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写作角度分析“刘姥姥一进荣国府”,曹雪芹写得有些乱套

 教育论剑 2020-07-21

不知曹雪芹家当年是不是真有个刘姥姥这样的穷亲戚,书中把刘姥姥这个农村穷老太写得实在太形象、太逼真、太生动了,每一次读到刘姥姥形象时,都是忍不住叫绝,对作者佩服得五体投地。

不过,这次再读到“刘姥姥一进荣国府”这一回时,却突然发现,刘姥姥形象虽然写得很好,但时间交待上似乎有点乱,疑点重重,让人摸不着头脑。虽然这一点在对小说的主题理解上没什么影响,但从写作角度分析一下,也是有点意义的。

第六回称是“一进荣国府”,文中却前后矛盾,既有语句表明确实是第一次进荣国府,更有地方表明此前已经来过一次。但如果细读,又会发现此前这一次到底进的是贾府还是王府,也是模棱两可的。

在第六回中,有语句明确表达出刘姥姥此前是没有去过荣国府的,就是下面这两句:

可说的“侯门似海”,我是个什么东西?他家人又不认得我,我去了也是白去的。

果然有些好处,大家都有益;便是没银子来,我也到那公府侯门见一见世面,也不枉我这一生。

所谓去见见世面,都是指从来没去过的,所以文中刘姥姥说要去“见一见世面”,就说明之前没去过荣国府,这次去是第一次。

后文也有照应。后面写到刘姥姥到了宁荣街时,找王夫人陪房周瑞,是去角门上向仆人打听,还被年轻的仆人耍了,是一个老仆人不忍心告诉他周瑞家在后面,让她去找。刘姥姥到了后面是问一个孩子才找到的。这说明她此前根本没来过。

更有后面刘姥姥进去后的情形描写,都透露出是第一次来,真是开了眼界。比如见到自鸣钟时心里想着:“这是个什么爱物儿?有煞用呢?”这说明以前没见过。还有其它很多描写,都能看出来是初进。

但是,在刘姥姥找到周瑞家的后,从两人的对话中,却又分明能看出刘姥姥之前来过一次了,时间在五年前。

周瑞家的又问:“板儿长的这么大了?”

“……但只一件,姥姥有所不知,我们这里又比不得五年前了。如今太太竟不大管事了,都是琏二奶奶当家……”

前句话说明,在板儿很小的时候,周瑞家的曾经见过板儿。板儿多大了?五六岁。如果和后一句对照,说明板儿在一岁时和刘姥姥一起来过荣国府。在前文中刘姥姥还确实说自己去过,但那是和女儿去的,带没带板儿没说。

想当初我和女儿还去过一遭……

然而,如果以此三句话作为刘姥姥五年前来过荣国府的证据,则又既与前文不符,也与后文不符,因为前后文中说的好像都是进王府,而不是荣国府。

这里有必要先来详细梳理一下刘姥姥女婿家与王家的关系。刘姥姥女婿王狗儿的祖父,曾作过一个小小的京官,与凤姐祖父、王夫人父亲认识。

因贪王家的势利,便连了宗,认作侄子。

后来这自降一辈的王京官死了,留下一个儿子,名叫王成也就是狗儿的父亲。因家业萧条,王成带家人搬到城外的农村老家去住了。就在刘姥姥去荣国府前不久,王成病故,狗儿家日子过得更艰难了。

这里插一句,狗儿的祖父是凤姐祖父的侄子,那狗儿就是凤姐的侄子辈,所以刘姥姥说狗儿的儿子板儿是凤姐的侄子是错的。只是这错到底该归在刘姥姥头上,还是归在曹雪芹头上,不得而知。

狗儿祖父既与王家连了宗,当初地位还可以,所以自然是常来往的,王家对狗儿家也照顾。这在刘姥姥的话中有交待。

二十年前,他们看承你们还好;如今自然是你们拉硬屎,不肯去俯就他,故疏远起来。

这姥姥这句话下面紧接着的一句话,就是上文中引用过的“想当初我和女儿还去过一遭”。这句话后面还有:

他家的二小姐着实响快,会待人的,到不拿大。如今现是荣国府贾二老爷的夫人……如今王府虽升了边任,只怕这二姑太太还认得咱们。你何不去走动走动?或者他念旧,有些好处也未可定。

这几句话的意思分明表示,在狗儿家还好的时候,刘姥姥与女儿去过王家,当时王夫人还没出嫁,所以称“二小姐”,所以才会说“只怕这二姑太太还认得咱们”。是后来狗儿家败落了,“拉硬屎”才不去走动的。

后面与周瑞家的对话中,说到凤姐时,也表明刘姥姥当初去的是王家。当周瑞家的说现在当家的是“当日大舅爷的女儿,小名凤哥的”时,刘姥姥说:“原来是他?怪道呢,我当时就说他不错呢。”这说明凤姐在王家还叫着小名的时候,刘姥姥见过。

我曾想,刘姥姥口中的“想当初”,不是指前文的“二十年前”,而是指后来的“五年前”,这样与后文就对得上了。但这与“二小姐”的说法却又矛盾。从已死的贾珠与其子贾兰年龄推算,五年前时,王夫人已经嫁到贾家近二十年了,应该称作“二姑太太”

账算到这里更加乱套了。刘姥姥二十年前与女儿去过王家,那肯定当时她女儿已经与狗儿结婚了,那时王夫人还没结婚,在家当二小姐,可是现在王夫人都四五十岁了,生了三个孩子,但狗儿媳妇还是“年轻媳妇子”,最关键的是,他们的第一个孩子板儿才五六岁,比宝玉还小。

里面还有一处奇怪。狗儿让刘姥姥去找周瑞,因为周瑞先时和他父亲“交过一桩事”,就是求他父亲办过事。这件中后文中交待是“争买田地”,肯定是狗儿父亲给出过力。怪就怪在这儿,当官的是狗儿的祖父,狗儿父亲并没有当过官,而是“家业萧条搬出城外”了。

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是不是曹雪芹自己没有理清楚?求解。虽然这些疑点对理解小说主题没有影响,但从写作角度分析一下也可有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