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现在的孩子学习这么累,哪像你们小时候读书……” - 白话教育202002

 昵称70926123 2020-07-21
我是1970年代的人,我爸妈出生于1940年代;八零后、九零后们,父母一般是1950、1960年代的人。我们的孩子,是00后、10后。我们的父母看到我们的孩子上学“这么累”,不免就要发出本文标题的感叹。

一般情况是,1950年代到1990年代前半段,这几代人,受教育的模式是基本一致的:
公办小学——公办初中(——公办高中、中专——大学本科、专科);
学校划片招生,1980年代及更早,小学还有“留级”这回事;
初中要考,参加中考要选拔;
除了课本、练习册,最多初三毕业班的时候有一本总复习练习册,其他教辅基本上没有。

虽然我们当时也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才考取理想中的学校,但多年后想起来,我们一般不太会(不太愿意)记得自己经历过的艰难困苦,而是更多地记得当时的开心——人对于苦、难的记忆,总会慢慢变淡的。从而,我们回头看看,会以为我们的学习并不累,只有现在的孩子的学习,才累。

人的年纪越大,越不愿意回想起过去的苦、难,越容易回想起过去的美、好。英语里有一个说法,叫good old days,“过去的好时光”,也很能反映出这一点。而眼前的孙辈,每天吭哧吭哧背着个书包去上学,回来还要做那么多作业,那简直是累死了。因此,家里的老人,总是会感慨:现在的孩子,学习怎么会这么累!


当然,人做出这样的评价,不仅是他们总是带着温情回忆自己的过去。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的父辈和我们这一代人,有许许多多,经历了从农村到城市的迁移。对于许多家庭来说,这种迁移,是我们这代人凭着优异的考学成绩实现的。

基本上,我们这代人是在农村长大并考出来的。我们小时候接受教育,是农村小学、农村初中、县城高中或中专学校。这样一个考学的历程,我们父母的观察是,并不沉重,也不累,毕竟最后是成功了。成功了,就没有什么可觉得累的了。

我们的下一代呢?他们跟着我们到了城市、甚至是大城市,或者干脆就在大城市出生。大城市的学校教育,跟我们二三十年前接受的农村学校教育,怎么可能一样。并且,孩子们还没来得及获取最后的成功,更是让人觉得“累”。还没收获嘛。老人心里这么一对比,当然觉得我们的娃“实在太累”、“太可怜”了。


然而,如果说这就是事情的全部,那未免也太低估了这个情况的复杂性。

关键的一点是,我们读书的时候,竞争范围小,竞争激烈程度不高:

小学阶段,我们和本村、本学区的孩子们同场竞技;初中阶段,我们和本乡、本镇、县城的同学竞争,但班上的同学往往还是本乡、本镇的,并不会真的来自全县各地。
高中阶段,我们的竞争范围扩大到了全省,但我们的同班同学、同校同学,仍然是本县的,或者是本市市区的。

我们的孩子呢?

他们小学阶段还好,跟本学区的小朋友同场竞技;

初中阶段,他们要力争择校,进入民办初中,至少也要进入顶尖的公办初中。

民办初中是什么概念?这样的学校,可以全市招生 全市招生 全市招生,至少也是全区。就比如上海这里,只要是有追求的家长、孩子,就面临着初中阶段就参加全区竞争的压力,甚至是全市竞争。来自本区各地方的优秀小学生,就在你班上,你能没有压力吗?

高中阶段,更是竞争白热化:排名前列的几十所高中,都有全市招生、自主招生的权力!来自全市各地的优秀初中毕业生,就在你班上,看你敢不敢松懈。


上海,和北京一样,还有一个很特别的地方:名义上,它是一个市;实际上,它是一个省。“上海全市”,在我看来,就相当于“安徽全省”。

不是吗?想想看,即便是合肥一中、马鞍山二中这样的省级名校,它们的生源其实主要还是来自合肥、马鞍山这样的地级市;上海就不一样了,上海中学、华师大二附中、建平中学、位育中学这样的全市名校,它们的生源,是真的来自上海全市!相当于来自安徽全省!

更何况,上海的学生,他们的家庭状况、家庭教育水平、校外教育水平,哪里是我们安徽的学生所能比拟的!

在这样的地方读书,如果不累,那只有两种可能:1、孩子是学神;2、家长没追求,孩子无所谓。

还有一点,是我们不得不注意的:我们的时代,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教育质量差距,跟现在校与校的教育质量差距,实在是无法相比。就说上海这个地方,一般的公办小学和顶级民办小学之间的学生毕业后去向,可谓天差地别。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这么大的教育质量差异,其实我们的孩子也可以略微轻松一点的。


从小地方迁移到上海这样的大地方的人,比如“新上海人”,一般来说都是进取心很强的人。这样的人,大多希望孩子也能不断进取,过上更好的生活。这样的心态,驱动着家长,驱动着孩子。老人则不同,他们更在意的往往是一家人的安全、健康,从而认为“能学多少学多少”,何必“太累”。

总的来说,我们的孩子要接受的教育,和我们这代人二三十年、甚至四十年之前接受的教育,是完全不同的。我们两代人面对的竞争压力,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我们要向父母、老人解释这些,不然大家意见不一致,家庭教育就不容易齐心协力去开展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