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稷山文苑】家乡父老是怎样推崇后稷的?//稷山 黄建中

 后稷文苑 2020-07-22

稷山文苑

家乡父老是怎样推崇后稷的?

稷山  黄建中

稷山是后稷的故里,后稷生于斯长于斯,又教民稼穑于斯。后稷作为中国的农耕始祖,被奉为农神受到祭祀是理所当然的事。历史上后稷被尊奉为农神后,祭祀活动更加频繁,除天子要在京城祭祀外,还要选派官员到稷王山上的稷王庙,同当地官员父老一同祭祀后稷。

祭祀是人们表达对自然神和祖先神祗崇拜祈求愿望的特定仪式。《史记·礼书》曰:“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礼记·祭统》云:“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古人历来有祭天、祭地、祭祖、祭圣贤、祭鬼神的习俗。

《尚书》上说:后稷主持祭祀时,把米粮蒸得热气腾腾,把香蒿涂上脂肪作祭品,把牲羊用烈火焚烧,以使香味弥漫,供神享用,以祈祝上天保护来年有个好收成。清代稷山知县顾涞初说:“敬天勤民,原归一理,奉爵以告者,不能视为奉行故事矣。”意思是,凡祭祀,必须毕恭毕敬,认真对待,决不能应付差事。

祭祀的真正含义是“景行高风,沐浴先泽”。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应当这样认识稷王的祭祀——我们不是把稷王当成神灵来祭祀,而是要在一种肃穆的气氛中,追思后稷为代表的先民们,如何首肇农耕文明,如何造福子孙,如何光前裕后,继承和发扬稷王文化精神,努力实现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有机接轨,为发展地域经济,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后稷是有功于社稷民生的古代圣贤,自然值得后人隆重祭祀。历史上,从帝王到民间,从来是把后土和后稷放在一起祭祀的,后土有平九州之功,后稷有饱万民之劳,土无谷则人无食,谷无土则谷不生,故社稷相合,天下遍筑社稷坛、社稷祠而共祀之,而在稷山,则一直把后稷尊奉为稷王,进行专庙专祀。稷山一带对稷王的历代祭祀,主要有三个明显特点:

第一,是将后稷按照帝王礼制来崇祀。《毛诗叙》曰:“文武之功起于后稷,故推以配天焉。”无论是稷王山上的后稷祠,还是县城后建的稷王庙,均依照皇室规制来布局,如丹墀、前殿后宫、殿前水火龙石刻蟠龙柱,处处体现着庄严、肃穆的天子风范,帝王气象。祭祀礼仪更是以最高规格“郊祀”来进行。

第二,历代朝廷对稷王祭祀活动高度重视,专门派员主祭。清代《稷山县志》记载:“明初太常定甲,以夏四月十七日遣官致祭,后邑令代,今仍之。”也就是说,从明代开国之初,朝廷就年年派出代表,专程来稷山主持四月十七日的稷王祭祀大典,后来才由当地县令代为致祭。

第三,祭祀稷王活动和民间庙会、赛社密切结合。如稷王山一带民众,过去上山祭祀稷王,由修善、丁庄、兴隆庄、东里、西里等五个村庄自发结社建庙于修善村,与山上那座后稷祠(俗称上庙)相对应,修善村那座稷王庙俗称下庙,每年从十月十五日开始进行庙会,到次年二月初五结束,其间这四个月中,每逢初五、十五、二十五均为集市贸易日,“下庙古会”久而久之成为享誉晋南的祭祀稷王和集市贸易之重要场所。稷山县城建起稷王庙之后,每逢四月十七便为稷王大祭日,届时全县各种民间社火节目进城表演,耍狮子、舞龙灯、跑旱船、踩高跷、打花鼓、扭秧歌、跑鼓车、抬阁、八抬应有尽有,充分体现敬神娱人、人神共乐的欢愉气氛。同时,祭祀期间也是集市贸易最为繁华红火的日子。

凡祭祀不可无祭文,在封建时代,官吏经常祭祀后稷,祈求丰收。现录一则明代山西省巡抚何乔新的《后稷祠祷雨文》以便管中窥豹:

德佐唐虞,躬耕稼穑。肇八百载王业之本,开亿兆民粒食之源。炳炳典谟,悠扬风雅。治臣有五功孰有加兹者,山右河东境内乃昔年农事兴起之乡,正斯民年成丰乐之所。

夫何连年旱灾五谷不登,饿殍盈途,骨肉相食。去冬虽雪,今岁多风。三月已初,点雨不降。瘟疫萌发,死亡相仍,往古来今亦所罕见。某钦承上命,赈济一方。适经勋州,见尚不忍。以神血食兹土,灵贶昭彰,岂肯坐视而不阴佑?其衷想必有待而欲潜消其患。

今亦云亟捍之,宜遄奋扬威灵。斡旋造化,俾田有喜于南亩,密云不自于西郊。深渊讶卧龙之腾,浦背出石牛之汗。甘澍大作,泽润民生。无悯雨之忧,而有喜雨之乐。殓乘气之异,而召和气之祥。百谷用成,万民无恙。若是神庇,垂于无疆[1]

一直到清朝灭亡后官方的祭祀活动才停止,而民间祭祀后稷活动却从未停止过,文革开始后才告一段落,文革之后又有所恢复。在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伟大征程中,国家对中华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了。2008年清明节前夕,山西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要稷山县报送后稷祭文。遂由时任稷山县作家协会主席的宁水龙先生数易其稿,写就了一篇典雅工正、脍炙人口的《祭后稷文》。并由时任稷山县作协副秘书长的黄建中为全文作了注释。不仅圆满完成了省里下达的任务,而且一举填补了民国以来,全国尚无后稷祭文的空白。2008年清明节由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全文刊发于“中国文明网”。《祭后稷文》并注释[1]全文如下:

维公元二OO八年四月四日,岁次戊子清明,我等敬谒稷庙,恭行大典,致祭于后稷姬弃神像之前,思古追远,面肃心虔,谨以此文,遥怀先贤曰:

      大哉后稷,功可配天:相地之宜率民稼穑,树艺五谷粒食开源,首启农耕顺天应时,佐禹治水河清海晏。放逐丹朱而尧舜禅让,教化黎民而人文始昌。王业开基,泽被蛮荒,屡锡丰年,华夏嘉祥。

      伟哉后稷,德高如山:黄帝之后乃名不自显,帝喾之子乃教稼民间,唐尧之弟而力践王命,虞舜之臣而恭行慎言。授农师敬事勤业职传子裔,赐后稷受封邰国龙兴周原。业绩炎炎,品行谦谦,遗泽殷殷,瓜瓞绵绵!

民惟邦本,食乃民天。天下粮仓,源自稷山。后稷教稼于吾乡,神山灵水葬先贤。枣花香伴五谷石,瞻仰稷王思姜。关注民生谋发展,兴稷富民任在肩。英灵久远播精神,稷人新纪谋宏篇。海内赤子齐奋发,和谐中华春满园。岁崇洁祀,礼行清明;共感严庄,永矢弗忘;掬诚告奠,伏惟尚飨谨告!

注释:

    面肃心虔指庄严肃穆态度诚敬。

    《史记·周本纪》载后稷领导人民开始种植五谷,发展农业,天下得其利。孟子总结说:"五谷熟,而民人育"。

    《史记·夏本纪》载舜帝命大禹治水时,由后稷和伯益来辅佐大禹,终成大业,河清海晏,人民安平。

    《竹书纪年》载,尧晚年时曾有意传位给儿子丹朱,后稷出面把丹朱流放到丹水流域,拥戴舜为尧的继承者,史称尧舜禅让。

    指后稷功业奠定了周朝八百年王业基础,人民生活安康,天道顺畅,年年都赐予好收成。锡:同赐。

    《史纪·周本纪》载,后稷是黄帝的五世孙,帝喾的儿子,尧帝的亲兄弟,舜帝的大臣。

    尧帝亲授姬弃为农师,他的子孙一直继承后稷的事业,从事农业生产。

    舜帝封后稷于邰国,成为诸侯。后稷的子孙从古公旦父起,开始迁到周原(今关中平原),发展壮大,到周武王时灭掉商朝建立了周朝。

指后稷的子孙如同瓜蔓结果,绵延不绝。瓞:音die,意为小瓜。

后稷教民稼穑,发展农业,使群众安居乐业的伟大贡献,在家乡稷山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千百年来,家乡的人民群众在生活和生产的方方面面一直保持着对后稷有意识的遵从和纪念,现分述如下:

稷山的孩子小时候玩耍,经常做一种叫“拾五子” 游戏。就是把小砖块或小瓦片磨成“五子”(象征着稻子、小麦、豆子、高粱、谷子)用手抓着按顺序一个个地抛上抛下的玩,就好像在不停地捡拾着粮食颗粒。

男孩子娶亲时,在新娘子未进门前,用两小捆谷草(连根拔的)各挂小孩衣裤,分放在大门左右两侧。婚后妥善保存,以备新人生下小孩后泥草再用。新娘子进门时,婆家人要撒五谷,迎接新媳妇进门(解放后因撒五谷容易引起纠纷,故此取消)。

新婚夫妇生下小孩后,用结婚时保存焉的谷草绑成七小把,左斜放三把,右斜放三把,交织成旗花状,中间放一把,捆绑好后,又用五色线绑上碗筷、十个铜钱、小镜一面,在大门门楣上,用泥泥好,称之为“泥草”。泥草前邻居及亲朋好友要吃小米、面条、各种豆子煮成的“米旗”。

老人去世后,要用高粱杆贴上白纸条做成孝棍,灵柩前后放置碾好的麦草,让孝男、孝女坐草守灵。并且用五色线绑一把谷草,让阴阳先生选定墓址时使用,称之为‘斩草”。

这些并非迷信,而是民俗。表明这一方民众时刻不忘后稷教民稼穑的恩德,让子子孙孙从出生、婚娶、到去世的人生关键时刻,处处使用谷草,以示时时不忘推广五谷的后稷。

民俗是最好的历史,这正说明了家乡父老对后稷的浓厚感情和深切追念。(黄建中)

稷山文苑欢迎您

[1] 张应辰修:《稷山县志》(清嘉庆二十年版)卷之九,艺文中,第四至五页。

[1] 《祭后稷文》并注释,《稷山报》2008623日转载。

稷山文苑欢迎您

稷山文苑



真诚感谢黄建中老师对平台一如既往的支持!   

跟着黄建中老师,走近历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