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稷山文苑】稷山的文脉// 稷山 郑天虎

 后稷文苑 2020-07-22


稷山文苑欢迎您 *

稷山的文脉

稷山 郑天虎

改革开放40年,在中国这块历史悠久的土地上,不断地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站在新时代的前列,回望走过的路,依然令人心潮澎湃。

“后稷教民稼穑于稷山”。说稷山的文脉,不能不提到稷山的农事。

农事,天下之本。那时,我在农村干一天农活,生产队里给记九个工分。

干的活,无非就是除草、拉粪、割麦、打枣等,春种秋收。生产队里的活,是没有穷尽的。春天就干春天季节里干的活,夏天就干夏天季节里干的活。由于我的年龄较小,生产队长有时很照顾我,别人用小平车给地里送粪,我是拿个笔与本子给别人记数,队长依此数给别人记工分……

上述文字记录,既是一段人生阅历,更是一个时代炮制在人们记忆中的烙印。

打枣时,别人是三五个人一组,男的拿个长杆子上树打枣,女同志在下边拾枣,而我呢,仍是拿着笔与本子,与另一个人给大家打下的枣过秤和记录斤数,队长依此数给大家记工分……

这些有面子的活,并不是每个少年都能干上的。那时我父亲是大队的会计,也算是个村干部,生产队长也许是看中了这一点,才照顾我的。而我呢,由于诚实,也不会照顾自家人,结果到年底社员投票给每个人评工分时,没想到我的工分居然比同龄人高出0.5分,这个是不是因为父亲的缘故呢?不得而知。

这是1978年发生在稷山县平陇村的事情,那年我也就是15、6岁的样子。也就是从那时开始,每天晚上收工回家后,我在灯下阅读《第二次握手》《桐柏英雄》《三国演义》等书籍,由此喜欢上了文学,开始记日记,胡乱写不成体统的小说、散文,算是初涉稷山的文脉了。

随着年龄渐長,随着时光推移,随着国家社会的变革,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政治体制模式正在结束,同时兴起的波澜壮阔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联产承包、分田到户、责任到人,从南到北,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再到问鼎民生,真是方兴未艾,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光辉历程,就从这里起航。

因为40年前,中国的大地正发生一场影响世界格局的大变化——改革开放。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至此,中国的历史掀开了崭新的一页。“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作为开天辟地的大事变,40年波澜壮阔的伟大历程充分表明,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正是这个伟大革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

历史阴差阳错,谁也不会想到,1978年那个15、6岁的少年,在17年后,会走进县政府的大门,在那里工作了六七年,更不会想到,30年后,会走上县文联的领导工作岗位,而且一干就是十多年。这期间,还加入了山西省作家协会,当选为运城市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担任了稷山县作家协会主席,出席了山西省作家协会第六、七次代表大会。

俗话说,天有三宝日月星,人有三宝精气神。精气神,就是一种激情,作为一名作协主席,就要有精气神,就要担当起应负的责任,就要有所作为。2018年,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活动,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稷山,这座古老而厚重的历史文化小城,也不甘落后。为了展示和弘扬全县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丰硕成果,以文学的力量凝聚人心,鼓舞士气,这年7月份,县文联在主办的《枣花》报上刊登了“关于举办‘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活动’的启事”。一石激起千层浪,很快在稷山文坛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全县的广大文学工作者,纷纷拿起手中的笔,以不同的方式热情讴歌祖国发生的巨大变化。短短几个月时间,共收到文学爱好者的散文、小说、诗歌、快板等各类题材的文章近百篇,在文联主办的《枣花》报发表37篇,其中向省、市委政研室(改革办)推荐10篇,在《运城晚报》发表20篇,还有的在《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等省市级报纸发表……

这是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这是一份来之不易的成绩单,这是一份更具稷山文学特色的成绩单。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后稷故里稷山,人才与文才辈出。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稷山县曾被视为“创作大县”。而今,几十年过去了,尽管沧桑巨变,但稷山县的这一优秀传统被传承下来了。我们欣喜地看到,在这次征文活动中,有的作者不仅仅是写了一篇,而是两三篇,不仅仅是《枣花》报发表了,而且省市级报纸也发表了。比如黄国华的“唱大戏”,被《山西农民报》以大半个版的篇幅全文刊登;胡根庆的“那年那月灯火明”“消暑变奏曲”两篇文章都被《运城晚报》刊登;兰巧花的“父亲的铁耧”和段俊庆的“点煤油灯的日子”在市级报纸发表后,《运城电视台》第一时间栏目组专程到稷山对他们进行采访;吴迎果的“从自行车到轿车再到飞机”、任良杰的“骑行电动车,今个倍儿爽”、张景录的“稷山之歌”等,这些文章在《枣花》报发表后,都在《运城晚报》上再次刊登……

作为《枣花》报的主编,我常常被这些带着“泥土味”的文章所感染、所陶醉。这些用一个个方块字垒起来的文学作品,用朴实的语言,汇聚起滔滔汾河水的澎湃激情。这些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文字,给后稷大地带来一缕缕春风,印刻着历史沧桑的烙印,折射出稷山作家们的人文气质。

如果说《行走稷山》一书的出版发行,是对稷山作协队伍“沙场秋点兵”的一次大检阅,那么,《沧桑巨变》这本书的出版发行,则是稷山作协队伍的又一次集体亮相。凸显了稷山作协的创作实力,彰显了稷山作协在全市文学格局中的重要位置。

应当说,我们的文学工作者和文学作品总是和改革开放前进的步伐紧紧相随的,也是竭尽全力为改革开放鼓劲加油的一支队伍。在每一个关键时期,我们的文学工作者都是有所作为,有所贡献的。沧桑巨变四十年,不仅仅是社会经济发生巨变的四十年,也是我们文学队伍前仆后继、奋斗前进的四十年。我们的文学工作者和他们耗尽心血、精心打磨的作品没有辜负历史的责任和人民的期望,他们忠实地记录了这个变革过程中的许多辉煌场景和伟大时刻,这是改革者的光荣,也是我们文学工作者的荣耀。

“四十载惊涛拍岸,九万里风鹏正举”。稷山的文学艺术事业正处于一个黄金时期,稷山的作家们正以饱满的热情进行创作。我们有理由相信,稷山的文学创作会一步一个台阶,在新时代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把传统的创作大县一棒一棒传下去,传出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

作者:郑天虎,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运城市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稷山县作家协会主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