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人摄影

 昵称32229807 2020-07-21

摘要:文人摄影就是文人的摄影,它秉承着传统文人书画的精神。民国文人是接触摄影的第一批文人,他们把摄影引向文人摄影,成就了中国摄影艺术史的第一种摄影艺术形式,并在当时成为摄影的主流。文人摄影是文人理想家园的视觉化。文人摄影追求一种诗情画意。文人摄影是一种主观表现的摄影,天人合一、禅的意味是文人摄影的终极追求。文人摄影有一种现实的疏离感。郎静山、陈复礼、张望和段岳衡等人代表文人摄影的三个时期。文人素养的修炼和新的方法探索是影响文人摄影发展创新的关键。文人摄影的精神在西方现代艺术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关键词:文人书画、文人摄影、文人精神、文人情怀、理想家园、诗情画意、天人合一、禅的意味

一、文人的山水情结

   林路曾在2006年前后写过一篇文章,大声疾呼过要《“清算”风光摄影》。文章主要有二个观点:一个是指出风光摄影不入西方摄影史家的法眼;一个是指出风光摄影应从地理摄影、新地形摄影等方面去努力;引导人们从人文环保的角度去思考环境。可近十年过去了,风光摄影依然我行我素,依然仍是中国摄影主流之一(我认为,纪实摄影、观念摄影、风光摄影是时下摄影的三大主流)。也就是说,风光摄影依然“清算”不了。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探究的问题:在中国,为什么风光摄影“清算”不了呢?

    我个人认为,原因就在于我们中国的文化传统。

  中国文化的山水情结之深,山水与中国文化精神关系之深,是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化所没有的。

  中国文化的山水情结由来已久。它己深深扎根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甚至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每个中国人文化血脉里流的,都有这种山水情怀的血。

段岳衡《安大略湖》

  在这里,我们来简单回顾一下中国文化中的文人书画历史,就会觉得很奇特。中国的书画竟能形成文人书画!尤其是书法——文字本来是实用的,文字从篆过渡到隶,过渡到魏碑、楷书,本来是顺理成章的事(为了便于书写与辨认,发展肯定是越来越简单),可事实并非如此单线发展。从汉代开始,汉字的书写就分两条路发展:一条是实用书写;一条是艺术书写,即文人的书法。书法成为艺术,成为抽象的线条艺术——当文人书写汉字时,发现书写可以表达自己的情绪、自己的意趣,于是,书写就摆脱了实用的走向,成了文人书法。也因此,书法有了章草、有了草书、有了形态各异的形式。

   试问世界上有哪个国家的人对文字的书写有中国文人这种痴迷程度,有中国文人这种追求呢?时下的流行书风,实质上就是文人书风。这股风从汉代刮到现在,无论朝代怎么更改,文人在书写上的追求始终就是不改。

   绘画在中国的发展也是如此。开始也是写实的。那时画画的人叫画工、画匠。“绘画从来没有取得过如书法那么崇高的地位。公元八世纪以前,绘画都由专业的画工进行,文人们极少有染指这一领域;即便有人从事绘画,也是以画工的方式参与进去,因而被文人们视为耻辱。”(注1)到了公元八世纪左右,文人们开始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参与到绘画活动中去。代表人物如张璪、王维等,他们开了文人画的先河,他们尝试在画中宣泄情感、寄托胸臆,表达思想、理想、感悟。他们发现,在书法中能表达的,绘画一样能表达,且绘画的表达甚至比书法更方便更多样。这样,绘画就从重写实慢慢地转向于表现性的写意。既然绘画与书法有同样表现的功能,那绘画的地位相应地也应得到提髙。公元847年,张彦远在他的巨著《历代名画记》中,首先提出了书画同源的观点。这一观点经北宋苏东坡及其周围一批文人的鼓吹、实践、探索,慢慢被认同。公元1297年,蒙古人占领中国,一时间,知识分子的仕途被彻底断绝,所有文人都只有僻处山林这一条路。“只有在这时候才出现了真正的文人画,也只有在这个时候,书法的因素才正式渗入到绘画中。”(注2)也只有在这时候,文人书画才真正成为文人的心理凭藉,文人书画才真正使文人得到自我拯救。自此,文人凭借着书画将生命的痕迹留在书画上。至此,文人画的画法、绘画理论、绘画主张也就已经形成和成熟。直到现在,文人画一直成为国画的主流;而国画中的山水画又是文人画的主题。文人的精神风貌、价值追求、人生观、世界观、宇宙观都可以在文人画里有迹可寻。

  从文人书画的发展不难看出,文人书画在中国历史久远,文人的精神在中国艺术界根深蒂固,它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文人。

  林路先生之所以“清算”不了风光摄影,且愈“清算”风光摄影愈繁荣,原因就在于,中国的风光摄影也受到中国文人书画的影响,中国文人书画里的精神也转刻到中国风光摄影中。这种无形的力量是如此的巨大,它还将继续影响着中国的摄影。

段岳衡《安大略湖》

二、文人摄影的开端

   让我们先来考察摄影术进入中国和中国第一批拥有相机的文人从事摄影实践探索活动的时间:1839年摄影术发明,没过几年,在中国就有了摄影活动。我们在英国学者泰瑞.贝内特的著作——《中国摄影史》中看到于勒.埃及尔拍摄的澳门、广州的相片,那是埃及尔1844年拍摄的。也即有图可考,最迟在摄影术发明5年后,摄影就已传到中国。1844年,邹伯奇独立制作了中国的第一部相机,现在人们能见到的邹伯奇肖像(人们怀疑是邹伯奇的自拍照)摄于19世纪60年代。1844-1845年间,英国人乔治.韦斯特在香港开设第一家达盖尔银版照相馆。1888年,美国柯达公司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安装胶卷的可携式方箱照相机。1913年,德国人奥斯卡.巴纳克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135相机。1925年后,德国的莱兹、罗莱、蔡司等公司才研制生产出了小体积铝合金机身等双镜头及单镜头反光相机。“在此阶段,照相机的性能逐步提高和完善,光学式取景器、测距器、自拍机等被广泛采用,机械快门的调节范围不断扩大。照相机制造业开始大批量生产照相机,各国照相机制造厂纷纷仿制莱卡型和罗莱弗莱型照相机,黑白胶片感光度、分辨率、宽容度提高,从而使摄影队伍迅速扩大并走向专业。”(注3)我国第一批拥有相机的文人从事摄影实践探索活动就在这个阶段,当然不排除极少数在此之前。

  相机一落到文人(那个时侯称知识分子可能更合适)手里,流在这些文人身上的文人意识就自觉地通过相机流露出来,从而使中国摄影开劈了一条有别于其它国家的摄影艺术之路,我称其为文人摄影。以下用两个在当时影响巨大的摄影社的成员组成、作品风格和主要成员的主张等情况来佐证这一观点。

  北京光社成立于1923年冬,社员有黄振玉、陈万里、吴郁周、吴辑熙、钱景华、汪孟舒、王琴希等人。1926年夏加入光社的还有刘半农、老焱若、郑颖荪、程知耻等人。社员主要来自学术界,即主要是知识分子。社员作品多为诗情画意的文人情怀的表达。刘半农在1927年出版了我国第一部摄影理论专著《半农谈影》,书中观点实质上是文人画的灵魂在摄影中的运用。也就是说,刘半农倡导的是文人摄影。如摄影要写意,“把作者的意境,借着相机表露出来”;作品要有意趣,耐人“玩味”----这些都是文人画的主张。甚至他说,摄影于他是一种“消遣”,更是一种地道的文人情怀。他还主张,摄影写真是复写,是技术,只有写意才是艺术。从这些主张中不难看出,文人摄影一开始就排斥写实的。

  中华摄影学社1928年在上海成立,主要成员有郎静山、胡伯翔、张珍候、陈万里、黄振玉、邵卧云等人。他们多数来自报界。作品主要是风景、花鸟。中华摄影学社在当时影响很大,尤其是郎静山。他借鉴了传统文人画的“六法”,创作了具有中国水墨画韵味的写意风光。郎静山被列为世界十六大摄影名家之首。如果说,刘半农从理论上将摄影艺术导入文人摄影的轨道,那么,郎静山的“集锦摄影”正是沿着这条文人摄影的路取得的成果。写意摄影(尤其是写意风光)这种文人摄影的价值取向,在当时成为摄影的主流,影响巨大长远,甚至今天有许多摄影人(尤其风光摄影人)都受到他们的影响;或许这种影响今后仍将继续。

    由此可见,民国文人是接触摄影的第一批文人,他们把摄影引向文人摄影,成就了中国摄影艺术史的第一种摄影艺术形式,并在当时成为摄影的主流。

段岳衡《安大略湖》

三、文人摄影的特点

  文人摄影,就是文人的摄影,也即知识分子的摄影。文人摄影的精神来自于文人书画,文人书画的精神又来自于儒道释、魏晋玄学、唐宋诗词等中国的传统文化。故要理解文人摄影,就必须放在中国大的文化背景中来审视来理解。

  (一)文人摄影是文人理想家园的视觉化。每个文人都有他的精神家园。西方文人(知识分子)喜欢将其构筑成政治制度,如柏拉图的《理想国》,莫尔的《乌托邦》。中国文人却不同,他们喜欢将其寄放于艺术中。如陶渊明就在他的文学作品《桃花源记》中想象出他的理想家园;更多的中国文人喜欢将他的理想家园描摹在画里。为什么中国的文人画主流是山水画?原因就在此。因为只有山水能体现文人们的生活理想。而且这种理想是文人个人的,不是社会的,因而它常常与现实社会是有距离的。人生多少事,只能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人的幸福,其实就到心向往之的地方(木心)(注4),文人把心向往的地方描摹在画中,郎静山将心向往的地方用集锦刻画在他的摄影作品里。这是文人一种隐逸的行为。在这种行为中,文人找到与自然融洽相处的理想方式。虽然这有点虚幻,但对文人的心灵来说却是实实在在的。第一次看郎静山的《湖山览胜图》,我感叹不己——那才是心灵向往的地方。

  (二)文人摄影追求一种诗情画意。我们说文人摄影重写意,写的就是诗情画意。我们赞美郎静山、陈复礼的作品,通常就用“诗情画意”来概括。他们在作品中营造一种诗的情调画的意境,诗影合壁.看影有如读诗。我们在看他们的影像时,经常会不自觉地在大脑中跳出某一句唐诗宋词来.陈复礼索性就用诗句来命名他的作品。这是文人的兴趣与品味。这样,文人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得到了交融互渗,余韵无穷,像外之音渺渺,耐人回味、玩味、参悟。

段岳衡《安大略湖》

  (三)文人摄影是一种主观表现的摄影。文人喜欢把一时的感受体验表现在摄影中,因而赋予文人摄影在一定程度上的主观性和个性色彩。我们今天看刘半农的《舞》——风中的荻花,到底是刘半农感受到荻花的自由,还是生命的灵动呢?我们无法说清楚。因为那是刘半农的体验。他在《半农谈影》中也提到,对同一个对象,“有的可以说得雄伟,有的可以写得清劲,有的可以写的热,有的可以写得冷”,关键在于摄影者的感受。文人们总想在作品中注入与众不同的情感因素,或者试图表现某些他个人的内在情绪,试图把自己的个性抬高到最重要的地位,把个人的感受抬高到最重要的地位。

  (四)天人合一是文人写意风光摄影的终极追求。天人合一是我国传统文人的宇宙观,是他们最高的哲学境界和艺术境界。儒、道都讲天人合一。儒主张我心即天心、我理即天理的合一;道主张忘我、物我两忘、人消融在自然中的合一。因而,艺术上追求的天人合一是道家的合一。“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自古以来就存在一股将人与自然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力量,这股力量先是通过老庄的哲学冥想,使原来与自然发生关系的抽象的人落实到具体的个人,再通过中国佛教禅宗的沉思,使这种关系升华到个人的内心,也就是说,在中国的文化的精深之处,人与自然的关系已不是一般泛泛的依存关系,而是一种心灵相照,气息相通的所谓天人合一的关系了。”(注5)只要我们细细品味郎静山的集锦摄影作品,我们就能体会到这种合一。有人提出,郎静山作品中的人占位太小(小到只成人的符号印记)。我认为,他或许是出于天人合一关系的考虑吧——如果人占位加大,会破坏这种关系的。

张望《佛的足迹》

  (五)文人摄影有禅的意味。“禅是中国人接触佛教大乘教义后,体识到自己心灵的深处而灿烂地发挥到哲学境界与艺术境界。静穆的观照和飞跃的生命构成艺术的两元,也构成了禅的心灵状态。”(注6)传统文人通常既喜欢悟道,也喜欢参禅。禅的境界与天人合一都是艺术上的哲学境界。它们并不矛盾;它们互为补充。天人合一偏重自然的外在体认,禅却是虚空的内心观照。对空灵静远的观照,从中得到某种“觉悟”,就是禅。大凡禅境皆为虚静之境。我常常觉得陈复礼的摄影有禅的味道。如他的《干里共禅娟》、《白墙》,禅味十足,只可意会,不能言传。张望的《佛的足迹》也给人空灵恬静之美;这离不开他深厚的禅学造诣。段岳衡的《黑白视界》给人空寂之感,那是禅的境界。可见,禅的境界也是文人摄影的另一终极追求。

  (六)文人摄影还有一种现实的疏离感。文人摄影有几分超现实的味道,总想把价值投放在虚幻的景象之中。郎静山本是一个记者,本应留下一些批判性的纪实作品,可抗战时他依然醉心于他的“集锦”风光。这也是后人批评文人摄影、风光摄影的一个理由。但我认为,一个人在艺术中修炼自己是无罪的,有罪的是现实。

  (七)文人摄影在形式上极简。倪瓒说过“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草草几笔,神韵尽呈,简约又意思深远丰富。文人画中的留白做法、计白当黑的提法都是形式上极简的追求。只求为画设置一个结构,最简的结构,只求能呈现心中的意境,这种结构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郎静山、陈复礼的许多作品,都简约到不能再筒,如郎静山的《春柳依依舟横斜》——一丫春柳加远处一舟影,清远、空淡、虚寂、萧条、淡泊的意境立即就跃然纸上。

  (八)文人摄影中有象征的手法。文人眼中的梅、兰、竹、菊、高山、渔隐、孤石----都不只是单纯的自然景物,而是清高、孤傲、淡泊的人格化身。山水是文人崇高精神的象征。每一种自然图式都与文人内在的精神联系在一起,都是文人内在的人格隐喻。由于象征,所以像外有无限深意。故文人摄影含蓄而不直白。如陈复礼的《苍涛》,不只是简单的几棵松树,那是他清高人格的化身。大凡文人摄影的理解都要如是观。

四、文人摄影的三座高峰

  第一座高峰是郎静山,耸立在民国。他出生于书香世家,自小受传统文化熏陶,工于书画。他第一个把国画带入影中,让影画合璧。他的道家修为深厚,是文人摄影的开拓者、实践者、成就者,堪称文人摄影宗师。他影艺修为高远,直达天人合一之境。他影响中外,至今对中国摄影仍有影响。

  第二座高峰是陈复礼,耸立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他自幼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熟读唐诗宋词。他是第一个把诗带入摄影而达到空前的高度的人,人称他是影中王维。他的作品诗影合璧,追求画意纪实;作品中包含有儒家的济世和禅的空远思想。改革开放后,大陆影人深受其影响。他也是文人摄影的宗师人物。

  第三座高峰不止一人,我称之为峰林,耸立于世纪交界处。多人达到相当的高度,这是文人摄影繁荣的景象,可以说这是中国改革开放在摄影中结出的成果。这里我只提两个人,一个是张望,一个是段岳衡。他们两人相同的地方是禅学造诣很深,尤其是张望。他们都用禅入影。他们都以专题呈现。张望是《佛的足迹》,段岳衡是《安大略湖》。张望是宁静恬美,段岳衡是孤绝静寂。因为是一批人,所以他们没有郎静山、陈复礼那么耀眼,算不上宗师,但算大师是可以的。奇怪的是这代人好多都喜欢禅学,像于云天的作品里也有禅味。他们是否自觉到,要独步文人摄影高峰,需要靠禅呢?

张望《佛的足迹》

五、对文人摄影发展的思考

  文人摄影都是写意摄影(我不喜欢叫画意)。三座高峰是三个年代文人摄影的代表。简单地说,一座入画,一座入诗,一座入禅。在这里,我们不禁要问:今后还要入什么?三座高峰,从第一座到第三座,有一点是不变的,即他们都有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熟读诗词歌赋,对儒、道、释某一方面有较深造诣。正因为这样,他们拍摄出来的东西才有禅的味道、有天人合一的境界。还是八大山人说得透彻:“腹中需垒起万卷诗书,这样的人画出来,不叫文人画,也文气十足”。同样的,文人摄影也需要这种文气,这种文人修养之气、生命之气。这种气化入摄影中,摄影就有了文气,有了生气。当今泛滥的糖水片,缺的正是这股文气。

  比器材、比物质条件的年代已过去。摄影己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但文人摄影永远只有那些有深厚传统文化修养的人才能为之。而要获得这份修为,需静下心去读书、去修炼,没有其他捷径。因而说,文人摄影太难了——不单要苦心学习传统文化,还要修为自己的内心。

  从郎静山到陈复礼到张望等人,题材在不断拓宽。世间万物,凡符合文人情怀的都可入影,可见,任何边界都有拓展的可能。

   比如现时,杨泳梁以数码摄影和数字合成去复制宋代文人山水。他的价值在于为文人摄影提供一种可行的方法。但文人摄影重要的不在方法,而在于内在的文人情怀,在于摄影中能有诗的情趣、禅的韵味、道的精神。只有拥有了内在的这些之后再去操作某种方法,才能真正成就文人摄影。如果杨泳梁除了具有纯熟的数字合成技术,还有如郎静山那样对国画的理解、对道的贯通,那么杨泳梁的成就就不仅仅是技法的探索,而是对文人摄影的新探索,或许他能在文人摄影上有更大的突破。

张望《佛的足迹》

  另外,杨泳梁还探索了中国山水与城市景观的结合,姚璐的作品也如此。他们似乎在担忧城市快速发展下的环境。我却觉得,传统文人山水理想的破灭,才是今后文人摄影发展应该担忧的。

   在文化自悲的年代里,我们孜孜不倦地吸纳西方理论。西方理论充斥着我们的大脑。我们以言必称希腊为时髦。我们在贬低自己的传统文化。我们看不起自己。我们成就不了自已,当然也无法成为西方——四不像便是我们现时的形象。殊不知,当代西方在意识到他们的传统理性追求破缺之后,寻找的自我拯救的法门,竟是在东方。他们在东方获得答案或灵感。当代西方现代派的思想源头来自东方——叔本华的“人生无常痛苦”的理论简直是释家的翻版;柏格森的“生命冲动与绵延直观”的理论,中国文人在创作文人书画与文人摄影时早就在用了。叔本华、尼釆、弗洛伊德、柏格森这四位现代派思想先驱倡导的“非理性主观表现”,也是我国文人在文人书画、文人摄影创作中早已实践过了。----可以说,中国文人书画、文人摄影的精神就是西方现代艺术的精神。看来,中国文人在文人书画、文人摄影中自我拯救,成就自已、解放自已的方法具有普世价值:它可以医治现代人的心灵。

   这里给文人书画、文人摄影的精神披上了现代的色彩,是否就是尼采说的“一切价值重估”呢?

   由此看来,地理摄影应该只在地域极限之下才有存在的可能,而文人摄影无论在什么年代都有价值。它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郎静山、陈复礼、张望等人的作品风格既独特又突出,它们只有在中国文人摄影的语境之下才能产生。这算做是对林路先生《“清算”风光摄影》的回应吧。

注:

1.《中国书画与文人意识》四川美术出版社陈滞冬著第9页

2.同1第13页

3.文仕文化博物档案馆资料

4.《文学回忆录》木心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第535页

5.《中国书画与文人意识》陈滞冬著四川美术出版社第2页

6.《美学散步》宗白华著上海人民出版社第76页

参考文献:

1.《民国摄影文论》祝帅杨简如编著中国摄影出版社

2.《禅与中国艺术精神的嬗变》黄河涛著商务印书馆

3.《摄影中国》鲍昆主编中国摄影出版社

4.《美学散步》宗白华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5.《中国书画与文人意识》陈滞冬著四川美术出版社

6.《中国摄影史略》宿志刚等编著中国文联出版社

7.《文学回忆录》木心讲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吴玩清: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广东省摄影协会理论研究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批评家协会会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