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门急诊规划布局设计:设定一个灵活的系统积极响应未来的变化

 茂林之家 2020-07-21

医院建筑是民用建筑里相对复杂和专业性较强的门类,医院建设项目往往会受到各参与方的需求冲突以及资金限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最终成果很难达到完美,很难做到从建筑感观、使用感受、运转效率、运营硬件到安全性上的多赢。我们结合最近做的几个超大型医院、民营医院的设计和以往的设计体会,总结出了团队医疗建筑设计的模式语言——“设定一个灵活的系统积极响应未来的变化”。




01

门诊和急诊


门急诊包含了门诊和急诊急救两个大的概念,它们的功能要求有很大的不同。国家要求二级以上医院需设急诊科,县级以上综合医院及床位数大于等于300张的其他医院,急诊科要与普通门诊分开设置。

急救包括院前急救和院内急救,从患者类型上来说,急诊分为儿童急诊和成人急诊;从患者危重程度来说,急诊分为急救部分和急诊部分。在设计时,针对急救人流和急诊人流要分别设置出入口和就医流线。

贵阳阜安心血管医院门急诊平面图

规模较大的急诊部通常自设一套完整独立的系统,包括急救相关用房、急诊相关用房、专用医技用房、共用部分及医护人员生活区。急诊部中急救相关用房包括抢救室、急诊手术室、监护室、紧急处置室等;急诊相关用房包括诊查室、治疗室、清创室、换药室;专用医技用房包括功能检查室、CT和X光等大型影像检查室、急诊药房、急诊检验室、观察室、输液室等。此外,有的医院急诊部还设置了EICU(急诊重症监护室)和急诊病房。

贵阳阜安心血管医院门急诊平面图

面积受限、规模相对较小的急诊部,可以不设独立的急诊手术室,患者可以通过绿色通道以最短的路线到达专用电梯,被转运至中心手术部、日间手术部或重症监护室。这样的急诊部一般也不配置独立的影像设备,而是和门诊共享影像中心——因此,在设计上必须充分考虑影像中心和急诊、门诊的便捷联系。

门诊设置分为按病种分类的常规模式、按器官分类的改进模式,以及按学科群分类的专病中心模式三大类。现在的门诊均为模块化设计,模块形式各不相同,新的设计理念更趋向于模块中的全功能植入,联合相近学科,分散服务功能,提供更全面的医疗服务,如同分科综合诊所。

02

门急诊的外部关系


在医院中,医技部是整个流程布局的核心, 门诊部、住院部都要与其有最紧密的联系。它们的常规设计均是二维层面的线性连接,包括“王” 字形、叠加“王”字形布局,都是以水平主动线为结构,线性连接门诊、医技和住院三大部分。筑博设计尝试从三维角度做整体叠加型流程,让水平主动线与垂直主动线均衡叠加,形成更高效、直接、方向性更强的流程连接方法。

医院布局模式分析

在大型及超大型医院的设计中,门急诊、住院部与医技科室之间的关系渐渐区别于以上的线性关系,趋向于以共享医技及公共服务平台为依托的多专病或多学科群组合的群落关系。这种模式的优点是:从患者的角度讲,可以提供更全面的服务和更短的移动距离;从医院管理层面讲,可以提高多门类、多专科之间的相互交叉和渗透,做到互补协作,提高服务能力、辐射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聚集人才。

03

交通流线


在设计医院交通流线之前,设计师应该对医院不同人群各种类型的交通流量进行预测,包括人群分类(门急诊、出入院、探视、职工),交通类型分类(公交、出租及网约车、私家车、自行车、步行),通过高峰时段出行比例预测交通需求,再据此设计分级流线。筑博在医院交通规划设计上非常重视医院的城市性,关注医院植入城市后对城市的影响,交通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我们会以城市的视角计算分析医院对周边区域的交通影响,在缓解城市交通压力的同时寻找急诊急救患者进入医院的最佳通道。

吉华医院交通流线布局

在发生灾难性事件时,如果伤员过多,医院可以利用门急诊大厅作为临时救治场地,极端情况下,甚至需要把室外邻近急诊或传染门诊的广场、绿地作为临时救治场地。因此,可考虑在上述区域预留医疗气体、水电等端口,提供紧急医疗救护条件。为了应对突发事件,医院要做好应急预案,包括紧急救治场地的规划,以及交通路线、人员配置上的安排等。

04

门急诊的内部


在门急诊的内部设计中,人流、物流、信息流要清晰明确,在设计前期要明确三者的要求和配置,从而有的放矢地进行设计,不浪费空间。

人流分为患者和医护人员流线,在面积充分、配置较高的情况下,可设置完全分开的双通道;如果条件受限,可采用局部混流、局部分开的折中模式,但需保障关键通道的通畅,比如急诊绿色通道。

新华医院儿科综合楼利用室内门急诊大厅作为临时救治场地

门诊部在功能上主要分为公共区域、医疗核心功能区、医疗辅助功能区和医护人员生活区,根据医疗技术的发展和医院承载功能的转变,门急诊的规划布局需相应地进行调整,从而使之完善。门诊模块单元除特殊科室之外,要考虑标准化设计;筑博的一些项目采用的门诊模块单元考虑了专科化趋势和独立运作的可能性,采用全功能型模块单元,将问诊、简单治疗、挂号收费、尿液血液检验、功能检查全部设置在门诊单元内,患者可以在门诊单元完成上述各项流程。

新加坡邱德拔医院利用室外空间作为临时救治任务场地

门急诊应注重疗愈空间的营造,可以通过中庭、景观庭院、外立面引入更多的自然通风、自然采光和绿化空间。一方面,分级诊疗的体系完善以及预约门诊的比例增加,使得门诊大厅的面积或有富余,另一方面,过于庞大的医疗街和门急诊大厅,给予患者的空间体验不佳。因而门诊公共区域的尺度应适宜,大厅高度以1~2层为宜。

在设计中,建筑师应充分利用门急诊的公共空间,将一些非医疗性的公共服务功能设置其中,比如问询、收费、挂号、饮水、儿童活动场地、休憩空间等,注意人性化的细节体现,相关配置的数量最好多于基本需求。

门急诊内部空间

公共空间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医院的特殊性。比如,儿童医院应以儿童的特殊心理需求出发,以童趣化的室内空间淡化儿童对医院的恐惧,同时应充分考虑亲人的陪护空间;整容专科医院则要重点做好患者对私密性的需求。

后区设计应充分考虑医务人员的实际需求,对于教学医院要充分预留科研教学培训的人员落脚空间,比如设置示教室、适当扩容办公空间等。

05

对设计的感悟


医院建筑是民用建筑里相对复杂和专业性较强的门类,医院项目建设往往会受到各参与方的需求冲突以及资金限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最终成果很难达到完美,很难做到从建筑感观、使用感受、运转效率、运营硬件到安全性上的多赢。有人说,建筑师需要培养20年,而医疗建筑的建筑师更甚于此。

我从事医疗建筑设计的前10年在一流的国营设计机构里度过,受到诸多一流专家老师的指导,这段经历让我深刻领悟了医疗建筑设计的流程原理、经典模式,但因为社会投入不足和当时建筑师对功能流程的无比专注,在这个时段建成的医院往往都是精准无比的机器,却冰冷庞大、粗糙、拒人千里,让人恐惧。医院设计模式的探索虽然模块化已有雏形,但不够通用灵活。

2008年,我进入民营设计机构以后,确确实实感受到了市场化的冲击,商业化的公司强迫团队思考怎样让产品更有竞争力,更贴合使用者和投资人,相应的转变就是在强调功能流程高效适用的同时,会尝试去改变空间体验、使用感观。而我的另一个设计思路的转变,则来源于医院使用者的缺失、前期定位精准的困难、医疗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国家政策和市场环境的变化所造成的对设计修改和医院后续运营的无穷困扰。

深圳吉华医院

在不间断的项目设计过程中,我们结合最近几个超大型医院、民营医院的设计和以往的实践经验体会,总结出了团队医疗建筑设计的模式语言:“设定一个灵活的系统积极响应未来的变化。”其中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

宏观层面的可能性  医疗规划需要在宏观角度应对各专科或是综合与专科之间组合生长的可变性,以及宏观层面以共享医技为中心的专病中心或学科群的模块化构成。

微观层面的灵活性  微观角度应对二级科室之间调整的灵活性,提供适用性更强的二级模块,以适应政策、管理的变化。

更好的方向性  提供高效便捷、明确方向性的水平垂直立体交通骨架,让整个院区在高效骨架上形成灵活模块的可变体系,使模块成为骨架上灵活插拔的组件。

更多的舒适公共空间  医院聚集大量患者、医护及家属,需要更多环境空间带来的安全感。医院不能代替家,但可以改变其氛围并提供轻松的环境:避免迷路带来的慌张;避免长且平淡的通道;增加轻松的等待空间;加强与自然联系的空间。

更多的城市性  医院包含了各类人群,并全天候运行,会对城市的空间、交通、资源产生影响。建筑师应通过设计手段,让医院在城市连接、资源利用以及城市界面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从而促进城市生长。

文/周杰 筑博设计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上海公司总经理

编辑/王小昭

资料整理/孙诣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