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稷山文苑】带官衔的记者// 稷山 兰金锁

 后稷文苑 2020-07-22

感恩相遇  稷山文苑

编者按:这是一篇报道原广播电视局长安新明的稿件,此稿曾获“山西广播奖”,今天读来,依然亲切感人。20多年过去了,退休之后的安新明仍然活跃在我们中间,与我们一起在“稷山文苑”笔耕不止!

作者:安新明。退休干部。原县经贸委主任,曾任县作协名誉主席

带官衔的记者

 

稷山 兰金锁

说起记者,人们自然想到“无冕之王之王”这个称呼。然而,这里介绍的却是一位带着官衔的记者,他叫安新明,现任稷山县广播电视局局长。

也许你不会相信,安新明同志每月都在县电台发表稿件二十多篇,最多的时候达到四十多篇。在他任职的三年期间,总共在上级报刊、电台、电视台发表稿件二百一十四篇,并有六篇稿件在地区以上新闻单位获奖。他写的《只有一个手指的骨髓炎专家》获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国庆42周年“优秀征文奖”和省“好新闻奖”,《王有安的梦》获国务院和《农民日报》共同举办的贫困地区开发有奖征文三等奖。

也许你会问,一局之长,整天忙于写稿,他那里还有精力去抓工作呢?要说工作,还是从他写稿谈起吧。


 1990年7月,年仅36岁的安新明担任了稷山县广播电视局局长。一上任,就遇到普及广播电视的特大工程。全县需要集资279万元的重担,无可推卸地落在了他的身上。他知道农民的钱来之不易,就一方面想方设法地发动集资,一方面考虑怎样科学施工,精打细算地使用好农民的血汗钱。为此,他组织电台的编辑们专门座谈讨论,撰写了《全社会都来支持办好有线广播》、《花好人民的血汗钱》、《广播专款必须专用》等六篇专论,在广播上反复播放。同时打印下发到各乡镇的领导手中,用深入浅出的道理说服领导,告慰群众。今年四、五月份,普及工作进入关键性阶段,为了使大家一鼓作气完成任务,他连续写了《抓紧广播工程建设,切实完成普及任务》、《巩固普及成果,加强网络保护》等评论文章,在全县广播会议上播放,促使全县普及农村广播任务圆满完成。由于稷山的普及工作跟进到位,行署不仅在稷山召开了“全区广播电视普及现场会”,而且还被运城地委、行署评为“普及广播电视先进单位”。

这是当年安新明在佛营公路采访的情景(左一)

长时间的新闻写作,使安新明同志养成了“写稿不过夜”的习惯。他只要认为可写的东西,不管工作再忙再累也要把它赶写出来。为了写稿,他常常熬得眼睛红肿,忘记爱人托付的事情。他的家里地方窄,家俱少,只有一张桌子。每到晚上,两个孩子要做作业,爱人要自学,他要写稿,自然成了问题。为了不互相干扰,他合理安排了每个人的学习地方。把桌子让给两个孩子,床头柜让给爱人,自己则爬到缝纫机板上坚持写作。每当“夜车”开过,第二天早上他又照常上班,总是在出勤签到簿上第一个签到。

作为一个新闻单位的领导,安新明深知自己的职责,总是自觉地置身于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大潮中,写出了一篇篇为“兴稷富民”疾呼呐喊的稿子。今年八月份,县电台积极配合县委、县政府“学鲁兴稷”的号召,在《新闻节目》中开辟“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讨论专题报道,安新明自告奋勇担当栏目撰稿人。他写的《山东人的档次意识》等稿件,不仅在县台发表后引起反响,而且登在了《山西经济报》、《运城报》头版显著的位置。

古时候有“处处留心皆文章”的诗句,这千年名句常常被文人墨客用来勉励自己。用安新明的话说:“这也叫新闻敏感”。每当县里召开各种会议,安新明总是身兼二职,既代表局里参加会议,传达贯彻,又作为记者及时宣传报道。前不久,著名骨髓炎专家杨文水在南梁村投资490万元建成一座现代化制药厂,邀请安新明同志参加剪彩仪式。当天,安新明就以“小村办起高科技”为题在县台做了报道。第二天,他又将稿件发往上级报刊电台,很快就被中央台、省台采用,还被《山西农民报》、《运城报》分别以大量篇幅,并配加照片刊登在头版头条。

今年四月的一天,安新明到县百货一零部买牙膏,掏出10元钱,营业员说:“找不起”,一推了之。出门后,他又到另一家商店去买食盐,还是因为钱大找不开,把他打发走了。这件事,引起了安新明的深深思索。他想,如果国营商店都以这样的经营作风把“上帝”拒之门外,是难以与个体户竞争的。于是,他把在商店里遇到的事情写成稿子在广播上播放,引起强烈的反响。两个单位的领导不仅上门征求了意见,而且还马上对各自的经营作风进行了整顿,使服务态度有了明显地改善。

安新明同志就是这样,把自己的全部身心、全部智慧倾注在笔端,倾注在了稷山的广播电视宣传事业上!

(此稿曾获“山西广播奖”)

作者:兰金锁

通讯地址:山西永东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稷山县西社工业园区)


作者简介:兰金锁,山西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进修于北京广播学院,中级编辑、记者职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