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稷山文苑】稷王山因后稷而得名//稷山 黄建中

 后稷魂 2020-07-22

稷山文苑

 稷王山因后稷而得名

稷山  黄建中

稷王山地处山西省南部的峨嵋台地,主峰海拔1280.2米。在稷山县城正南25公里,自古以来位于稷山县境内。嘉庆版《稷山县志》载:

稷神山在县南五十里,东连闻喜、西连万泉、南连夏县。峰峦层出,邑景稷峰叠翠即此。以后稷教稼於此,故名。唐地理志:山下有漉漉泉。水经注:汾水又经稷山北,山在水南四十余里,东西二十里,南北三十里,高十三里。西去介山(今万荣县孤山)十五里,山上有稷祠,山下有稷亭,春秋宣公十五年,晋景公治兵于稷,以略狄土,即此也。[1]

稷山文苑欢迎您

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行政区划的变动,使得稷山县所管辖的稷王山面积大为减少。1959年2月,稷山县的坡底、丈八、屯元、南邢家庄、瓮底、吴吕、岭南、张才岭8个村庄划归闻喜县;1971年谢振华主持山西省工作时,又把稷山县的西村公社(现西村乡)12个村庄包括聚董庄、五龙、庄利、永利、西村、望嘱、北仁、南仁、徐家庄、大德庄、桥南、刘和整体划归万荣县。这就使得稷王山成为座落在稷山、闻喜、万荣、盐湖等县区交界处的山脉,而不再由稷山一家管辖了。

4000多年前,后稷姬弃就诞生在稷王山麓的小阳村,长大后就在稷王山周围树艺五谷,教民稼穑。尧帝封他为农师,舜帝封他为后稷。当地的老百姓一直尊称后稷为稷王,这座山因后稷而得名稷山,当地的老百姓则称之为稷神山、稷王山。四千多年来稷、后稷、稷山、稷山县一脉相承,以至于今,具体情况参见下表:

历朝历代对稷山县和稷王山命名的变化

朝代

对稷山县的

命名

对稷王山的

命名

出处

上古

稷山

甲骨文

春秋

稷山

《左传》

东汉

闻喜县稷山亭

稷山

《后汉书》

北魏

高凉县

稷山

《魏书》

隋朝

稷山县

稷山

《隋书》

唐朝

稷山县

稷山

《新唐书》

五代

稷山县

稷山

《新五代史》

北宋

稷山县

稷山

《宋史》

金朝

稷山县

稷山

《金史》

元朝

稷山县

稷山

《元史》

明朝

稷山县

官方称稷山

俗称稷神山

《明史》

清朝

稷山县

官方称稷山

俗称稷神山、稷王山

《清史稿》

中华民国

稷山县

官方称稷山

俗称稷王山

《中华民国地图册》

中华人民

共和国

稷山县

建国初的五十年代官方称稷山,俗称稷王山,六十年代根据群众的称呼官方也称之为稷王山

195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册》称稷山,196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册》已经称稷王山。

备注

4000多年前,后稷在今稷王山周围教民稼穑,甲骨文中已有稷这个地名。《左传》宣公十五年“壬午,晋侯治兵于稷。”这个事件发生于公元前594年,距今已有2600多年,这是稷作为地名,第一次出现在正史中。《后汉书》(郡国志)中载河东郡闻喜县有稷山亭,稷山为山名,亭为县以下单位,稷山亭是以稷山命名的行政单位。北魏太和十一年(487),魏孝文帝设立高凉县,县城在现在的清河镇北阳城。此为稷地独立设县开始,历时111年,于隋朝开皇十八年(598)改为稷山县,沿用至今。其实稷王山的本名一直为稷山,稷王山是群众的俗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出版的地图仍为稷山,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后,才依群众俗称在地图上定名为稷王山。

稷王山出产神奇的 “五谷石”。“五谷石”是一种颜色、形状、大小酷似谷、黍、麦、豆、高梁等农作物的小石子,粒粒晶莹光亮,闪闪诱人。这种小石子,只产于稷王山顶的莲花峰周围。相传五谷石,是当年后稷教民稼穑时,把大量优良五谷种籽储藏在稷王山上,以供子孙后代使用。后来由于年代久远,这些五谷种籽都形成为化石,潜藏在稷王山中。光绪版《稷山县志》载:

稷山文苑欢迎您

稷王陵在城南五十里稷王山巅,戊寅岁(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大旱,邑侯潘公[2]步祷于斯,耆老以山所出五谷石呈视。晶莹恰肖,奇而藏之。己卯(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冬,权篆临汾礼书王某妻临盆,七日不下,危在项(同顷)刻,叩求催生药。因取厥初生民之意,给石一颗,使归令吞,少项来叩谢,言吞后生男,左掌握石而下。又长随林某妻临盆,服之生女,石握于右掌中。两试悉验,其或山灵所感欤?[3]

稷山文苑欢迎您

民国初年,解州人李子祥先生在担任稷山县三区助理员时,游览稷王山后写下《游稷山感后稷教稼之功德记事》,他建议:

应把稷王山的五谷石搜罗采取,供之本省陈列和农学会研究课题。再输送京、津、沪、汉博物院,为全世界所注目,尊重中华,推本农业,使人知山西有后稷神圣,景仰崇拜。稷闻之荣,亦三晋之光。[4](黄建中)

稷山文苑欢迎您

[1] 张应辰修:《稷山县志》(嘉庆二十年版)卷之一山川第十七页。

[2] 潘公,指光绪四年(1878年)至光绪七年(1881年)任稷山知县的潘如海,是光绪版《稷山县志》主编马家鼎的前任。

[3] 稷山知县马家鼎主编,清光绪十一年版(1885年)《稷山县志·祥异》第五十四页。

[4] 转引自杨晓国:《稷王山千古忆教稼》,载《稷人说稷》一书,第56页。

稷山文苑



真诚感谢黄建中老师对平台一如既往的支持!   

跟着黄建中老师,走近历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