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稷山文苑】五社七村与羲和文化//稷山 程稳龙

 后稷文苑 2020-07-22

以文载道  以文会友  以文抒怀

点击蓝色文字关注我们吧!

投稿邮箱:

653003869@qq.com

作者系毛泽东书法研究院院士

稷山文苑欢迎您 *


五社七村与羲和文化

稷山 程稳龙

羲陵晚照

在距稷山县城东北七点五公里的西社镇东庄村西北有一号称稷山古八景之一的“羲陵晚照”,据称每天太阳落山后,别的地方看不到太阳,唯有此地可以看到。清道光年间(公元1821一1850)稷山知县李景椿(云南建水人,三次任稷山县知县,在任期间曾重修稷王庙、相传为云南过桥米线发明者)七绝诗云:“历元妙蕴订羲和,御日精灵永不磨。剩有一抔黄土在,夕阳落照瑞烟拖。”且在羲和陵庙(庙后有一墓、庙东三墓)周围的五社七村(西社、中社、东庄,三村为一社;高渠、刘家庄、太杜、李老庄)中流传着每年农历三月十五祭拜羲和神灵的习俗文化,为了解羲和祭祀文化形成演变过程,同时考证七村村名来历,笔者曾多次向七村年长者了解羲和祭祀有关事宜,都语焉不详。恰笔者一次回家,路过东庄村西侧的羲和园,看到两通古石碑,一通为清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由候选知县西其哲所撰写的《羲灵庇庥重修羲和庙碑记》、另一通除背面可见捐款村名外其余字迹模糊(后据相关史料推断为明隆庆年间重修羲和庙碑),两通石碑均遭人为破坏,碑文已不可考,笔者经查询相关资料,终查到了雍正九年的重修羲和庙碑文,相关迷雾扌一一破解。

碑文记载:羲和(羲叔、羲仲、和叔、和仲)兄弟为三皇五帝帝尧时天文官,为便利农耕,帝尧让兄弟四人到国土四方观天测历、厘定农时,兄弟四人根据日影升落规律厘定四时(春、夏、秋、冬),制定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等二十四节气,便利了人们生产生活。后人感念兄弟四人恩德,遂在其家乡东庄村修建羲和庙,至于具体年代已不可考。

明隆庆(公元1567一1572年)年间时,羲和庙陵破败不堪,当时的稷山县令(当为孙倌或他人)鼓动王乡绅到全县四十二里幕捐(里是比村大,比镇略小的管理单位,明初全县为七十七里,后减为七十三里,隆庆年间知县孙倌为便于管理,减为四十二里),且充任主事,终大功告成、神恩重见天日。时隔一百余年后的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因兵连祸结、庙宇又破败不堪,连官厅的木椽也被饥民所毁。只剩下祭祀的献殿。由上述的五社七村轮流管理祭拜羲和神及敬供神灵的钱物。乙卯年间(康熙三十八年)由副贡焦妍、乡民王心宁和贾烈从五社七村中募款翻修了献殿、重建了官厅。

清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由大杜村(今稷峰镇太杜村)人杜金平施银二钱、五和里原催曹汉臣和高渠里原催张怀德把所献祭祀银两交给轮值管理村(不含每年神庙田产租金),又至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时值村刘家庄将累年神庙所积银两三百九十五两九钱三分(含置办神伞、补修官厅所费银十六两二钱)一并交给下一管理村高渠村。此时五社七村中一贾姓武生提议五社七村重修羲和陵庙,且自告奋勇允任主事,其间重修东楼、翻瓦了正殿、在三门上新建了房院、整理照壁又创建了官厅,总共耗银不到二百两(含后敬神银八十五两),且使羲和兄弟四人共祭(以前是分祭),让羲和陵庙重现生机。直至上世纪五十年代(公元1959年),因修建西社公社舞台庙宇被毁。

至于“羲陵晚照”,据相关专业人士考证为一奇特地理现象,即庙宇恰好位于落日余晖点。

附五社七村村名来历:

中社、西社、东庄:祭祀義和神时为一社,因西社村居西,故称西社,有4个居民组、285户、1600余口人、2500余亩耕地;居中的村为中社,有6个居民组、316户、1386口人、3500余亩耕地;居东的称东社,后因祭神村小受欺欲独立建庄改称东庄村,有4个居民组、400余户、1600余口人、2700余亩耕地。

刘家庄:290余户、1100余口人、3个居民组、1200余亩耕地,建村时间及村名已不可考,据明稷山县志记载:明初为刘家庄里,辖刘家庄、东庄、上廉城一半,后明隆庆年间(公元1567一1572年)并入南王中里,辖中社、贾峪、姚沟(今桐上)、桐下、刘家庄、东庄。

高渠村:6个居民组、450余户、2400余口人、3800余亩耕地,村名来历有两种说法,一说因村东洪水渠高于城墙,故称高渠,另一种说跟羲和观天测历有关,因古渠通榘。村中大善古柏为明代稷邑胜景之一、后被毁。

李老庄:9个居民组、500余户、2200余口人、4900余亩耕地,因战国时李牧在此扎寨练兵得名(村清乾隆年间(公元1630一1695年)重修玉皇庙记记载,村西北有练兵场遗迹,据考,该村原名甘取乡,李牧庙最早建于北宋中期。

太杜:又称大杜,村人传说二秀才之一的大兄杜大陵居此,故称大杜,相邻村因少弟杜少陵居此称小杜。据考传说不可信。村名待考。据明稷山县志记载:明初即有大杜里,辖大杜(太杜)村,小杜里,辖小杜村,后明隆庆年间二者合并为小杜里,辖小杜、大杜(太杜)、廉城。太杜村有8个居民级、720余户、3900余口人、8000余亩耕地,村有稷王庙、关帝庙。因明清时在该村建镇故又称大杜镇或青龙镇,后为太杜村。
(程稳龙)

作者简介

程稳龙,男,1974年11月25曰生,稷山县西社镇刘家庄人,1997年毕业于运城高专中文系,现在化峪镇政府工作,为《后稷文化研究会》理事、曾在《中国青年报》、《山西农民报》、《乡镇论坛》、《运城日报》发表文章多篇,自幼爱好文学的我希能与广大朋友一道致力于后稷文化宣传、致力于乡村文化振兴。

——发刊制作:薛前发

 微信手机同号13293971786

【稷山文苑】一则家国教育的生动石刻//程稳龙

【稷山文苑】斛律光在稷山//稷山程稳龙

【稷山文苑】华谷城到底在哪里?//稷山程稳龙

【稷山文苑】开东、开西及黄华峪//稷山 程稳龙

顾问 :李骏虎    李云峰

总编:郑天虎

后稷责编: 黄建中

散文责编: 黄国华

杂文责编: 王建文

小说责编: 薛文法

诗歌责编: 陈小明

发刊制作: 薛前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