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稷山文苑】吃食里头有说道//稷山 安新明​

 后稷文苑 2020-07-22

感恩相遇  稷山文苑




过去, 打饼子的行家,生炉子时,开始用柴火烧些块烟煤然后添生焦、土焦炭,头一两炉饼子由于炉膛不热,火候不均,再者是满炉的装的生焦,烤出来的饼子黑一块白一块,不是滿滿的焦黄色,眉眼不行、卖相太差。因而留下自已吃。再往后打,火候均匀、不白不黑,焦黄焦黄的,外焦内嫩,茴香芝麻味扑鼻而来。打几炉,添上少许几块炭。叫做“乏炭打火烧,又焦又好咬”。这时,炉膛炭全是红通通的,几乎没有炭烟。60年代困难时期,焦炭贵也很难买,根本没有机制焦。全凭拾乏炭、收乏炭,用于打火烧。那样打出来的火烧真叫个香。

 蒸包子是晋南人普遍的家常吃食,但人们逢会赶集总愿意买两个饭馆的包子吃吃,一两粮票五分线,一毛钱就吃了个饱。 饭馆的包子又白又胖,但人们又忽视了它。饭馆蒸包子,用的大锅,一蒸五六节大笼,蓖子上总放一个小碗,里面放块腊黄的硫磺,蒸出来的包子雪白雪白的,让人觉得不是面蒸出的。这是六十年代饭馆后厨的真实写照,现在用不用不得知道,但知道的是磨面时不同程度添加了化学增白剂。哎,还是在自家屋里蒸下的包子放心吃,一顿咥五个…




作者:安新明。退休干部。原县经贸委主任,曾县作协名誉主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