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告诉高考考生的秘密:无论选择什么职业,你将来可能都会后悔

 从简随心2010 2020-07-22

一年一度的高考又到了。

孩子们把高考,把填报专业这件事看成是人生的第二次投胎。

于是很多人开始询问,什么专业最能挣钱?

什么专业最有前途?

什么专业是朝阳行业?

作为过来人,或许我们不能给你一个发财致富的指点,

但可以帮助你识别什么是馅饼,什么是陷阱。

什么是明灯,什么是深坑。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培养识别“好”专业的眼光和能力,

比机械地、跟风地迎合“热门专业”更重要。

01

第一个问题:什么是朝阳行业?

现在的孩子,特别相信“选择比努力重要”这一套;

似乎,只要选对了专业,遇上了风口,就能一蹴而就地财务自由。

但我要说,花无百日红,今天的“朝阳”行业,很可能就是未来的鸡肋行业。

二三十年前,最好的行业是给领导做秘书,最值得夸耀的核心竞争力是“字写得漂亮”;

十多年前,最体面的职业是外贸,最牛逼的能力是英语和打字;

几年前,来钱最快的职业是IT和金融;近一两年,天天哭嚎“35岁就要被炒鱿鱼滚蛋了”的也是IT和金融。

早上的朝阳,就是晚上的夕阳,这个是不可逆转的规律。

这个世界,很多时候充满了“能量守恒定律”,充满了祸福相依的轮回定律——如果你早早投身在一个讲究活力、讲究青春的朝阳行当,可能凭借年轻的优势赚到超出其他行业平均水平的薪酬和收入,然而,这种行业通常也特别喜欢淘汰“老人”,讲究“新陈代谢”,你的中年危机也会比其他行业的从事者来得更早,“35岁失业”并不是危言耸听。

所以,到底是选择一个“朝阳行业”吃一波行业红利,在中年危机来临之前捞一笔之后转行;还是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行业里寻求长远发展……

这并没有谁对谁错之分,但一定要仔细斟酌、思量。

02

第二个问题,什么是“赚钱”的行业?

首先,我们要对“赚钱”这件事情的本质,有一个深刻的理解。

市场经济的深层本质是什么——就是利用信息不对称,赚取差价。

哪个行业的信息壁垒越多,民生需求越大(和刚需关联度高),哪个行业就最“赚钱”。

比如,近十年,IT行业和金融行业创造的“信息差”最多,完全符合“大多数人都摸不清其中门道,但大多数人对它们的需求量很大,应用市场广阔”这些特征。

IT行业创造的是智慧差价和科技差价(近十年IT科技爆炸式发展,其知识和信息越来越超出普通人所能理解的范畴);金融行业赚的是核心情报和独家猛料的信息差价(这些关键、核心的信源并一般人所能接触)

所以,这些行业的从业者,成为了这十年的时代宠儿,相当一批IT精英金融达人也获得了远高于其他行业的报酬,实现了财务自由。

而许多传统行业:比如“土化环材”等,因为历史较为悠久,技术普及度高,且生产工艺、效率方面并没有革命性的突破,其“信息差”已经被长年累月的市场交易和广泛竞争抹平,消费者对其行业秘密和产品成本也有较多了解,以至于很难再通过“信息不对称”获取暴利,这些明日黄花的行业只能在“难赚钱”的微利时代下挣扎求存。

还有一些是一度被看好,但最终因为新的科技树没有点开,应用领域狭窄等缘故,最终沦为了市场的弃儿——比如,当年一度流传这样的口号:“21世纪是生物的世纪”……这句看似睿智的预言,后来却成为了大家的笑柄。人们曾经期望的是,21世纪的生物学能为人类带来物种改变、长生不老、超能力这种级别的跨越式升级,但如今不得不面对的尴尬现实是,近几十年来,生物学的发展速度,对人们生活的改善程度远远低于当初的预期,其学科的边际效益正在不断地递减中,大批生物专业学生“毕业就失业”,不得不改行。

而文史哲类专业则更加面临“信息差”小的问题,大多数人对时政、历史等话题都能插上一嘴,北京的哥指点江山的能耐不见得比大学教授低,参与门槛低且缺乏客观的、可量化的水平评价标准,是文科类专业的通病,而新媒体的发展更进一步粉碎了把持在文科学者、传统媒体从业者手中的“信息垄断权”——在一个大多数信息公开的环境下,以出售信息和价值观为生的文科类专业,又还能有多少将“信息商品”兑现高价的溢价空间呢?

所以,所谓“赚钱”行业,赚的都是一个行业尚未被大多数人摸透之前,其行业核心信息尚属于高阶秘密之时的“信息差价”——只有绝大多数人都没有掌握的技能,供不应求的技术或商品才能拥有凌驾于消费者之上的定价权。

当然,“赚钱”行业随着时间的流逝,随着行业信息进一步公开,随着入局者众及市场竞争的白热化,其信息壁垒必将慢慢消除,“吸金”能力都会日渐下降。大多数行业的“赚钱”能力都是在逐步萎缩之中的。

花无百日红,任何一个行业的红利期都十分有限,这是不可逆转的、生老病死的规律。

03

第三个问题:什么行业报了不容易后悔?

很多学子,本来试图从前辈身上得到一些指点,结果却反而在学长、家长们的吐槽声中迷失:

“为什么我感觉无论做什么行业的人都在吐槽?”

“IT嫌累、金融嫌贵、文科嫌穷、工科嫌脏、公务员嫌升迁难等等”

感觉任何行业的从业者都在疲于奔命,都在怨气冲天,都在羡慕其他人的专业,那么到底这个世界上存不存在“好专业”?

首先,我们要承认一点,如果对全社会的职场运行逻辑缺乏一个深刻的理解,就很容易出现“干一行恨一行”的奇葩现象。大多数人容易对自己所在行业的问题、缺陷和不足看得过重,却不知道其他行业同样面临类似的问题,甚至不足和缺陷可能比自己所在的行业还要大。

这就是围城效应——在里面的人想出来,在外面的人想进去。

所以,很多人在年轻的时候频繁转行、频繁试错——这个不满意,那个不开心;这个钱少,那个加班多……兜兜转转,耗尽了青春和心血之后,结果最后还是碌碌无为。他们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个世界上并没有完美的行业:如果当初坚持在某一个行业里深耕精研,也许会比频繁地在多个行业中蜻蜓点水要好得多。

即使没有选到自己最心动的专业,即使与普遍意义上的“热门行业”失之交臂,你也不应气馁。须知,任何行业都同时拥有你所喜欢和不喜欢的部分,而绝大多数成功人士的职业起点都谈不上完美和体面。当你选择了一个“缺憾”专业时,最优解往往是把这个“缺憾专业”做精做透,成为这个专业中的头部人才。这样,你个人的职业前途和吸金能力,大概率能够完胜那些在“热门行业”中平庸度日的人。

在选择一个行业之前,你需要谨慎和三思,但一旦做出选择之后,无论后来遇到怎样的挫折,都不要轻易否定当初的决定,因为,即使你当初换了另一个行业,也会有各种未卜的困境在等着你。如果你想不明白这一点,你可能无论选择了什么专业都会后悔。

04

第四个问题,不要被“兴趣”和“爱好”忽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好一样东西才能做好”……这是我们在学生时代,就经常耳濡目染的、反复感召和激励我们的说辞。但我真的要说一句,这种“兴趣至上论”、“爱好至上论”是脱离现实、带有误导性的。

经常会有同学报考了某个自己“很喜欢”的专业后,经过一段时间的专业学习和技能实习,又发现并非自己兴趣所在,歇斯底里地大吼:“我被骗了!这个专业真的太坑爹了!”

事情往往就是那么吊诡,许多同学因为某个职业的光环和刻板印象“喜欢”上了它,深入了解之后发现并不是当初想象的那个样子,当初的“兴趣”瞬间变成了“厌恶”——这类情况比比皆是。

“兴趣”是可以轻易转移的,很多人的“兴趣”往往也经不起挫折和考验,一个人的“兴趣”,终究和他的“天赋”,和他的“擅长”往往是两回事。那些基于感性的“喜欢”往往都是脆弱的,肤浅的。

真正科学的做法是,“干一行爱一行”,这比“爱一行才干一行”现实得多,事实上,等你踏入社会,进入现实的工作岗位后,你会发现对一个曾经陌生甚至抵触的行业产生“兴趣”,并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难。

05

第五个问题,尽量做一个“造蛋糕”人才。

世界上的职业,总的来说就两种类型,一种是造蛋糕的,一种是分蛋糕的。

“造蛋糕”行业,一般是理工科行业居多,这些专业的工作者,多半是为生产建设提供实实在在的产量增进和效率飞跃,他们把科技成果落实到应用中去,为人类生活水平的提升提供实在的助力。

还有一种是“分蛋糕”行业,一般以文科类行业居多,这些专业的工作者,往往以管理、协调、沟通、创意等为主要工作方式,为科技文明成果的分配提供规则、依据和秩序。

总体来说,在一个“增量”为主的时代,“造蛋糕”人才更被看重;而到了一个“存量”为主的时代,“分蛋糕”的人才更有用武之地。

如果再通俗一点说,造蛋糕就是“搞生产的”,分蛋糕就是“搞政治”的——一个在为人类提供增量,一个在为人类分割存量。

越来越繁冗的法律条文、文化论著和道德规范,越来越复杂的经济和金融运作,英文后缀越来越多的高大上管理模式,为人类分蛋糕的方式巧立了多种名目,然而一个最本质的前提是,只有蛋糕造得足够多,才能分得起来——与其磨刀霍霍,不如累果硕硕。

新的时代,新的增量,来源于新的科技。一个可以憧憬的未来是,握有高科技钥匙的“造蛋糕”者,将在价值分配上拥有更多的话语权。科技增量的“大头”收益,势必重新回归到生产者手中;充当中间商、中介角色的食利者、“分蛋糕”者缩小市场份额,甚至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的趋势,也令人期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