的口语:话剧、电影、电视剧的演员拍戏。演员们无一例外地都是背好了台词来的,我敢说,敢于不背台词就上台表演的演员,那是极罕见的。也即,在戏剧环境中的口语对话,都是有脚本的,都是把脚本——文本——牢牢记住后才现场执行、生成语音的。当然,演员们一般都有着深厚的口语(母语)基本功和技能积累,因而在台词背诵熟练后上台、入戏、说词都是很自然、很顺畅的。这是一种母语环境下的“由文本到口语”。

我们在非母语环境下——或者说是缺少英语语言环境的情况下——采用朗读、背诵(朗读的加强形式与主要目的之一)的办法来加深文本在脑海里的印象,使其逐步固化,就像是演员读台词、背台词,为的就是将来的哪一天一旦有了英语语言环境,有了“舞台”,我们能够有备而来,“厚积薄发”,即便表演起来不那么惟妙惟肖,至少也找到一种初步入戏的感觉,不要说完全没有应对之力。

这其实是一种很有趣的逆过程:在演员背台词、入戏说词的过程中,是在已经有了(母语)口语积累的情况下走一个文本到语音的过程,自然是驾轻就熟;在我们朗读、背诵,为英语口语表达做准备的过程中,是希望利用文本到语音、文本到口语的转换,先充分熟悉语言内容,等到有了语言环境,再尽快利用这种语言内容(文本)的积累,实现从“文字辅助口语表达”到“独立口语表达”的飞跃。也正因为这是一种逆过程,其最终目的的实现是比较困难的,非前期下苦功夫不能成功。


文本到语音,听起来和“听说领先,读写跟上”这样的原则似乎有点背道而驰,毕竟先看到文字、再反复诵读,总觉得不是直接练习口语,“这样行吗?”这样行的。这个过程要求的是最终语言内容、尤其是语音内容精熟,而不是要求一定先看文本,所以完全可以先通过听力练习充分熟悉语音,然后朗读、听力交叉进行,相互比对,最后形成语音内容的固定印象。

以上是事情的一方面。另一方面,如果朗读者、背诵者利用这个过程的确形成了深厚的文本、语音积累,并且能够做到发音准确、语音语调基本无误、对话场景理解基本合理,那么到了英语口语应用场合,这样的积累即便是临时拼凑起来,也能够应付一般的表达需求了,最多是开初的一小段时间可能会紧张、辞不达意,一旦这种紧张感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沟通的逐步顺畅得以消除,此前的文本、语音积累就能够正常发挥作用,使口语应用从一开始就从内容上占据比较高的起点。稍微应用一段时间——具体长短因人而异,就能在口语语流的顺畅程度、语音语调的自然程度、遣词造句的适切程度等方面迅速得到提高,从而获得口语整体表达能力的提升。

三、朗读的目的:锤炼发音、熟读成诵

不同的目的可以由不同的朗读行为来实现:锤炼发音,要把听和朗读结合起来,一般是交叉进行,听几遍、读一遍,或者听一遍、读一遍,有的时候甚至要暂停几次,把难点解决了再听、再朗读;熟悉语言、熟读成诵,可以在充分、清晰地听过几遍后进行文本的反复朗读。

目前英语教学中朗读的主要目的更多地还是熟读成诵,锤炼发音的作用往往被忽视了。事实上,锤炼发音应该是第一位的。只有发音不断变得自然、地道,朗读的时候才能越来越有自信,从而能够推动朗读不断前进,“根本停不下来”。纯粹地熟读成诵、不顾语音语调是否准确,将是不容易持续的。


四、朗读的意义:发音自己听,节奏自己把握

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如果有老师能一直陪在身边,随时纠正自己的错误,理论上是最好的。但是,这样也有一个问题:假如老师事无巨细“随时”纠正,反而会给学生施加一种无形的压力,使其不能正常发挥,就好比学车的时候如果教练坐在副驾驶座位上不停地指导、批评、纠正,反而不如他不说话只看着,或者干脆不要坐在那里,让我们自己反复练习就是了。朗读对于语音的重要作用就体现在这里:我们是发音给自己听,是否有错误、要不要改正、如何改正,都是由自己说了算。这样的节奏完全由自己把握,是比较理想的一种学习状态。

五、朗读的更高境界:播音模拟

在长期的朗读实践中,我不断探索各种朗读“姿势”,逐渐练成了一种功夫:不管是什么英语文章,只要不是太专业的(比如医学英语这种包含大量拉丁语的非常规语体),我都能拿过来就读,基本上不出错,即便有个别不认识的生词,靠着我的拼读知识基础,也能按照英语发音的规律给读出来。如果状态比较好,甚至能够一边读一边想别的,已经达到自动化朗读的地步了。

这样的功夫进一步增强了我的自信心,英语朗读成了我的一种娱乐,经常我是一边读一边开心地想:哇,能像我这样陌生英文拿来就读、基本不错的人,应该也不多呀!从而朗读的动力就更足了。

这里我也建议一时半时找不到口语练习伙伴、不得不依靠朗读来进行语言积累的朋友练一练这招。肯定有好处的!


六、我的朗读锤炼、误区与调整

我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曾经许多次借助于朗读取得进步,所以对这种方法感情很深。成人高考之前,我用25天时间把老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32开本的那种)每篇课文读了两遍,结果英语考试拿了85分(满分100),应该说效果是很好的。自考专升本的基础英语一科,我把黄源深、朱钟毅两位老师主编的《基础英语(高年级版)》5、6、7、8四册书的所有课文全部朗读过3-6遍,最终基础英语这门课拿了69分,一次过关。2004、2005年考研至今,我平均每天朗读两个小时。两个小时!有小朋友朗读半个小时就喊“头震得生疼”了,有点赵本山的小品里大忽悠让范伟猛跺脚三下,问他晕不晕,然后对高慧敏说“你跺你也晕”的感觉。

朗读太多,也会有负面影响。读硕士的三年,我甚至都有点不会默读了,感觉不管是什么,拿过来就是想朗读。虽然精神可嘉,但朗读一来毕竟速度赶不上默读,二来对理解没好处,所以后来我还是想办法克服了这个问题:找那种故事情节非常紧凑、扣人心弦的英文原版小说,看着看着对情节的渴望就压过了对朗读的兴趣,慢慢地我又恢复了默读能力。

------------------------

英语口语的学习对中国学生来说是一件困难的事情,要想解决,就不能抱有幻想,必须脚踏实地、下苦功夫,才能有所收效。下一篇我将和朋友们谈谈英语语言积累比较丰厚的情况下“自我监控”对口语表达的意义和妨碍,以及如何克服这种“自我监控”的不利影响,发挥其正面作用。下周五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