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稷山文苑】喜看稷山交通大变化//稷山 刘海伟

 后稷文苑 2020-07-22

以文载道  以文会友  以文抒怀

点击蓝色文字关注我们吧!

投稿邮箱:

653003869@qq.com

稷山文苑欢迎您 *

喜看稷山交通大变化


稷山  刘海伟

   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当家做了主人,男女老少安居乐业,各项事业稳步推进。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稷山县的交通基础设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是其中的见证者之一。                                          

一、柏油路面:从无到有的变化

70年代初期,是稷山县公路发展的起步之年。在时任交通局副局长、公路段段长张焕彩的努力下,多次到运城地区、山西省跑项目、争资金,取得各级领导和交通部门的支持,对路面进行升级,将通往各公社的主道改造为柏油路,率先在全省实现了“社社通油路”,被列为全省的典范。当时,由于条件的限制,虽然全都是四级公路,也就是现在最低标准的公路,但在那个年代,车辆保有量少,吨位低,交通运输相对落后,完全能够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公社干部的办事效率,促进了公社之间的物资交流,对后来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通车里程:从少到多的变化

 90年代初,我到县交通局参加工作,一直从事着与公路有关的工作,也因此与路结下了缘,产生了深厚的感情。1993年,为了改变交通落后的面貌,省委、省政府发起了全民义务修路的号召,全省上下积极响应,迅速掀起了修路热潮。县乡村结合自身实际,精心组织,充分发动群众投劳投资,积极参与公路建设,达到了县有规划,乡有循环,村有战场。一时间,全县铺开大小工程200余处。工地上,人头攒动,机声隆隆,即使是寒冷的冬季,也抑制不住村民修路的热情。县交通局负责道路测设、技术指导、进度督促和路面无偿碾压。全体人员包乡镇、包线路,放弃节假日,白天黑夜连轴转,深入到工地一线,与群众同劳同吃同住。记得我在清河镇下乡的两个月,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穿着厚厚的军大衣,住在没有取暖设施的村委会办公室,晚上还不时到工地了解情况。期间,佛峪口四户农民自筹资金,开山修建通往乡宁的佛营公路轰动了全省,时任省委书记胡富国、省长孙文盛被他们的“愚公移山”精神深深打动,亲临现场视察指导,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太阳乡白家庄村村民白永生在台运线拓宽改造中,无私奉献,慷慨让房的事迹,在稷山县传为佳话。经过两年的努力,截止1994年年底,全县的公路通车里程从110公里增加到400余公里,并且全部用炉渣、砖块等材料进行了硬化,达到了晴雨通车,形成了“三桥六路大循环,十二条公路通外联”的公路网主骨架,极大了提高了农村的生产生活水平,解决了农副产品因天气打搅而滞销或烂掉的问题,对农民增收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三、村通油路:从个别到全部的变化

  1995年,万荣县实现了乡镇通二级路,村村通油路的目标,成为了全省义务修路的一面旗帜。省政府积极推广万荣经验,并适时出台补助政策,全省再次掀起了村村通油路的热潮。县委、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动员部署、研究、分析和汇报,县乡村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使村村通工程不断向前推进。太阳乡上王尹、长岭、刘家坪、庙岔村,翟店镇的峨眉村等偏远山村,克服里程长、人口少、百姓收入低、集体经济薄弱的困难,通过群众集一点,在外人员捐一点,金融部门贷一点,交通部门补一点的办法,顺利实现了乡镇通二级路,村村通油路,彻底改变了交通不畅的面貌,形成了县城到乡(镇)10分钟经济圈。2003年9月份,县交通局在负债280万元的情况下,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完成了“村村通”工程扫尾工作,并通过了省交通厅的验收。

四、街道硬化:从局部到“全覆盖”的转变

2011年至 2012年,山西省提出了实现“五个全覆盖”的目标,街巷道硬化便是其中之一,村民的修路热情空前高涨,几乎家家都投入了一定的财力、物力和人力,大街小巷全都铺装了水泥路面,晴天身不带土,雨天脚不沾泥的现象在农村非常普遍。为了搞好此项工作,管好工程质量,用好补助资金,县交通局成立了街道硬化办公室,出台了实施方案,分成四个指导组,负责工程的技术指导、招标监督、工程进度和质量把控。通过在新闻媒体通报进度,召开现场会,组织乡村主干到临猗参观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加快建设进度。在施工中,严把材料关、程序关和质量关,努力打造精品工程。完工后,抽调精兵强将,精准验收,核实数据,及时拨付补助资金,将这一民生工程善始善终。全县共硬化街、巷、户道2000余公里,实现了全覆盖,彻底改变了农村人居环境脏、乱、差的状况。

五、桥梁:从危险到安全的转变

县道宁仁线建成后,路线与稷峰镇马家巷村处跨越汾河,由于受汾河阻隔,该道路一直不畅。1997年,通过积极向省交通战备办公室沟通联系,与此处搭建了一座浮箱桥,也是连接稷峰镇马家巷村和蔡村乡坑东村唯一的交通要道,行洪时需要拆除,落后的交通设施,给两岸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不便,制约了当地经济发展。为了构筑起以国道公路为依托,以干线公路为骨架,以县乡公路为脉络的公路交通网络,在充分调的基础上,县交通局多方筹资1000余万元,于2012年开始修建马家巷大桥,历时两年建成通车,这也是迄今为止稷山县农村公路上标准最高的一座桥梁。跨汾河的下庄桥、杨村桥的前身都是浮船,虽然群众暂时能够出行,但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被列为五类危桥。2010年,国家使用车购税资金对危桥进行改造的政策出台后,两个村相继将浮船改造成钢架桥,实现了安全畅通,受到了百姓称赞。下一步,还将对下费战备钢桥进行拆除改建。随着产业结构和交通设施的进一步优化,人民生活将进一步富裕,整个社会与经济将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六、“四好农村路”:从通到畅的转变

近年来,为了让农村公路更好的服务农村经济,中央提出了建设“四好农村路”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把农村公路建好,养好,管好,运营好。为了解决使用超过10年的农村公路路面破烂不堪,形成通返不通,影响正常通行的问题,县交通部门制定了农村公路改造计划,分年度、分批实施,到2019年年底,累计改造里程210公里,农村公路的整体状况继续不断提高,农民仍在不断得到实惠。“公路通,百业兴”!交通条件的不断优化,带动了乡村振兴,激发了创业热潮。有包工搞建筑的,有做室内装潢的,有开实体店、做经纪人的,还有搞手工业的。一大早,外出的人群便一拨接着一拨,骑摩托有之,坐公交车有之,但自驾开车的不在少数。晚上,便又带着满身的疲惫,载着沉甸甸的收获,一拨又一拨的归来,用车水马龙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新时代,新征程。稷山交通人正以崭新的姿态,昂扬的斗志,以心共事,用心谋事,齐心成事,不断为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继续努力着......



作者简介:,运城市稷山县人。闲时喜欢静坐沉思,与文字为伴!为人实实在在不卑不亢,处事公道正直坦荡无私!始终信奉“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格言,用一颗感恩的心来面对一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