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阿拉伯语与中文翻译中的文化转化

 漢陽子 2020-07-21

【摘要】阿拉伯语与汉语在语言结构、句子形式、语言变化、词型种类、语态、文化差异等方面存在差异,尤其深刻阐述了文化在翻译过程中的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着重强调,翻译的过程不仅仅只是简单的语言转换,如果翻译活动只是如此,翻译实际上并没有存在的价值,那么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又表现在哪里?事实上,它是世界上最复杂的活动之一。文化是其根基,是其基础,更是其源泉。不同的地理环境、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经济环境、不同的宗教信仰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文化体系都有着实质性的不同。而翻译实质上是作为不同文明之间交流与学习的媒介。如此一来,翻译过程中所承担的责任就远远不止于只是让读者读懂,而是如何做到保持的平衡了。

        【关键词】文化;语言;平衡

        理查兹称翻译为整个宇宙中最为复杂的活动之一,因为翻译活动不仅仅只是两种语言的转换,它更是一种文化的转换。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翻译活动就如同婚姻,如果把婚姻单纯的理解为两个人的结合,那么,这样的婚姻就太儿戏了,不是吗?实际上,它是两个家族的融合,而这种融合远不止我们想的那样简单。为何如此?文化间存在的差异是最根本的原因。

        把翻译比作婚姻是很恰当的,这场婚姻是两种文字之间的婚姻,我们都知道婚姻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总是存在差距的,在姜倩、何刚强主编的《翻译概论》中就有写到:这种距离常常体现在婚姻的不平等上……这种不平等似乎是绝对的,因为译者在有意或无意中总会暴露出他在两种文字与文化中偏向甚至偏爱哪一方……始终一碗水端平的译作大约很难找到。

        阿拉伯语与汉语作为世界上既难学又通用的两种语言之一,可以说,它们承载着两种截然不同却又相辅相成的文明。一个年轻有为,经典富有生命力,一个古老深邃,辉煌、源远流长。是的,它们就是年轻的伊斯兰文明和古老的华夏文明。

        而阿拉伯语与汉语本身存在的差异也是其翻译过程中的一大难题。第一,阿拉伯语在句子形式上显得复杂迂回,而汉语则比较简短精。如:我喜欢有光的教室,若翻译成阿拉伯语则需要带一个长长的名词句定语。第二,阿拉伯语中使用的介词和名词较多,而汉语则使用的动词较多。如:我打……,我喝……,我吃……,我喜欢……等等,在阿拉伯语中可以用介词或者词根来表示。第三,阿拉伯语名词的单双复数上使用比较复杂,而汉语没有。如:苹果,在汉语中就是指类的,一个苹果,两个苹果,一堆苹果,都需要加量词来表示数量,而阿拉伯语则不然,单双复数只需要在苹果这个词本身体现。分别加上双数,复数标志即可。第四,阿拉伯语比较重视语法形式,而汉语没有。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阿拉伯语之所以难学,就是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其繁冗复杂的语法。它的起语、述语,主语、谓语要非常明确。第五,阿拉伯语中被动语态使用较多,而汉语主动语态使用较多。这也是阿拉伯语难的原因之一,可以说它的被动语态非常发达,当主语不明确时,总是用被动语态,而汉语就没有这么讲究了。这些都是在其翻译过程中总结出的规律,实际上,远不止于此。但这些只是介于其表面的对比。正如上面所提到的,其根源主要还是在于其文化上的差异。是文化的影响力是巨大的。提到文化,人们总是不自觉地与其渊源联系在一起。而我们这里所提到地文化指语言文化。?汉字是中国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要素,它的性质是语素文字,它把字形和语素意义直接或间接地结合起来,是一种意象性思维美学的体现。已我国地象形文字为代表,将其表现得淋漓尽致。

        汉语最早产生在殷商时代,从考古学得出的结论来看,当时最早使用这种语言的地区是安阳、洛阳一带。经历了几千年历史发展的汉语是一个统一的体系,它在记载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的同时,也不断的自我完善,精益求精,在新旧交替的逐渐变化中,形成了各具特点的一个个发展阶段。

        而阿拉伯语这门古老的语言是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积累和充实起来的。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吸收了许多方言和外族语言。丰富的词汇量、规范的构词方式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几度锤炼的结果。外来词就是阿拉伯民族和其他民族碰撞的火花、融合后的结晶。在古代,阿拉伯语就吸收了大量汉语词汇。而在现代,随着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的兴起与壮大,汉语热也传播到了包括阿拉伯国家和地区在内。现在汉语对阿拉伯语的影响可谓是日渐加深。比如,阿拉伯语中表示中国传统事物的单词并不是按照其词语特点转译过来,而是直接根据汉语的发音在加上其语言本身的意义,采用音译加意译的方法形成的词语。其次,阿拉伯语对中国穆斯林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影响也是可见一斑的,如:生活方面的天课、斋月、圣训、朝觐、天房、忏悔、信仰等等,宗教生活方面的礼拜朝向、复活日、《古兰经》经注学、劝告、先知、私欲、享福等等。这些词在当今中国穆斯林的日常生活中都使用尤为广泛。

        语言文字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在进化发展过程中产生和逐步完善的,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说语言文字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呢?语言是文化的基础,是文化得以流传的载体。没有语言,文化就无可依附,或者根本就不存在。在伊斯兰文明中,将《古兰经》作为伊斯兰教的经典,在古代阿拉伯,语言学尤为发达,起初《古兰经》是没有标点符号的,除阿拉伯以外的人,很难读懂,后来经修订,给天书般的《古兰经》标上了符号,《古兰经》才得以与世人见面,也因此,伊斯兰教得以广泛传播。美国的语言学家萨佩尔在其《语言论》一书中说过:语言有一个底座,语言也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就是不脱离社会而存在。语言无论地位有多高,它毕竟只是精神文化的一个部分。语言是人类使用的交流工具,而文化是人类独创的,文化是和人同生同长的,没有人类就不可能有什么文化或是文明。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它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结晶,在这种文化中有记录和流传的作用。其次,它又能直接反应文化,英国语言学家莱昂斯曾说过:每一种语言在词语上的差异都会反应使用这种语言的社会事物、习俗以及各种活动在文化方面的重要特征。同一个词给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其思维结果也是不一样的,比如你对一个中国人说吃早餐,那么可能他的脑海中出现的是白米粥、咸鸭蛋、馒头等,而换作是美国人可能就是面包、果酱、牛奶了。再比如,在中国的文化中是吉祥腾飞的意思,它是中国人虚构出来的一种图腾,而它在阿拉伯语中是“ ; ; ;”,很荣幸在阿拉伯语中还有这样一个词,但如果你问起阿拉伯人关于龙的概念,可能就没有这么乐观了。再其次,语言文字的演变是与文化背景的演变息息相关的,就拿阿拉伯语来说,阿拉伯语源自中国的词汇就不计其数,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演变,许多阿拉伯词汇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所以,在翻译过程中可能一个很熟悉的阿拉伯词汇,你却不知道它的意思,需要根据语境。

        【参考文献】

        [1]张应杭.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2]王宁.文化翻译与经典阐释[J].中华书局,2006.

        [3]奈达(NidaE.A.),泰伯(Taber C.R..翻译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4]王宁.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来源:《西江文艺·上半月》2015年第0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