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通往未来延长线上的思考

 胖头陀科技 2020-07-22

「人类与机器,牵手成功。

——胖头陀

可加微信 1126699 联系作者

  

文 | 康翔

“胖老师好!您也坐这班高铁?”

“呃…恕我眼拙。您是哪位?”

“不会吧?这么快就忘记啦!前几天您去我们那里拍摄视频,还是我给您买了杯星冰乐呢!”

以上对话真实来自于8月30日晚间的上海虹桥,参加了戴尔科技峰会之后准备返京的我,与检票口遇到的某位礼貌热情的姑娘之间。

不像某人,我是不折不扣的脸盲,类似以上的场景经常在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回放。尴尬不说,很失仪也很失礼不是?

我不由自主回想起当天下午参加的戴尔那场“展望2030: 探索未来人机互动时代”的论坛——假如有位机器助理,以后我是不是也可以“阅人无数”了?

挥手作别“失落的世界”

毋庸置疑。未来必然是一个人机合作的时代,新技术将带来人类和机器的空前融合。至于我那点人脸识别的需求,在机器面前根本算不了什么,简直提不上台面。

美国未来研究院(IFIF)认为,未来10年的新型技术将有可能“解决人类长久以来面临的一些棘手问题,让人们有机会大幅提高效率和生产力”,并对“人类”这一概念进行重塑。

与此同时,商业世界和商业模式也在发生着飞速的变化。小到我们早餐时在街边扫描二维码买份煎饼果子,大到连接全球商贸的采供销,过去曾经经历的一切于我们几乎成为“失落的世界”。

戴尔数字化转型指数显示,近二分之一的企业认为,它们的公司在未来3-5年内将会被淘汰,48%的企业认为其所在行业三年之内就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当然,高管们不能坐视不理,任由懵懂的企业在数字化的世界中信马由缰,他们必须找寻企业数字化转型、直面未来挑战的机遇——而这也正是戴尔人机互动论坛的初衷。

戴尔大中华区战略和业务拓展副总裁吴海亮主持了当天的论坛,参与对话的三位嘉宾则分别是IDC副总裁、大数据分析及认知人工智能全球调研总监蔡垂淦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人工智能与先进计算联合实验室主任程健,以及上海医微讯数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金心

人类正处于以数字化转型为核心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大时代。人工智能、增强现实、虚拟现实、机器人、物联网和云计算等新兴技术不断加快并强化数字化方向,令我们的未来有了无限的可能

十几年前博士毕业时,人工智能的研究方向没有给程健的就业加分。那时候人工智能有如风花雪月一般,只有个别的跨国企业和研究院才会需要。而如今,人工智能专业的学生早在毕业前一年就被“预定”了。

在虚拟现实等技术被引入之前,医学院的学生们殊为不易。金心表示,由于人体标本太少,解剖课成为稀缺资源……虚拟现实则带给医学生们“栩栩如生”的场景,他们可以随时随地应用和复习。

以门诊为例,以前大家总抱怨等了三个小时,医生的诊治却只有区区的三分钟。金心相信,很多反复操作的简单动作其实完全可以通过人工智能解决掉,医生的更多时间用在疑难杂症处理上,这对于医患双方都是莫大的好事。

蔡垂淦对人工智能的最大感受来自推荐引擎。经常在世界各地出差公干的他注意到,无论阅读还是购物,各种APP都有推荐引擎,这种应用从几年前就开始大量出现,而今更是扩展到零售、保险等诸多领域。他相信,人工智能无极限,它将会令我们与外界、与整个世界更加紧密和谐

作为数字化转型的排头兵,戴尔早就身体力行地进行了示范,吴海亮表示。不仅仅是当年给人印象深刻的“零库存”,戴尔当前的研发决策、生产决策、销售决策,包括内部管理等,背后完全是数字化的运营。

再过十三年我们来相会

科技带给我们的变化,已经不能用震撼二字来形容。未来可能太远,那么十三年后,即2030年的科技会给世界带来什么呢?

这是一个人人爱做未来学家的时代,比尔·盖茨、埃隆·马斯克、斯蒂芬·霍金都曾经不止一次畅谈他们对于未来的构想。在2017年戴尔科技峰会前,我也曾录制视频谈及,不过现在想想还是太笼统了。

吴海亮对前不久软银CEO孙正义的一次演讲印象深刻。孙正义表示,人脑有300亿脑神经,但是从人类出现在地球上以来,脑神经再也没有进化。基于此,孙正义认为超级智能一定会诞生——爱因斯坦的智商是200,而超级智能可能超过10000。

部分比较低级的工作一定会被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替代,蔡垂淦警告。由于海量的数据和先进的算法,2030年的人工智能越来越“聪明”,它们足以取代相当一部分人类的工作,甚至于不久前日本一家保险公司就用人工智能取代了34个工人的工作。

从此前工业革命的经历来看,这种现象一点也不奇怪,只是本次是人类被“非人”取代。蔡垂淦认为,人类惟有加强学习,加强能力,让自己不断进步,这样才能不被时代淘汰。

金心希望未来的科技能让人们拥有贴身的“私人医生”。通过可穿戴设备,人们的生物数据可以被随时采集,各种病患早在发病之初就被弹压,机器人的家庭医生能够解决大多数的普通病症,医生负责处理特殊和重大疾病,机器+人类的合作模式将是未来医疗的必然模式

程健对未来的构思比较庞杂,包括了机器人管家、超级高铁、无人驾驶汽车,这样他可以轻松从北京安排一次去上海参会的里程。当然了,假如偷偷懒,借助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完全可以在家里参加千里之外的会议活动。

人机合作一直存在,只是由于现在的技术进步太快,因此我们对未来产生了更多的期待。吴海亮表示,现在很多人沉迷于手机,“电子设备依赖症”已经被证实存在。那么到2030年,人际关系会不会边缘化,被人机关系所取代呢?

蔡垂淦相信,新技术带来的变迁,只会让人们更加专注于更有价值的互动和工作上。与前几次工业革命一样,技术的身份仍是工具,它可能改变这个世界的运转,但是不会颠覆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即对于真善美的不懈追求。

金心很乐观。她认为并且希望未来的科技能更多地将人们从简单重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譬如在人们睡觉的时候加以完成,从而让人类有更多的时间跟朋友聊天、旅游,充分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世界上有三种关系,程健认为,分别是物理世界的人与人、虚拟世界的人与人、人与机。他相信人机关系只会让人际关系更好更和谐,如果人机关系影响到人际关系,那最终还是人的缘故,因为机器的背后还是人。

吴海亮表示,戴尔相信未来一定是一个人机关系的时代,机器会影响人类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人机之间是和谐合作的,双方各取所长,机器做它擅长的计算和数据处理,人类发挥想象力,处理情感关系,这将让我们完成许多过去无法完成的工作。

人机合作时代,人类不会成为机器的附庸,而会成为数字化指挥员,运营各种核心业务,学习各种新的技能,发掘新的人才——你总不能指望机器人去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吧?

构建和谐的人机关系

由于人工成本和效率的缘故,以人工智能为首的新技术已经成为很多企业的选择。蔡垂淦举例,在美国请一个工人的成本是每小时15-20美元,但是机器人的成本却只有7美元,而且效率更高,企业不可能拒绝这样的诱惑。

程健同样相信,部分岗位必然会被替代,甚至一些行业和职业会被替代,比如快递。由于无人机、无人驾驶日趋成熟,未来货物可能不用手提肩扛就能直达用户手中。他认为,缺乏创意、没有个性的工作极有可能被取代。

以不变应万变绝非良策,至少在这种情景下。科技一直在改变,人类也必须不停地去加以适应,这不是屈服。事实上,这样做的好处是在人机合作中,人类得到的益处也会大大“溢价”。

新型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令人期待。金心认为人机合作将给医生,尤其是全科医生带来莫大的提高。医生们不必费心了解相关医疗领域和药物研发的最新进展,机器会帮助采集所有的信息并提供给他们,人机之间将形成令人艳羡的合作关系。

新兴科技将帮助人类和机器之间,形成完美的人机伙伴关系。过去几个世纪以来,人类一直与机器共同工作生活,这种合作关系是否在未来会被损害?少数人对此忧心忡忡。

更多乐观的科技业者则认为,凭藉快速发展的科技,人类和机器的合作将变得更加深入、多元和融合,机器将帮助人类超越自身的局限性,并开启新的可能性——不过前提是人类不会被机器取代。

戴尔与美国未来研究院的调研成果显示,未来不是人找工作,而是工作寻找人。吴海亮表示,未来的工作不是一个固定的工作,它会把工作分解成很多任务,每个任务模块都会找寻最合适的人,这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现在人们对于未来的担心,总是基于现在的工作被取代的问题。然而,从历史的发展规律来看,可能届时的工作类型中,有多达85%是我们现在还没有看到的,即新的工作类型和岗位会不断被创造出来——只要不断学习和进步,人类面临的成长和发展空间将远远高于任何一个时代——掌握新技术的能力将比知识本身更加宝贵。

在新技术的推动下,未来的世界充满了令人惊奇的全新可能。企业和个人必然要从现在起,为未来做好充分的准备。举例而言,在劳动力和基础设施方面,企业和个人都要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

吴海亮认为,个人需要五个特质。首先是情景化的智慧,对文化、商业和文明的理解,这需要更好的人机关系来理解和处理;其次是企业家的思维,即人类出点子,机器去执行;第三是个人的品牌,未来是工作找人的时代,每个人要打造自己的品牌;第四是自动化,尽管实现了很多的自动化,但还会有部分机器需要人工操作;第五是个人的数据解读能力和判断力,毕竟做决策的还是人。

企业同样需要五个特质。其一是业务驱动的安全性;其二是联动时代的时效性,产品的推出要稳准快;其三是算法与品牌价值一致,人的理念要放进去;其四是多元化价值;最后是通过激励机制推动企业不断创新。

戴尔公司相信,企业需要快速行动,为机器构建能力并开发员工的相关技能。真正的数字化将让技术基础设施真正就绪,以便管理并支持企业的数字化变革

颠覆已经处处发生。惟有构建和谐的人机关系,以技术的视野拥抱数字未来,才是最积极和稳妥的选择。

你准备好了吗?

责任编辑:阿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