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后稷文苑】说说“大善古柏”// 稷山中学 焦义民

 后稷魂 2020-07-22

感恩相遇  后稷文苑

说说“大善古柏”

 

 稷山中学 焦义民

说起稷山八景,恐怕大多数稷山人耳熟能详。但要问起八景之外还有那两景被列入同治四年《稷山县志》,可能知道的人为数就不多了。还在读高中时候,听老师说起过“稷山八景”或(稷山十景),内心的仰慕之情油然而生,作为一个稷山人不能不以此为骄傲。但自己对稷山八景的名称、景址所在也说不出一二,遑论八景的由来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作为一个稷山人难免有些缺憾。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近些年在撰写村志的过程中对八景才逐渐有所了解。特别是我村所在地就有两景。“稷邑传八景,吾乡甲三元。羲陵留晚照,姑射横晴岚。仙掌擎月魄,古柏呈笼烟。家山饶胜迹,临眺思先贤。

我家居稷山县城东北约十五里的高渠村,“稷山十景”中有“大善古柏”一景,其景址在高渠村西南约700余米处的大善寺。

隋开皇三年(583年)高渠村合村同建大善寺,故又名高渠寺。寺院占地十余亩,布局严整,坐北朝南,殿宇高大雄伟,巍巍壮观。寺院大门口左右各植一棵古柏,寺院门内两边有石雕站神,目光炯炯,威风凛凛,令人望而生畏。寺院东北方向一百米有座人工假山,名曰无影山,高达50余米。据说从风水上讲寺院要有靠山而修建,对大善寺有庇护作用。无影山有个奇特的现象,每年夏至日,当人们站在山上看不见人影,故名无影山。寺院的西侧有小溪流淌而过。春夏季节,这里山清水秀,林木葱葱,芦苇茂盛,鱼虾畅游,蝉鸣不断蛙声四起,真乃一胜景。古时稷山西社一带有“高渠寺,西社河,仁义村的文兴阁,韩家庄的一堵墙”的说法,可见大善寺久负盛名。

大善寺最吸引人的亮点是大善古柏,相传唐太宗李世民起兵反隋时,途经该寺并亲手种植了柏树,距今1400余年。

后经历代僧人精心管护,遂成参天大树。古书记载“大七围,树荫亩许,欲伐辄有龙蛇雷电之变。”村里80多岁的老年人对古柏记忆犹新,他们说柏树树干的周长是“九揽七车襻”,足有20米。树冠很大,可以覆盖方圆一亩地大小,为人们遮风避雨、休闲纳凉提供了好去处。更为神奇的是如果有人要砍伐树木时,则有电闪雷鸣之声,龙腾蛇行之状,十分怪异害怕。由于年深月久,后来树干中间有了个大空洞,人坐着轿子都可以从中通过,可见树洞之大。正是“一本双杆屹相向,高节崇合浮云抗;不摧不败多坎壇,敢言修善不著相。

大善古柏的奇特景象引发了历代文人的诗文咏赞。明朝稷山才子梁纲撰存柏记。清代交城人武锡九写《大善寺古柏》一文,汝州人王墀撰“大善古柏”诗三首,更有许多不知姓名的文人写有赞美古柏的诗文,读之令人心旷神怡,不胜感慨。

茫茫岁月过隙驹,对此翻令感今昔。上世纪30年代,日寇侵华,烧杀掳掠,无恶不作,稷山是个重灾区。大善寺惨遭破坏,大善古柏也毁于兵燹。据传当年砍伐古柏的日本鬼子,全都不治身亡,遭了报应。正是“积善有余庆,不善岂能免百殃”。之后寺院空余残垣断壁。遥想当年寺院香火旺盛前来祈福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如今繁华不再,一片凄凉,怎能不感慨和遗憾!

改革开放后,我家在寺院附近(地名叫寺下)

耕种一块良田,每逢经过寺院旧址,不免生奇思遐想,心存敬畏。要是大善寺犹存,古柏尚森森,岂不是十分宝贵的文物旅游资源?岂不可以让游人大饱眼福?而今,寺院和古柏却湮没在历史的尘封中,成为高渠人乃至稷山人水久的追思和怀念。



焦义民,男,1986年到稷山中学任教至今。三十多年来始终在教学第一线工作。坚持立德树人,2012年有幸被评为高级教师。
发刊制作:薛前发
微信手机同号:13293971786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