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华为生态大会见闻录:“小房间”里的大动静

 胖头陀科技 2020-07-22

文 / 康翔     from  Power to Tech

“华为中国生态伙伴大会2017”在3月9日和10日两天里,于湖南长沙隆重召开。与此同时,一次游历全国300个城市的“华为中国ICT生态之行2017”,也正式拉开了帷幕。

关于本次大会,我的同行们早已向业界进行了及时和有效的分析报道:踔厉奋发的华为人和诸多生态伙伴们,在乍暖还寒的2017年初春,斗志昂扬地奏响了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最强音。

想必于大会本身,我也难以做出更多深层次的解读。不过大会期间对华为企业BG中国区高层、诸多业务线主管的多次小型专访,却让我有一种不同的感受。

我期望能将这些小房间里的大动静忠实地还原出来,让业界感受到华为企业BG中国区,以及整个华为生态系统的能力、决心和勇气。

第一回

生态大会群贤毕至  华为坚持双轮驱动

大会期间的第一场采访自然意义重大,华为企业BG中国区和生态伙伴们同样摆出了强大的阵容。

生态伙伴方面,中建材信息常务副总裁李大庆北明软件总裁应华江东华总裁吕波太极副总裁许诗军河北昊驰电子总经理魏国驰,以及朗程科讯董事长刘越等人联袂出席。

华为这边,由华为企业BG中国区总裁蔡英华领衔,负责销售、渠道、解决方案Marketing、交付与服务的四位副总裁也一同露面,分别是杨萍、杨文池、刘超和李同广。

蔡英华首先指出,以传统视角看待政企市场,我们会发现可参与的空间在逐步萎缩,因此华为必须面对一个新型数字化转型市场带来的机遇。当然,这必然也存在挑战,挑战在于如何将市场空间做大,如何将产业维度做深和做宽,这也是产业生态需要去打造的。

李大庆则认为,从最早的渠道代理,到中期的合作伙伴,再到今天的生态伙伴,这彰显出华为在进入企业业务市场的一个渐进发展成熟的过程,合作伙伴也从最早的卖盒子卖产品,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层次,形成紧密契合的生态依存关系。

对于大会的主题“因聚而生”,许诗军点出了主办方可能没有言明的另一面:“不聚则亡”。他认为,听起来似乎很残酷,但这是很真实的,现实的产业链合作必然会走入到大协作、大联合的时代。就太极与华为的合作而言,双方这些年已经走入了新的高度,互相欣赏并且互相协作,从而为客户提供更大的价值和更好的服务。

应华江认为,随着大数据、智能计算等新技术的出现,原有的信息化层次架构被改变,产业格局也随之变动。新的变化要求伙伴之间更深入地去融合,将各自的能力发挥出来,相互之间共生共存,在数字化转型的大生态下,找寻各自的定位,成为整个生态圈里面不可或缺的一员。

刘越表示,在新的生态大家庭里面,各自有各自的责任和义务,华为提供ICT基础架构,其他伙伴们发挥各自价值,对生态的能力进行联合的提升。具体到朗程科讯本身,将不断提升自我,配合华为和其他伙伴,打造中国数字化转型共同体。

吕波认为,从最早期到现在的生态大会,同时也意味着华为距离用户越来越近,这非常重要。以前伙伴们各行其是,用户们可能也会接受这种单一的系统。

然而云计算、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用户需要有统一的业务系统——但这并非单一厂家能够提供的,这就需要围绕最终用户的生态系统,并且是应该可持续发展的,华为生态圈的意义正在于此。

去年华为基于合作伙伴曾经提出过4+1的概念,即智慧城市、解决方案、云上生态、分销加上地市的优选渠道(OC)。

蔡英华补充道,华为不会对任何一个合作伙伴设定转型方向,因为伙伴自身的能力积累、资金的充裕度,包括企业文化本身等,都可能会影响到转型方向。不过这个OC作为最小的合作伙伴单元,可以在华为的平台上,按照华为的业务牵引向其他四个方向转型,甚至向多个身份进行转型。他相信,这在华为生态中将是非常活跃和重要的组成。

对此魏国驰表示,华为生态圈的分销商生存环境越来越好,华为的投入也很多。作为分销商,踏踏实实的付出就可以有丰硕的汇报,在华为生态圈里,这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逻辑。

蔡英华强调,华为将坚持“平台+生态”双轮驱动,构建一个开放、弹性、灵活、安全的“平台”,以聚合生态伙伴,构建合作和共赢的“生态”,共享数字化转型成果。

第二回

开放平台首当其冲  创造价值塑造成功

目前,华为已经在慕尼黑、墨西哥城、迪拜、新加坡、莫斯科、中国等地建设了覆盖全球的OpenLab。全球400多家解决方案合作伙伴,在华为OpenLab上更高效地打造贴近本地客户真实需求的行业解决方案,持续为客户商业成功创造价值。

华为企业BG中国区副总裁刘超指出,华为给自己的定位是ICT基础设施的供应商。事实上,华为没有提供任何一个行业的软件应用。然而,行业应用具有大量的个性化需求,为了满足客户,华为建立了OpenLab。

(居中发言者,系华为企业BG中国区副总裁刘超)

华为认为,建设OpenLab是共建ICT生态圈的重要措施,华为希望做未来智能社会ICT生态圈的土壤和能量,通过联盟促进行业和社会持续进步。

在金融行业,宇信是非常典型的ISV。宇信科技华为事业部总经理朱建明表示,宇信跟华为在联合创新方面有非常多的合作,双方之间是非常好的互补关系,能够形成很密切的生态合作关系。

以云计算为例,在虚拟化和云计算方面,有些厂商做得比华为更早,但在部署建设行业云的过程当中,宇信向华为研发输出了自身针对行业的理解,以及对于云化、虚拟化的需求,华为很快吸收并将之融入到新的产品开发当中。最后的结果是,宇信的行业云都放到了华为苏州的OpenLab里面。

朱建明认为,这种合作模式是ISV在生态圈里很典型的价值体现,也是互相之间合作的亮点和方式。对双方来说,联合创新的成果放到OpenLab里,让世界各地的用户参观,反过来也会给ISV带来新的项目。

太极智慧城市与云服务战略业务本部常务副总经理肖益告诉我们,太极与华为的合作已历经16年,正一步步走向丰富和紧密。他认为,华为是国内甚至世界领先的ICT基础设施提供商,在研发、技术等层面领先国际。至于太极,则是国内领先的IT服务提供商,双方有很好的互补性,对太极而言,华为生态圈概念的提出恰逢其时。

据悉,太极和华为的合作也是不断深化。譬如北京市政务云,此前经过长期论证,在技术、模式、服务、机制等方面做出了长期的验证,将太极的应用解决方案和华为的ICT产品进行了更好的融合迭代和提升,以便为客户带去更好的应用体现。

具体说到华为的优势,朱建明认为产品线长就是一个最显性的优势。以构建解决方案来说,必然会涉及到很多产品,然而产品的供应商越多,就会造成管理和技术方面的难度加大,而选择华为就不会存在这种问题。

当然,华为的价值还有很多,包括它在研发方面的大量投资、建设开放的OpenLab、云管端方面的强大能力等等。对生态伙伴来说,每一项都是满满的加分项。

肖益认为,OpenLab对于华为的生态圈益处良多,国外包括谷歌在内也在做类似开放平台的工作,从而迎接新的技术挑战。

在他看来,未来的技术挑战至少包括两个层次,其一是技术的不断迭代和更新,对单个开发者或者单一公司来说,很难在短期内完成技术的长期转变;其二是客户诉求的不断迭代,以政府行政业务变化来说,某种变革就可能造成之前的一系列工作全部重构,企业需要一个平台来应对这一变化。

肖益指出,OpenLab应该是我国IT生态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平台,它不只是华为一家的事情,理应是所有的参加和没参加华为生态大会的生态伙伴的共同事业。

刘超表示,华为是从做电信运营商起家,深刻理解电信市场和企业市场的不同。电信市场有明确的协议,从2G、3G到4G、5G,都是有行业标准的,不管是光纤还是无线,标准都非常明确。

企业市场则不同,每个行业都有各自的标准,甚至有很多的事实标准,玩法与电信市场完全不同。华为建设OpenLab,让生态伙伴可以到华为的开放平台上做测试和验证,这也是华为从后端向前端导入需求的联合创新中心。

对国内的伙伴来说,华为的优势在于OpenLab既有海外的广泛布局,更是有强大的本地存在,分工和布局不同的OpenLab能够帮助到各种不同的生态伙伴,帮助他们快速成长、施展能力。据刘超介绍,华为去年联合验证的解决方案超过100个,在中国区的五个行业里,与伙伴们验证了28个场景。

第三回

同舟共济扬帆千里  智慧城市渐入佳境

在智慧城市领域,坚持“被集成”战略的华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小伙伴的关注。华为通过开放能力,与生态伙伴们为客户提供领先的、全面的智慧城市解决方案。

第三场专访落在智慧城市方面,华为方面的出席者包括:华为企业BG中国区副总裁杨萍华为企业BG中国区智慧城市业务部副总裁王伟华为企业BG中国区智慧城市解决方案总经理洪慧,以及华为企业BG中国区智慧城市首席专家洪小舟

合作伙伴方面,深圳太极云软董事长查树衡广州奥格智能科技总经理陈顺清银江股份副总裁于俊高软通动力执行副总裁康燕文出席了本次专访会。

杨萍指出,本次大会的主题是“因聚而生”,这不是一夜之间突然悟到的,而是华为过去五年多在中国企业市场根据市场规律、客户需求,逐渐地演变发展而来。在智慧城市领域,作为第一个提出建立智慧城市生态圈的企业,华为感到非常荣幸。

他认为,客户的需求决定了必须有一个开放的生态,并且联合各个层面,包括SaaS层、PaaS层以及华为自己做的IaaS层,在运营、商业模式等方面联合不同的商业合作伙伴,打造一个不断演进的、完整的智慧城市解决方案。

此外,华为提生态,倡导“因聚而生”,也是基于大家默认的共识,即分工和专注。正因为分工和专注,因此大家需要聚在一起,从而有更好的生态,更加具有生命力,更加先进,也更加能够为客户创造价值。

在去年华为提出4+1战略之后,智慧城市生态圈作为其中之一,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王伟表示,目前华为已经联合合作伙伴开发了24类超过100个解决方案,在平台、技术和联合营销等方面,华为和伙伴们已经做了很多工作,更多的成效将会在今年和以后展现出来。

洪慧认为,华为OpenLab将不断发育各类场景的解决方案,智慧城市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种。作为巨系统,智慧城市涉及的业务领域是方方面面的。在解决方案的孵化过程中,华为将自身的ICT能力、产品能力和平台能力开放出来,通过开放的接口与合作伙伴的解决方案紧密结合起来,比如云平台能力、大数据能力、物联网能力等,目前已经与合作伙伴对接了很多,下一步希望把开放能力进一步推广给所有的合作伙伴。

洪小舟进一步表示,在ICT使能平台方面,华为通过将各种相关能力进行封装,以API的形式提供出来,这样所有的上层开发者就能够平滑地对接平台。目前这样的ICT使能平台接口数量已经达到了5000个以上。

查树衡表示,具体到太极云软主要有三大平台业务,第一个就是已经和华为在深圳龙岗开展的以数据交换、资源库为基础的大数据应用,包括分析、处理、展现、共享、开放等。另外两大平台是政务云、教育云,太极云软将与华为加强合作。

康燕文表示,软通动力与华为的合作由来已久,智慧城市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华为以生态圈的方式来进行智慧城市的建设,软通动力非常赞同,并期望与更多的生态圈伙伴达成共识和合作,发展更多业务机会,为市民提供上乘的智慧城市服务。

陈顺清告诉我们,广州奥格主要做市政信息化。由于过去几年经常出现“城市看海”的问题,国家也推出了很多政策,因此华为在智慧城市的构建中,也开始着眼这个问题,并邀请广州奥格加入到华为的智慧城市生态圈,共同改善城市的管网现状,做好排水及雨洪管理。

于俊高表示,智慧城市的范围很大,这就必然需要一个联盟式的机构来牵引,而从产业的角度来说,华为的智慧城市生态圈则是极佳的代表。在他看来,华为的被集成理念与银江股份有很多契合点,双方将智慧城市当成一个产业来做,而不是一个项目。

杨萍补充了一些华为在国内外的智慧城市的具体实践。据介绍,深圳龙岗的智慧警务系统上线之后,龙岗的发案率降低了29%;智慧城市上线运行一年左右,敦煌的旅客数量同比增长了32%;在郑州郑大一附院的远程医疗综合服务平台,2016年总共在线会诊疑难病例近3万例,远程专科会诊超过12万例,每天会诊量是150例,极大地缓解了大城市大医院就医拥挤的情况。

以上这些例子令人欢欣鼓舞,这也与华为的智慧城市发展愿景一脉相通,即通过智慧的城市治理,带动当地产业经济发展,并且为市民带去更多更好的民生服务。

第四回

凌云壮志豪情依旧  生态倡导因聚而生

关于云的问题,我有一箩筐,好在本次会上采访到华为企业中国IT解决方案销售部部长胡维琦,以及来自合作伙伴的用友网络助理总裁傅强软通动力高级副总裁王中宇,得以从云生态、云能力和云平台等方面,更进一步了解华为当前的云现状和愿景。

胡维琦表示,华为提出行业云的目的,是希望与合作伙伴一道,为行业客户提供具备行业特色的、能满足客户差异化需求的解决方案。她强调,华为在整体云的市场上是以生态为先,以开放共赢为目的。

针对合作伙伴的联合解决方案,华为会投入自有研发力量,和伙伴一起在OpenLab上进行创新和孵化,并通过这一展示平台,更快地将联合创新解决方案推向市场。

据她介绍,今年在行业云的品牌营销方面,华为将以更大的投入用于和合作伙伴的联合品牌营销,更多地突出合作伙伴。举例而言,在今年生态大会的展示中,合作伙伴的Logo数量和出现频次,就已经超过了华为。

不止于此,华为今年还会更多地将商机分享给合作伙伴,帮助企业面对蓬勃发展的市场机会。

傅强介绍了用友和华为的合作情况。据悉,用友和华为的合作多年来一直在进行,只是没有那么高调。早在2011年,双方就在做软硬件一体机。从去年开始,双方又在私有云、混合云方案方面开始做一些探索,并且取得了良好的进展。

于是在去年年底,用友和华为共同搭建了一个联合实验室,在多云多存储中心领域,华为的技术与用友的产品做到了非常好的融合。

傅强告诉我们,用友今年成立了云事业群,将会和包括华为在内的合作伙伴进一步加强云上的互助、互补与联动,进行一些尝试和探索,打造一批成功的合作和样板案例。基于华为和用友的特性,傅强认为华为和用友在混合云的领域里应该是最佳拍档。

王中宇指出,由于在企业服务领域有很多非常好的解决方案,软通动力与用友也进行过行业云的沟通。他认为,对很多大型企业来说,ERP、财务软件平台更有可能向行业平台转移,通过租赁方式使用软件,随需购买,这也是企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他表示,参加本次生态大会感触很深。以智慧城市为例,此前软通动力在这个领域摸索了很久,也做了很多方案,但是基本是和少数几个伙伴一起,没有形成规模。然而在本次华为生态大会上,软通动力发现了很多很好的生态创新合作伙伴,这种在未来无限扩展的生态能力,令软通动力对未来可能的合作和补强充满期待。

据胡维琦介绍,目前华为在行业云上主要聚焦五大行业,包括政府、金融、大企业(制造)、公共安全等。截至2016年的数字,目前华为与合作伙伴已经针对这些行业发布了数十个联合创新解决方案,满足了这些行业的需求。针对部分企业,还可能深度定制和优化方案满足其需求。

她表示,华为是生态的土壤和能量,各行业的合作伙伴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资源互补,一同将产业蛋糕做大做强,这是华为最大的心愿。

行业的差异性很大,面临的数字化转型的压力也不同,通过行业云,华为希望和生态伙伴们一起面对客户遇到的实际困难,通过创新为他们创造价值,解决问题。

面向未来,华为将秉持全方位生态合作的理念,坚持做大蛋糕、做大市场,凭借互补的业务模式,携手更多合作伙伴,形成共生、互生和再生的利益共同体——因聚而生。

胖头陀

一个老媒体人的观察与守护

本公众号长期致力于科技及数码类产品、技术、品牌、市场等方面的内容传播。除此之外,还能提供到今日头条百家号天天快报搜狐新闻一点资讯、UC云观等国内平台,以及WordPress、汤博乐等海外平台的发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