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5草书释读19 上次讲了家庭成员中的男性,现在讲女性。 “女”是一个很大的部首,足见女性在家庭中的重要。 “女”字,看看甲骨文就知道造字的意义。这是席地而坐的女人,双手在她身前优雅地交叉。但甲骨文“女”字写起来很麻烦,西周金文、春秋楚简都出现了简写,只需三笔。到小篆女人站起来了,体态婀娜多姿,隶定也只需三笔。秦简的写法,其实就是金文和楚简的写法转了一个角度,这样就产生了我们今天所写的“女”。今天我们书写很方便,但变成了横卧的女人,一横本来是身体。 比较一下“女”字的隶书和草书,写法差不多。第一笔和第二笔交叉,然后写躯干这一笔。早期草写可见西汉《神鸟傅》,有两个“女”字,先写左折右转,这是铁围势,然后加上一横。竹简上有时想联系下一个字,一横变成一转,从线条形态上看,可以认为是狮口。 草书中用三笔写“女”,后来起了变化,第一、第二两笔不采用铁围势了,而变成写一捺一撇。这在皇象《急就章》中已经可以看到,上面不封口。我们知道,撇捺是交争势,则捺撇就是交争倒笔势。在智永《千字文》和怀素《圣母帖》中,捺撇近于直线,然后加上一个狮口,今草这样写法非常普遍。 今草中有些“女”字,看起来只用两笔,这又如何分笔势呢?第一笔是九号位捺笔下行,戈势;第二笔是一个很大的转动,属于钩裹势。在真书中,“女”字先写蟹脚势,然后撇横组成瞑人势。这是将来要讲的,因为有人问,这里先讲一句。 王献之《江州帖》有个“汝”字,右旁是“女”。这个“女”看起来似乎是一笔写成的,是否只用了一个笔势?就我看来,第一笔戈势和第二笔钩裹势都没有变。中间这一笔,把两个笔势连在一起,这是虚笔,可写可不写。王献之经常用长运,有些人喜欢,我不造成长运。对初学者来说,分清笔势是最重要的。草书也有专用短运的,明代王宠就是一个。 女子结婚后称“妇”,现在民间普遍称“媳妇”。甲骨文、金文是嫂子身旁放一扫帚,会意字。《说文》:“妇,……从女持帚,洒扫也。”但从字形来看,女子是跪坐在那里,坐着怎么洒扫?而且这扫把头怎么会向上,哪有“持帚酒扫”的样子?无论在甲骨文还是金文中,“妇”字都有简写,都省去了“女”旁,只留下扫帚了。注意还有一个“归”字,也会把左边省掉成为“帚”。《说文解字》:“归,女嫁也。从止,从妇省。”则“妇”左边可能是“归”之省。女归为妇,不是女人出嫁之后就要举起扫帚。 “帚”的草化颇简单。一、扫把头以一横替代;二、中间冖头势;三、小篆下面写为“巾”,看甲骨文、金文就知道本来不是“巾”。这“巾”草书可以先写中间一竖,然后兜个圈。把一、二、三裹束起来,一和二可以组成曲钩势;“巾”简单点就写个交叉,这就是“帚”。 明白了“帚”的草化,“妇”字只要加个女字旁就可以了。 草书左偏右旁可以互相借用笔画。“女”字一横如果归入右旁,则整个字三个笔势:交争倒笔势,曲钩势,再来一个交争争势。 “归”字也容易解决了。甲骨文、金文、小篆一直到秦隶,左边都是上下两部分,但甲骨、金文写法比较简单,左边是“师”之省,或曰是“堆”古字,写下来下口省略,上口以一横替代,类似耳朵旁,加上右旁的“帚”,就是“归”。 回过来说女部的“妻”字。《说文解字》:妻,“妇与夫齐者也”,妻和夫相对。 甲骨文一个女子旁边有个手,替她梳理头发;还有左右两个手的,帮她梳头。四级课程讲过,女子结婚那天开始,头发向上梳了。金文也是这样,不同的是手伸进了头发,看起来很复杂,相比之下小篆就简单了。由此隶定,出现的秦简写法,这是隶书。皇象章草“妻”,跟隶书没什么两样,多个雁尾。 今草“妻”在章草基础上改进,这字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面这部分的中间一竖,可以移到下面。这样一来,上面剩下的笔画可组成一个飞带势,“歹”字形。下面可分为两个笔势,倚戈势和撇横瞑人势。实际写起来,上面的飞带势最后一笔,因为要连接下一个倚戈势的起笔,往往改为向上收。后来干脆不要这一笔,上面只写一个曲钩势。下面部分,今草因为笔势向下,往往改用钩裹势。 如王世镗、王宠写“妻”,上部飞带势最后一笔都改为策。而怀素、鲜于枢、王铎取消了这一笔,上面只用曲钩势,看起来更简洁一些。 女子结婚后生子,那就成了“母”。母亲要哺乳婴儿,《说文》:母,“一曰象乳子也”。其实“母”字就是“女”字,只不过在胸部加了两点。 “母”字草化,先写铁围势;其次一横;然后写两点,这是铁铃势。这样取势稍感琐碎,今草把两点变为一撇,先取铁围势,然后撇横瞑人势。 “姊”字,《尔雅·释亲》:“谓女子先生为姊,后生为妹。”王羲之写法见《淳化阁帖》卷七《小园帖》。这帖是不是王羲之真迹有点疑问,但这“姊”字写法没有错。草书右旁看起来好像“巿(fú)”字,这来自于篆字。金文“姊”字女字旁有个人,头上有羊角似的丫辫。其后一路演变,隶定后女字旁一个巿,这就是草字的根据。《淳化阁帖》卷六王羲之《知宾帖》还有一个写法,可以参考。 “妹”字就容易多了。基本字形从古没什么大变。草书“女”字旁加一个“未”,谁都可以辨识。 “姑”字同样比较容易,注意裹束后二次取势。左边“女”的一横,如果转变给右旁用,这字就是两个笔势:左边是交争势,右旁是奋笔势两开半,一次移位。怀素《小草千字文》写法,省掉了最后一横,看起来不大像“姑”字了,还是不省为好。 比较难的是“嫂”字。唐代《干禄字书》列举真书三种写法,正体的“嫂”字应该是这样的,参加科举你得用正体写法。第二种我和们现在一样的写法,这是通,通就是和正体通用。第三种是民间俗写,女字旁加个“更”。 《干禄字书》没有详细解释这三种写法的来源。第一种是照小篆隶定,右旁是一个手拿着火把在屋里找东西。其实就是“搜寻”的“搜”本字,隶变为“叟”。在行草书中为了取势方便,写为“更”。“更”上面取飞带势或曲钩势,下面用交争势。 从这例子可以看到,隶变和草变对汉字有重大影响。 “如”字,《说文》:“如,从随也。从女从口。”段玉裁注:“‘从随’即‘随从’也。随从必以口。”写个“口”是发命令,写个“女”是以前女子比较听从,现在不一样了。“如”字草书,想起来很简单,但因为“如”是常用字,所以写着写着变化很大,颇有伸缩,这一点要注意。 反应母子关系的一个常用字,“好”。《说文》:“好,美也。从女、子。”这个“美”,很多人解释为女性的美丽,但漏了旁边还有一个“子”,“子”古文中常指儿女。刘胜有说,“母子相亲”就是“好”,这解释胜过许慎。“好”字草字很容易,章草、今草都差不多。子字形属于飞带势,索靖、孙过庭一横写为一捺,更像飞带。 “女”也可能出现在一个字的右旁,如“妝”字。《说文》:“妆,饰也。从女,床省声”。原来这个字一半是“女”,一半是“床”之省。这半个床之“丬(爿,pán)”,通常就简化为两点一竖。而两点可以连成一小竖,结果成为竖笔势移位。但写出来有点问题,很像竖心旁。竖心旁一个“女”是有这个字的,读音rù。所以“妆”有另一个写法“粧”,这就不会搞错了。 “女”在一个字的下面,如“姜”,这是非常古老的姓。《说文》:“姜。神农居姜水,以为姓,从女,羊声。”现在写“羊”,横笔有三根,你看篆书,只有两根横笔,上面是羊角。草书依照篆字而来,羊角用两点,就是羊角势。然后是竖横横,竖笔势,这就是草书“羊”了。下面加上“女”就可以,王羲之草书《平安帖》有这个字。 “委”字,《说文解字》:“曲随也”。怎样表现“曲”呢?徐铉等说:“委,曲也。取其禾谷垂穗委曲之貌,故从禾。”甲骨文就是一个弯曲的禾穗,旁边再画一根曲线。但这只讲了“曲”,没有讲到“随”。后来下面换了“女”字,罗君惕老师《说文解字探原》说:“《毛诗·鄘风·君子偕老》:‘委委,佗佗’,传:‘委委者,行可委曲踪迹也。’……故从禾者,谓其能委曲以从人也。”这就是下面从女的道理。“委”字草书,先写立人势,然后奋笔势两横,也有人写个“又”字,交争势,然后下面加上“女”,取势前面讲过了。 今天就讲这些。谢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