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辉:医疗建筑,为健康生活设计

 茂林之家 2020-07-21


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分院,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2012年6月投入使用

无论是7天7夜突击设计小汤山医院、还是接受了很多医疗专家指导的解放军总医院、运用EPC整体把控建设的天津滨海医院,李辉的建筑作品都注重秩序,追求实用、简洁和大气。《医养环境设计》杂志对中国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元”)医疗建筑设计一院院长李辉进行了采访。

李辉

1973年出生
中国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
医疗建筑设计一院院长
教授级高级建筑师


实践中成长

HCD:在你从事建筑设计的这些年,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哪个项目?

李辉:印象比较深刻的有两件事。一个是2003年北京小汤山非典应急医院。

当时形势很严峻,我们在4月23日下午5点接到通知到单位紧急集中,要在7天时间内突击设计建造应急传染病医院。由公司领导负责、黄锡璆博士的带领下,中元组成30余人的设计团队,立刻展开工作,研究最短时间内能够完成任务的各种可能性,包括能找到的建筑材料、最快的建造方式、机电系统的安全性、对建设场地的利用和污染控制等等。

晚上9点左右,有了初步方案,立刻全体赶往小汤山现场,在北京市相关部门的指挥下,开始连续7天的应急医院建设。24日凌晨1点多,小汤山医院里灯火通明,有八千多建设工人开着各种施工机械把场地处理平整,应急指挥部里各参建单位的负责人都围成一团,焦急地等着我们把图纸画出来,好领回去尽快开工。由于用电脑和打印机出图修改起来比较慢,我们现场就根据各单位提供的成品建筑材料规格直接手画图纸,标上尺寸后供大家研究决策。建筑设计小组按照下午研究出来的方案画出了几个布局,指挥部拍板决定按当时能够征集到的量最大的活动板房规格进行建设,就拿着我画的草图复印了一大摞,分发给各个建设单位,立刻全面铺开挖沟打基础砌墙。现在这张当时画的草图原稿和现场限制区的工作证还珍藏在我的文件夹里。整个晚上我们都在大工地上巡视,对每一排建筑进行图纸解释与施工核对。

连续7天7夜,我们一直在现场轮番上阵,累了就在旁边的机房里躺两个小时,醒来再接着到工地上检查监督,终于在4月30日晚上初步建成,5月1号调试正常后开始接收非典患者。后面几天我们还有同事冒着生命危险进入传染病区检测空调排风和各类机电设施的运行情况。现在回想起来,在危急时刻,我们的同事、以及共同参与建设的所有人,每个人都有很强烈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没有人退缩逃避,这让我们很幸运地经历了身心的洗礼和升华。

另一件事是解放军总医院项目的设计经历。

2005年,中元承担了解放军总医院西院区的设计任务。在设计方案的决策阶段,我深刻领略了解放军总医院雷厉风行、细致谨慎的工作作风,还有黄锡璆博士带领设计团队与医院医疗专家进行高层次研讨对话时所展现的渊博知识和精深造诣,为我在理解医院建筑功能内涵上打开了一扇天窗,从而对自己所从事的医院设计工作有了全新的认识。当时方案调整的节奏很快,经常是上午到医院各科室去讲解方案、沟通医疗功能需求,下午科室内部讨论后收集汇总意见,晚上与建设指挥部开会研究修改图纸,第二天接着再来一遍。

如此反复历时两个月,就是每天晚上边讨论便修改,基本上都会到凌晨1、2点,强度很大,大家都很疲劳。我们的同事给解放军总医院项目组起了个生动的称呼,叫“301夜总会”。另外,医院的大专家都对自己部门的设计布局和流程有独特的设想,经常会出现在理念上与设计组有很大分歧的情况,这时黄博士总是能够在耐心听取需求、充分沟通思想理念的基础上,迅速找到很有创意的方法,既尊重医院使用者的意见,又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构思出恰当而且巧妙的建筑空间去适应并且提升医疗功能布局的特性。经历过思想火花的反复碰撞后,中元医疗设计的技术先进性得到医院的高度认可,为以后持续设计解放军总医院的其它项目建立了良好的互信关系。与此同时,我们也通过与在各自领域都出类拔萃的医疗专家沟通中学习到很多先进的医疗流程、医院运行等相关知识,可以说经历过这样紧张高效的设计过程,中元医疗设计团队的整体技术水平、意识素养和战斗力都得到很大的锤炼,上了一个新台阶。


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分院围合绿化庭院

简单即最好

HCD:你最喜欢哪种类型的建筑设计作品?

李辉:我喜欢参观博物馆、美术馆,去那里能够彻底放松心情,同时也会获得很多灵感。博物馆建筑首先要好看,或者有很鲜明的特点,能够吸引人;其次,博物馆的空间格局是为了最大程度地展示艺术品的美,很纯粹;还有就是博物馆的参观动线是需要精心设计的,完全围绕着人们的体验感受设计流程。这其实和医院建筑的要素很接近:易用、高效、交流和信赖。

HCD:你最欣赏哪一位建筑师?

李辉:贝聿铭大师。首先我觉得医院的最基本设计原则与贝先生的设计哲学比较贴近:黄锡璆博士一直在指导我们,对医院设计来说,最简单就是最好的(The Simplest is The Best),这一条也是我在所有设计项目的首要原则。贝先生的设计始终以简约的几何形体表达出最直接、最深刻的建筑形象和空间体验,同时几何原型也是人类共通的情感认知。我们可以看到,凡是好的医院建筑,基本都是简单明晰的总体布局,很少有过于复杂的形象和功能结构。毕竟,医院好用才是第一位的。

另一方面,贝聿铭大师独到的东方哲学思想很符合中国现阶段的社会思潮变化。中国在努力建设现代化强国,文化自信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明确诉求。作为全球范围高度认可的华人建筑师,贝先生设计作品中展现出来的艺术气韵和思想内涵既有世界性又有地方性,对中国建筑界提升整体设计水平、塑造中国在世界舞台的新形象有重要的指导和启示作用。

贝先生的香山饭店、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苏州博物馆等建筑设计理念和建筑空间秩序,对我在很多项目设计创作时的启发很大,也促使我在建筑布局、风格方面侧重于秩序、实用、简洁和大气。


衢州市中心医院,总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于2018年开始建设,预计2020年10月完工

HCD:在设计不同类型的医院时,哪些方面是共通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李辉:医院建筑的主要构成要素是比较稳定的,包括患者、医护人员、场所、仪器设备,当然最关键的是通过疾病和伤痛这个核心要素把所有要素联系在一起。尽快消除疾病恢复正常生活状态、缓解就医过程中的痛楚和提供必要的生理、心理支持是在进行医院建筑的功能布局和空间环境设计时刻要审视的标尺。因此,流程高效、环境安全和心理缓解安慰这三方面是所有医院建筑机能对使用者来说最重要的特性,而且这些特性相互之间能够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

当能够把握最主要的医疗建筑机能规律后,设计创作就获得了很大的自由发挥空间。每个医院的背景、定位、环境和愿景都不一样,在进行医疗功能规划和建筑空间形态塑造时会有不同的侧重。比如,在城市核心区建设医院和在城镇化发展新区建设医院,医疗功能布局的结构性和使用特性有很大差异,建筑形象要分别考虑对周边既有环境和风格的协调;另外项目投资是考验设计师真正能力的一个指标,医疗建筑的建设成本很大,通行的标准是一般住宅建筑造价的三倍,因此要特别注重资金的使用的有效性,要做到好钢用在刀刃上。

很多新的医院建筑在非医疗功能的公共空间上花了很大力气,有很多巧妙精彩的视觉感受,但经常导致医疗流程的不直接、不方便,另一方面公共空间面积占比偏大,而且这部分建筑空间往往需要高价格、高品质材料来出彩,这就相应占用更多投资比例,反而影响医疗功能的正常投入。所以医院建筑的成功与否,主要是看是否做到“好用耐用,历久弥新”,在这个基础上再去追求更丰富的创作可能。


衢州市中心医院主入口全景

HCD:您在做医院设计时,如何把握医院的建筑形式和功能?

李辉:刚出校门的建筑师经常陷入到功能和形式的片面追求上去,很难做到两全其美。其实这两者不是对立关系,只是在设计的初级阶段,对建筑功能和空间都没做到胸有成竹,才会顾此失彼。就像食物一样,好看不好吃、或者好吃不好看,都不能称作美食,色香味俱全才是上品。医院建筑就更难做到这两者的完美结合。用通俗的话来说,医院要是能做到“好用好看”,那就是难得的精品。

HCD:在您主创的设计项目中,最喜欢的是哪个?为什么?

李辉:我感觉目前整体性最好的医院是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分院,在医疗技术、建筑艺术和生态和谐方面都有很突出的特点,医疗功能和建筑空间、环境、形象之间的融合度很高。这是在特定时间、特定条件下出现的医院建筑,建设背景、医院使用者、地点生态环境、设计能力,还有建设过程的深层次管控,今后不太可能再复制。


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分院门诊楼入口

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分院是由医院高水平的医疗专家、中元最精英的设计专家以及一支庞大专业的建设管理团队紧密结合,在五年时间里全心投入、集体创作出来的医院建筑艺术精品。海南分院的医疗功能、建筑空间、环境景观、地方特色以及解放军总医院的愿景内涵结合得有机自然,浑然一体,无论是患者、工作人员,还是来访的游客,都能感受到建筑自身所蕴含的效率、秩序,阳光、绿色,丰富亲切的建筑形象和空间也很好地促进了人们的交流互动与对健康生活的积极向往。从2012年建成到现在,它的形神合一的设计理念、人性化使用细节、绿色先进技术的应用仍然处在一个非常领先的位置。


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分院架空休息环廊

功能赋形

HCD:当前医院建筑的功能布局和工艺流程有哪些变化,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出现改变?

李辉:国家对医疗服务的定位从治疗转向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医疗体系改革不断有新的突破,智能化技术在很多方面改变了人们生活的方式。相应地,医疗服务也从单一的疾病治疗转化为预防保健、疾病救治、机能康复以及养老阶段的健康维持等一系列相关内容。医院的功能格局和工艺流程在供应体系、诊疗模式和服务环节等三个层面会出现放射状、链条化和并置式三种形态。

从体系上说,建立自上而下的医疗医学服务管理体系能够提高各等级医疗机构基本医疗服务的同质化,就是说以高等级医学中心带动基层医院的综合能力和技术水平,同时将急难重症集中到高等级医疗机构也能够更充分有效地发挥人员和医疗设施的作用,减少资源浪费。比如在医联体内,各个医院的功能布局保持基本一致,主要医疗流程有统一标准,但根据等级不同有侧重地配置功能科室。

另一方面,非直接医疗功能将会通过智能技术应用或社会化共享服务减少在医院建筑空间的占比,类似于挂号、收费、等候、取药等环节都逐渐在手机或计算机终端上实现预约、办理,医院内的停留、等候面积将减少,建筑空间将用于更关键的医疗功能上;餐饮、洗衣、药品配送、洁净用品供应等,都可以进行社会集中采购,甚至一部分检验、病理分析的功能也可以由经过认证的第三方来统一提供,这样就使医院的精力更集中于核心医疗服务上。

还有由于社会总体医疗费用控制和诊疗体系的完善,许多固有的医疗程序都会向简易化、精细化和集约化发展,处于门诊部门的日间治疗功能将会占更大比例,以此压缩住院治疗时段,不同层级医院的转诊对接环节会得到加强,专科康复医疗机构与综合医院的协作会更加紧密等等,都会使医疗服务从原来的单一线性结构向多点式网络化结构转变。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滨海医院,总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2018年10月竣工

HCD:科技赋能的新时代,未来的医院建筑空间会有哪些变化?建筑师应如何迎接未知变化?

李辉:医疗功能引导医院空间形态,先进的医疗科技会引发很多新的医疗工艺流程。

建筑师需要尽快理解科技赋能的能动性,不能局限在对医疗流程的被动服从,而是对新的医疗功能需求做逆向推导,我称之为“功能赋形”,用新的建筑空间形态去装载、实现这些新科技、新功能。

另一方面,医院建筑建成后将会持续使用很多年。新的理念是,当一所医院建成使用之时,才是医院建筑全生命周期设计服务的开始。所以医院建筑空间的弹性、可塑性,建筑机能的延续性和完整性是当前医院建筑设计不能忽视的特性。很多设计单位在确定建筑方案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给医院后续的功能改造造成很大困难,当然这需要在设计阶段投入更大的精力来考虑当前和未来的关系,下棋只思考当下的一、两步是远远不够的。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滨海医院门诊楼

HCD:身为建筑设计的中坚力量和设计部门的总负责人,经营与创作是否有矛盾,怎么解决?

李辉:既是院长又是总设计师,的确是个两难的角色。主要是时间和精力不够,其实两种工作性质对设计项目的整体把握有相互促进的作用。作为院长,能够与医院的院长层面直接深入探讨和决策医院建设思路,减少传达环节;作为总设计师思考时,从认识上更具备全局意识,能够换位思考,从医院使用者、管理者的角度来看待医院发展,又可以根据设计人员情况制定合理可行的设计原则,对设计项目的定位和目标非常清晰。

目前医疗设计一院的运行原则有些类似苹果手机,即软件硬件一体化,几位院长和项目总设计师负责项目的全过程设计、进度和质量管控,项目的成熟度和完成度都有保证。解决办法也没有什么诀窍,首先是抓大放小,每个项目分析清楚关键要素,依靠整体团队分解消化各项具体工作;然后就是多培养复合型人才,让懂经营的人员多掌握医院设计知识,给有潜力的设计师多创造前期策划和经营的机会,这样就有更多的人一起来分担工作压力,也能够逐步健全设计团队的人员配置。

HCD:中元公司老、中、青几代建筑师怎样进行传承与创新?

李辉:我在中元的工作经历是非常传统的“师傅带徒弟”过程,这个方式是中元建院几十年来一直传承下来的传统。黄博士非常耐心热情,对很多批年轻人的成长都尽心尽力,培养了一大批设计人才。有很多同事都是这样,在中元经过有经验的前辈精心指导,逐渐成为有一技之长的行业专家,都是中元的中坚力量。但这种培养方式太漫长,已经不太适应新时期的生活和工作状态。

现在的设计行业和以前有很大不同,工作节奏快、强度大,年轻人也有很多不同的职业选择,流动性很大。我们借鉴了一些国外设计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办法,从职业规划和素质培养两方面入手,为年青人打好走向职业生涯的基础,也形成中元医疗的凝聚力。在医疗一院,设计岗位是开放公平的,所有的年青人都会接触到医院设计的全过程,可以在设计过程中发现自己的能力和兴趣侧重,经过几个项目的磨练后,能够比较清晰地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同时每个项目的每个专业都配备有经验丰富、甚至是行业权威作为负责人,参与到具体设计之中,能够言传身教地对年青人进行实际指导,使他们少走弯路,尽快了解和掌握设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这样的方法能够在保证设计质量的基础上上规模、成批次地培养年青人迅速成长,尽快承担更重要的工作职责,也基本保留了中元一贯的“老带新”传统。

李辉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滨海医院验收隔震设计

HCD:想和刚刚走上建筑设计道路的年轻人说什么?

李辉:医院建筑设计师可能是整个建筑设计行业里最辛苦的一类,既要精通严谨的医疗工艺流程,又要有打破常规的艺术想象力,而这两者在很多方面是相互制约甚至冲突的。首先设计师要花很长时间才能基本掌握其中的一项,更不用说双管齐下,那要付出比了解其他的建筑类型多出一倍的精力和时间。所以医院建筑师的成长过程很漫长,一般需要6~7年才能初步理解医院的基本规律,成才率很低。在中元这样的专业环境下,经过10年左右时间才能够判断一位建筑师是否能够真正出师。这在当前建筑设计行业整体浮躁的大环境下,显得很不合时宜,所以有才华的、又能坚持下来的年轻人不是很多。但真正全面掌握医院设计的内涵之后,建筑师就会发现其中蕴含的无穷魅力,就是如何用创造性的建筑形式更加巧妙地实现医疗功能,而这会形成一个不会休止的良性循环,螺旋上升。同时设计师对自身工作或者从事的职业、事业也会产生全新的认识,能够体会到出色的医院设计能够为救治和帮助患者提供便利、能够为自己生活的社会创造更美好的环境,这些都会成为自己坚持和热爱所从事职业的动力。

本文刊登于《医养环境设计》杂志2019年第2期  编辑:马志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