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演奏家(37) 埙 赵良山

 闹市孤猴 2020-07-22

中国音乐演奏家  赵良山


赵良山(1939-2011929日),辽宁黑山县人,1963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1986年调到厦门大学音乐系任教,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民族管弦乐协会会员。现任福建省民族管弦乐学会副会长。2011929日在厦门逝世,享年72岁。

1. 人物介绍

1963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1986年调到厦门大学音乐系任教,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民族管弦乐协会会员。现任福建省民族管弦乐学会副会长。2011929日在厦门逝世,享年72岁。

古埙演奏 中国古埙第一人

赵良山多年来专门从事我国民族管乐器的演奏和研究,擅长演奏古埙、竹笛、洞箫巴乌葫芦丝、土良等乐器,演奏的各种乐器多为自己亲手制作,并对古埙、巴乌、葫芦丝三种乐器进行了改革。他20多年前就开始了对人类最古老乐器之一的的探讨,使埙的音量增大,音区由窄变宽,音准趋于准确,因此埙的演奏性能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他在1983年第一个将埙的演奏搬上了北京的舞台,此后从未间断对埙的研究,对埙的复鸣、进一步推广使用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中国古埙第一人

走进赵良山老师的家,最显眼的莫过于厅中两个陈列柜里几百枚大小与颜色不尽相同古埙。而大厅的一面墙上,长长短短几十把民族管乐器错落有致地挂着,不经意间便组成了一件最具有音乐气息的艺术品。这其中有赵良山6岁时拥有的平生第一件乐器——笛子,有当代由他做出的第一把竽,融入他的改革制作的葫芦丝,他亲手制出的每一枚埙……乐器忠实地记录了赵良山的艺术人生,而他当场用埙吹奏的悠远乐音,让我的思绪跟随他回到了他与音乐结缘的起点。

2. 苦难童年

赵良山出生在东北一个偏僻小山村的贫苦家庭里,一岁半时母亲就去世了。5岁时他有了继母,继母对他很苛刻,而父亲又长年在外奔波生计,孤苦伶仃的他每天挖野菜、挑水、捡煤、拾柴……一天,六岁的他听到隔壁传来箫声,立即被《苏武牧羊》、《孟姜女》的悲凉旋律打动,联想起自己的身世哭了起来。听到哭声的吹箫老人在得知原因后,把一把自己做的小笛子交到了他的手里,让笛子与赵良山做伴。从此,赵良山一听这位吹箫邻居的曲子,便找机会偷偷地模仿吹奏。

我能走上音乐路,要感谢两个人。除了这位邻居,就是住在我家另一头的一个盲人算命先生。这位算命先生每天都在一个小童的牵引下,吹着笛子走家串巷。

赵良山被他吹的纯正东北小调吸引住了,天天跟在他身后跑。算命先生的家人发现后便让赵良山来做算命先生的引路人,赵良山一口答应,从此,他把挖野菜的时间压缩成两个小时,其余时间在牵引算命先生的同时,认真倾听他吹奏的笛子曲,回了家则如饥似渴地凭借记忆模仿这些曲子。也正是这些优美的乐曲,冲淡了赵良山童年生活的艰苦。

1949年解放后,赵良山终于有了上学的机会,考入中学后,他带着他的笛子开始在县里的舞台上崭露头角。也许正是由于他对音乐的执著,1960年,他在沈阳考点73名考生中脱颖而出,成为了惟一一名被中央音乐学院录取的考生,踏上了专业学习管乐器的道路。

3. 和埙结缘

在中央音乐学院刻苦学习笛子、箫演奏的几年,在赵良山看来,为之后埙的演奏打下了坚实基础。而毕业分配到湖北省歌舞团后,为了加强民族管乐器的艺术表现力,他开始对巴乌葫芦丝等乐器进行改进。当时团里没有经费,要把脑中对管乐器理想状态的想像变为现实,惟有自己动手。那时的长期研制使动手能力提高很快,真是为之后埙的制作打牢了基础啊。赵良山不禁感叹。

如果说这时的赵良山与埙的结缘只是需要一个机会,那么陈重——这位赵良山在中央音乐学院就读时的笛子课老师便做了这个1980年,他将一枚宜兴烧制的埙邮到了赵良山手中。老师的做媒是慎重的。这是我们老祖宗留下的宝贝,可惜已经失传,没人演奏。你好好地琢磨,一定要把埙吹出去。

赵良山手捧这个像梨子一样的乐器,心里便记下了老师的嘱托。但是,路并非是平坦的,手上这个埙吹起来声音很小,音之间没有关系。于是,赵良山给自己定下了目标——做出好埙,让千年绝响重见天日。5个月后,不停地制作了几百个木制埙的赵良山终于拥有了2个音量大,音与音关系准确的埙。与此同时,他研究出了埙演奏的指法排列,甚至让埙第一次奏出了半音。

4. 艰苦做埙

埙有七千多年的历史了,是人类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到了隋唐时期,由于丝弦乐器的迅速发展和其它少数民族管乐器的传入?&;就渐渐不被人们重视,以至近数百年来,已濒临失传之际。

那几年他每天24小时摆弄古埙,他爱人王凤琪要工作、做家务,还要腾出时间和赵良山一起制作乐器。她晚上在医院上夜班,白天到工作室和泥巴拉胚成型,再由赵良山凿孔、烧制、调音。经过不断琢磨改进,一个又一个的埙在简陋的工作室中诞生。

对埙的历史、埙的制作、埙的改进,进行了多年的探讨,在制作几千个古埙的实践探索中,使大大提高了演奏性能,(论文发表在《乐器》1984年第三期上)。他又在埙制作和改进的成功探索基础上,刻苦探索钻研演奏技巧,多年来,在埙上他不断发掘和创造了许多其它乐器所无法替代或难以替代的特殊演奏技巧,(论文表在《中国音乐》1991年第三期上),较充分的发挥了埙的特殊表现力。

于一九八三年他首次首次用埙在湖北省歌舞以上。乐曲虽仅仅一分钟,但那其它乐器所无法替代的特殊表现力,给人耳目一新的享受,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受到国内外专家和观众的高度赞扬。对埙的更广泛应用,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他不断归纳关于埙的资料,琢磨埙的演奏技巧,总结埙的系统教学,编写埙的乐曲,并且继续进行着古埙的制作和演奏。

5. 心梦得圆

八五年春节,曾应中央电视台特邀,台加该年春节大联欢独奏;八五年五月,曾随《编钟乐舞》出访日本参&万国科技博览会独奏;八五年十月曾随《编钟乐舞》出访香港加第十届亚州艺术节独奏,并在太空讲演馆及无线电视台举行了古埙的演讲和演奏会

八八年五月应中国唱片总公司特邀,前往北京录制题为《陶埙新魂》的当今第一盒古埙专辑盒带及激光唱片;九二年十月曾被邀去菲律演奏。

他曾多次给中外领导人演奏;多次被邀到北京、上海、天津、武汉、广州、深圳、西安等大城市演奏曾为《良家妇女》等多部电影、电视剧配音。

几年来,中央电视台等六家电视台举办过他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新闻》(用多种文字发稿)、香港《明报》等几十家报纸皆以长篇文章介绍过他;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用43种语言对他向世界作了一小时的介绍,中央广播电台曾用60分钟举办他的长篇音乐专题。

                 2006年赵良山(左二)赵亮(左一)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奏古埙

6. 主要事件

赵良山在读屈原名诗《哀郢》时,感觉到埙十分适合表现楚国郢都被攻陷后,屈原痛心疾首的心情,于是他与作曲家龚国富配合创作了埙曲《哀郢》。这首三分钟十秒的埙曲,把屈原在汨罗江边的痛哭声都表现得十分真切,感人至深。

赵良山想借1983年湖北省歌舞团用古乐队上演《编钟乐舞》的机会,以一曲《哀郢》让埙重获新生。赵良山感叹:让埙重返舞台,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人为因素的干扰,别人对埙这个乐器的不认可,三番五次阻碍着埙的舞台复鸣。最终,赵良山有了仅仅一分钟的表演时间,而正是198310月北京天桥剧场这一分钟的《哀郢》,震动了中国乐坛!埙独一无二的音色,使它的复鸣之声永久刻在了听众心里。

赵良山回忆说:我争取到一分钟机会时,湖北《编钟乐舞》进入创作时,正巧规定整组节目以屈原诗的词意相串通,我想屈原此种情绪的诗太多了,但最打动我的是屈原的诀别诗篇哀郢,一白发苍苍的老人,跪拜在汨罗江畔,仰天长叹,悲痛欲绝的画面一下子就出现在我的脑海之中,我很快地进入角色,用埙将屈原此刻的心情吹出来,急切的心情得到湖北同志的理解和支持,互相配合,一夜成曲。

这时我多年吹奏竹笛练出来的气息功底及演奏悲伤情绪的腹震音技巧在埙上得以充分发挥,再加上把对人悲痛欲绝时气息似断非断的琢磨运用进去,以情带声,毫无做作之感,虽然只限奏一分钟,但那其它乐器所无法替代的特殊表现力得以较先分的发挥,打动了人们的心。为了赋予乐曲感染力,我向人在哭时的自然状态相靠拢,吹长音时,用震波较慢、音的幅度较大的腹震音演奏方法来吹奏,这样发出的音就更有悲伤感。

南音与埙的碰撞

在厦门已经生活了19年的赵良山,每天喝着闽南功夫茶,闲时在海边散步,早已把厦门作为第二故乡。喜欢创新的赵良山几年来一直为埙的未来操心着。我始终觉得埙的推广还不够,我相信埙有很好的发展空间。我要让埙立足于闽。在我看来,南音是闽的活化石,是人类的活化石,而具有7000多年历史的埙也是。

既然如此,我一定要用我的有生之年,让它们团圆。出于这样的想法,赵良山参加了一个南音团,对南音曲的配器也进行了革新,将埙加入到南音的演奏当中去。这或许还是试验,但埙的加入,已经给原本的'四大件乐器伴奏带来了新意。我总相信埙能够为南音争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