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稷山文苑】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者//​稷山 郑祥林

 后稷文苑 2020-07-22

以文载道  以文会友  以文抒怀

点击蓝色文字关注我们吧!

投稿邮箱:

653003869@qq.com

稷山文苑欢迎您 *



从马三宝到郑和——

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者

稷山 郑祥林

 提起马三保这个名字,有些人会感到陌生;说到郑和,只要稍有点历史常识的人,都耳熟能详。马三保即后来的郑和。他是我国著名的航海家、军事家、外交家,也是“海上丝绸之路”开拓者。在这些显赫的声名背后,却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马氏家族的前世

马三保是云南昆阳人(今昆明),公元1371年生,回族。其远祖是阿拉伯圣王穆罕默的后代,到索非尔时,曾任西域天方普化力国的国王,生活在今天中亚乌兹别克斯坦一带。因遭受外国入侵,于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索非尔率5000余部属归附了宋朝。宋神宗封其为宁彝侯,升庆国公,赠朝奉王,居咸阳一带。他的玄孙麻哈木受荫封爵为召庆王。元朝建立后,麻哈木因累建奇功,由平章政事委以督军重任。麻哈木的儿子赛典赤被封为咸阳王,后升迁为平章政事。元世祖忽必烈的儿子忽哥赤为云南王,赛典赤晚年受命辅翊忽哥赤,其家族随之迁往任地,子孙后裔在云南繁衍生息。云南地处边陲,封闭落后,赛典赤以儒家思想文化于以教化“教之拜跪之节,婚姻行媒,死者为之棺椁奠祭,教民稼穑,为陂池以备水旱,创建孔庙,明伦堂,购经史,授学田,由是文风稍兴。”与此同时,对当地行政进行改革,平叛了作乱者,招抚交趾(今越南),因功勋卓著,敕封其“宁仁佐运,安远济美”功臣。赛典赤死后葬于云南,因为他是这支马氏入滇第一人,他的后代尊其为“滇始祖”。赛典赤的后嗣马哈支生二子:长子马文铭,次子马三保,于明朝初改用汉姓名。

马三保的祖父赛尔米,父亲马哈支信奉伊斯兰教,曾从海路到达过伊斯兰圣地天方国朝圣,对西域各国情况有所了解;尤其是他们]不畏艰险,远涉重洋的探险精神感染了年幼的马三保,为他后来多次出使西洋奠定了基础。

马三保为何赐姓“郑”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元朝统治云南的梁王王禅拒不归降。太祖派傅友德率兵征服云南,马三保归顺了明朝,随从燕王朱棣,后入宫做了太监。明太祖去世第二年,明朝宗室间争夺皇位内战开始了。惠帝朱允炆派人赴燕缉捕朱棣,事情败露之后,燕王以“清君侧”为名,兴兵出师。惠帝派李景隆统兵围剿北平燕王府,安营扎寨于北平附近的郑村坝(今北京东坝)。朱棣从大宁回师迎战,在郑村坝大败李景隆,取得起兵“靖难”以来第一个大胜利。他手下的战将马三保出入战阵,多次立了大功。朱棣登上皇位后,一方面大肆屠杀反对他夺位的明朝文武大臣;一方面奖掖为他效忠出力的功臣,马三保则是其中之一。朱棣赐马三保姓“郑”,名“和”。在中国诸多姓氏中,为何选择赐“郑”姓呢?这其中的玄机之一,朱棣“靖难”首次大捷在郑村坝,该地是吉祥地,赐“郑”姓以作纪念。玄机二,燕王长期居北平,深知郑村坝是西周末郑桓公后裔一支聚居地。郑桓公是周宗室的忠臣贤辅,在同西戎作战中为周幽王护驾而捐躯。朱棣期望马三保像郑桓公忠于周宗室一样来忠于他,另有更重要使命让其来完成。赐姓“郑”,名“和”,是寓有深意的。
                                                              

郑和下西洋的最初动机与后来所产生的伟大意义。

朱棣率兵攻陷了明都南京之后,惠帝朱允炆偕诸后妃在宫中纵火自焚,但在灰烬中未找到朱允炆的残骸。于是有人认为自焚是假象,惠帝已遁入空门做了和尚,可是从全国未找到踪迹。于是又有人说惠帝已逃外海外。一四0二年七月六日朱棣正式登基,改年号为永乐,史称成祖。在他登基后不久,国内尚未安定,为消除心头隐患,便急匆匆派郑和率船队出南洋下西洋,寻捕惠帝。据《明史·列传·郑和》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追捕惠帝,消除成祖后顾之患,是郑和下西洋的首要动机。其次是“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基于上述两个动机的趋使,郑和从1405年首次出使西洋,到1433年,先后7次出海,历时28年,到达了30多个国家,跨越了赤道,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耀兵”“示富”的目的达到了,但最终未找到惠帝朱允炆的踪影,成祖的心腹大患依然是一桩悬案,时到今日仍旧还是一个历史的谜团。郑和7次下西洋,未期而至的却是开创了一个新时代,创造了许多前所未有的世界之最:乘坐的海船最大,长44丈,宽15丈;出海的船数最多,大小船只200余艘;出海的人数最多,每次2.7—2.8万 人;船上设备最先进,有航海图和罗盘针;远航的次数最多,前后连续7次;到达的范围最广,亚非30多个国家;远航的时问最早,比意大利哥伦布早87年,比亚利加早94年,比葡萄牙麦哲伦早114年。正是这些世界之最,大大拓宽和延伸了“海上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友好关系,促进了华侨对南洋的开发和建设,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丰碑,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

中外学者最新研究考证郑和也曾下东洋和最早发现南极

学术研究委员、考古专家罗宗真先生称,正当郑和积极准备下西洋时,东南沿海却发生了日本倭寇严重骚扰事件。为了巩固边防和自己的政权,明成祖决定立即派郑和先去日本进行政治交涉。永乐二年(1404年),在首次下西洋的前一年,郑和率船队,从桃花渡(今浙江宁波附近)出发,东渡日本,代表明朝政府向日本政府指出,应严格按照以前会谈内容办事。国王源道义自知理亏,立即下令逮捕了倭寇首领,并保证今后不再出现类似情况。郑和胜利完成使命。明成祖很高兴,致书源道义,表示满意,并赐“日本帝国”封号和金印、官服。同时,又名其国之山为“寿安镇国山”,双方建立了外交关系并签订了“勘和贸易条约”,又称“永乐条约”。郑和下东洋,顾炎武的《天下局郡国利书》,明人冯应京的《皇明经世实用篇》以及《日本一鉴·穷诃话梅》均有详细记载。郑和这次下东洋,不仅稳定了中日关系,也为以后下西洋积累了经验。
     

马来西亚星周日报报道,马来西亚理科大学生物科学系副院长祖菲加副教授说,郑和率领的巨型船只和庞大的船队,由中国启航,途经马六甲海峡、印尼亚齐、印度、东非沿岸后南下续航,于1422年抵达南极大陆。郑和船队发现南极大陆后回航,途经澳洲大陆返回中国并向明成祖汇报了航行的成果,指称这些大陆是荒芜之地不是文明的世界,而不须再进一步开拓,就此与南极大陆画上了句号。祖菲加教授强调指出,现代须有装配的破冰船才能在南极川航,600年前郑和船队却能在南极海域川航,可见中国当时的造船技术高超。上述历史显示,南极大陆并非西方航海家发现,郑和比西方航海家早数百年就发现了南极大陆,只是未对其开发。                                         

郑和把大半生都献给远洋航海事业。宣德八年(1433年),在最后一次航海中(应属第八次),不幸病逝古里(今印度科泽科德),享年64岁。他的遗体被安葬在印尼爪哇岛三保城,永眠于异国他乡;一些遗物随船运回,在明旧都南京牛首山营建了一座衣冠冢。为了纪念这位航海家,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国内许多地方留存有祭祀他的庙宇或别的文物古迹。国外,在今天的印度尼西亚设有三保垄市、三保洞、三保港、三保井,并把郑和首次登陆此地的日子作为永久纪念日,每年在这一天都要举行各种纪念活动;在马六甲海峡附近的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也设有三保城、三保山、三保祠、三保雕像等纪念建筑和遗迹。

郑和的英名和他献身海上丝绸之路开拓的不朽业绩,被载入了中国和世界航海史册,也为郑姓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郑和晚年养其兄马文铭之子马赐为嗣,更姓为“郑赐”,他和他的后代永远融人了郑姓之中。
作者     郑祥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