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稷山文苑】文中子和文洞飞云//稷山 程稳龙

 后稷文苑 2020-07-22

以文载道  以文会友  以文抒怀

点击蓝色文字关注我们吧!

投稿邮箱:

653003869@qq.com

稷山文苑欢迎您 *

文中子和文洞飞云

稷山 程稳龙

“传经绝业几春秋,石洞松风一径幽。高士已随青草没,文光时作白云游。”清康熙年间(公元1661一1722年)稷山知县顾涞初(康熙十年至十四年在任,康熙版《稷山县志》编纂者)所作的咏文洞飞云诗,形象地描写了作者北登紫金山、游儒家先贤文中子洞后所发感慨。文中子洞、又名飞云洞,位于稷山县城西北十五公里、化峪镇四合庄正北及刘家庄村西北的紫金山上,此地山势险峻、古木参天,常年白云缭绕,此处建有文中子庙,洞前有玉皇殿、洞东有石佛洞,佛像依山雕刻,石佛洞东又有青龙洞,庙前有汲水井遗迹。据稷山县文物局刘彦俊实地测量,该洞高4.8米、宽1.5米、洞深5.3米,为一天然岩洞,洞口为拱形,前墙用石块垒砌,辟有一门三窗,正中为一石券门洞,洞门上方横嵌石门额一方,横刻飞云洞三字,左刻“稷山县紫金山文中子隐居处″、右落款“明万历三十年(公元1603年,万历为明神宗朱翊钧年号,(公元1573一1620年在位)闰七月吉日重修″,洞内有一残损菩萨雕像,飞云洞东石佛洞宽2.8米、深2.7米、内存明代弥勒佛石像残像一尊。周围山青水秀、古木参天,是一处不可多得的隐修场所。洞内原有“发云洞″,深不可测,据当地人们相传洞周围一有云就会下雨。现洞已被填埋。由于生态环境破坏此景已不现。

文中子(公元581或584一617年),名通字仲淹,为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王勃的祖父。与其弟王绩(公元589一644年,号东皋子,著有《东皋子集》、孙王勃并称三王,为今日万荣县对外宣传的一张亮丽名片。通为隋绛郡龙门通化人(通化历史上一度属龙门、后于北宋宣和二年,即公元1120年改为河津,1971年10月划归万荣县管辖),祖籍山西祁县、北魏孝文帝时迁居河汾,隋末大儒,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以先儒身份从祀孔庙东庑,其十九岁时赴长安向隋文帝杨坚献《太平十二策》,主旨是“尊王道、推霸业、稽古验今”,不意隋文帝不用,逐失望退居家乡。设教河汾,专注读书育人。后隋文帝和隋炀帝又征不仕。隐居家乡龙门北侧的紫金山潜心著述、聚徒讲学,声望日高、从业者千余人,著名的有河南董常、太山姚义、中山贾琼、河东薛收,强调“文以载道、重行轻文”,著有《中说》、《续六经》等,当地人又盛传唐初名相房玄龄、杜如晦、魏征和名将李靖为他的学生,此说据考不可信,有夸造之嫌,死后葬于家乡龙门通化。

如今千余年过去了,昔日的文中子洞已辉煌不再。过去由于兵燹和人们无节制乱砍滥伐、私挖乱采导致紫金山环境遭受很大破坏,不过近些年随着国家环保生态治理力度加大,封山育林和引黄工程全面实施,紫金山又重现生机。距其不远的宁翟堡、位林、吴嘱等村沟内泉水又焕新机就是最好的旁证。文中子洞及其附属遗迹修复和紫金山旅游开发也一再被稷山县委、县政府提上议事日程。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一定会惠及子孙、造福当地群众。也算是对王通这位民间教育家最大的告慰了。(程稳龙)

附四合庄、刘家庄村名来历:

四合庄,位于稷山县城西北十五公里处、化峪镇西北五公里紫金山下,有225户、930囗人、3个居民组,2600余亩耕地。因村原有宁家庄、白家庄、罗凹沟、石井沟四垛人家,故称四合庄,该村形成于明未清初。

刘家庄,简称刘庄,位于稷山县城西北十八公里、化峪镇西北八公里紫金山下,有2个居民组、112户、420口人,615亩耕地。该村因明未清初县城刘姓三兄弟迁此而得名,后为与太阳乡刘家坪、西社镇刘家庄区別,于1981年改称刘庄。


 作者简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